当“五一”假期的欢愉渐入尾声,“立夏”已携着夏日的灵动翩然而至。这个充满生机的节气,犹如一位轻盈的舞者,悄然拉开了夏的帷幕。如果说春天是万物萌发的“生”之季,那么夏天便是蓬勃向上的“长”之时。立夏过后,骄阳渐炽,骤雨频降,天地间的生命都进入到最热烈的成长时节,正如古语所云:“万物至此皆长大”,大自然正上演着最动人的生命交响曲。
“爆爽出圈”的时令风味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绿荫遍野,池塘新荷初绽,花间蝶影翩跹。果树由花转实,麦穗初现锋芒。在这雨润晴热的季节里,各地人民顺应天时,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立夏食俗,展现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饮食智慧。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立夏蛋”。人们常在立夏前一日便开始烹煮,以茶叶末或胡桃壳为料,让洁白的蛋壳渐渐染上赭红,茶香氤氲满室。食时需趁热,佐以上等酒酿,再撒些许细盐,茶香酒韵交融,滋味格外醇厚。
还有“立夏见三新”“立夏尝三鲜”的时令习俗。“三新”指初熟的樱桃、青梅与新麦;“三鲜”则因地而异:“地三鲜”多为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常选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更偏好鲥鱼、河豚等河鲜。在江苏常熟,尝新的丰富程度甚至达到了“九荤十八素”的“盛况”。
虽各地食俗迥异,却有一种水果能让大江南北的人们达成共识,那便是消暑圣品西瓜。炎炎夏日,捧一块冰镇红瓤,让甘甜汁水沁入心脾,“下咽顿除肝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这份清凉畅快,堪称夏日最“爆爽爆嗨”的享受。
“缤纷象往”的冰爽时刻
明清时期,“立夏赐冰”是朝廷的重要传统。明代《帝京景物略》有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讲述的就是立夏之时,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需要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让皇帝赏赐给官员们。
清代延续了这一制度,当时的紫禁城西路设有五座冰窖,据《养吉斋丛录》记载,其中四座各藏冰五千块,另一座藏九千余块。乾隆也曾在诗词《冰窖》中写过:“四月清和已进冰”,可见皇家用冰之早。
古代民间的百姓们虽没有“立夏赐冰”之礼,却有买卖冰饮的习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有提到,百姓可购冰消暑,小贩以铜盏敲击吆喝,称为“冰盏”。到了清朝,民间还有了专业藏冰户,在《燕京岁时记》中就有描述市井卖冰的场景:“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
到了现在,“冰”依然是夏季的“爆火”之物:冰凉的可乐随着气泡“呲呲”作响,将夏日的炎热消散;冰爽的雪糕,入口即化,让寒意瞬间遍布全身......从古至今,消暑的智慧不仅展现了人们在生活艺术上的独特创造力,更折射出中华文明顺应自然、巧用资源的生存哲学,这份凝结在冰块中的古老智慧,就是中国人跨越时空的清凉密码,在每一个盛夏时节持续绽放着永恒的生命力。
来自云南的“显眼包”
在云南省澄江市,每年到立夏之时,当地人民就会举行“立夏节”,为期三天,地点在距县城4公里处的西龙潭。因西龙潭又名“西浦龙泉”,故又称“西浦节”,这一悠久文化在270多年前就已然诞生。澄江三面群山环峙,一面紧连碧波荡漾的抚仙湖,先民栖息于此,映山水之姿汇中原文明,形成了该地独有的地域文化。
每年的立夏节,这里都会举办超震撼的祈福仪式,现场龙狮队灵动起舞,民俗活动庄重而神秘。既能真切触摸到澄江地区传统文化的脉搏,又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祝祷仪式,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纳祥。
节日期间,当地会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索戏”的表演。它是云南傩戏的“活化石”,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以三国蜀汉英雄故事为题材,不设舞台、不化妆、不受时间的限制,边唱边舞,极具娱神歌舞的遗风。
此外,在立夏节的非遗集市上,还有手工藕粉品尝、香囊制作、纸扇书法、刺绣、风筝制作、脸谱制作、拓印制作、竹编技艺等非遗互动的体验,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沉浸式感受云南非遗艺术的匠心独运和博大精深。
当记忆的闸门被夏日的气息叩开——晒得发软的柏油路、浓荫匝地的老槐树、浪花飞溅的海边、突如其来的雷阵雨、不知疲倦的蝉鸣、时隐时现的萤火虫、刚剖开的西瓜、酸甜的酸梅汤、冒着气泡的橘子汽水、写不完的暑假作业、露天电影场的喧闹、爷爷摇动的蒲扇、奶奶手中薄荷味的风油精......这些鲜活的画面在脑海中纷至沓来。
夏天啊,我们已整装待发,就等你如约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