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龙》
作词:袁竹
(主歌1)
昆仑雪水劈开混沌的洪荒,
长江血脉奔涌五千年沧桑,
甲骨刻录星辰与火的信仰,
青铜鼎纹篆刻龙族的脊梁。
泰山之巅俯览苍生如芥,
黄河九曲淘尽英雄的锋芒,
敦煌飞天的琵琶拨动月光,
驼铃唤醒波斯湾的黎明。
(副歌)
东方龙,腾渊破浪!
衔来北斗织就天网,
量子纠缠时空的边疆,
丝路驼队化作银河的船桨。
若问何谓不朽的勋章?
是高铁蜿蜒成龙的鳞光,
是深海蛟龙叩问地心的回响,
是苍穹之上北斗凝望故乡。
(主歌2)
曾见圆明园的残柱泣血残阳,
虎门炮台锈蚀屈辱的悲怆,
卢沟晓月映照刀剑的寒芒,
觉醒年代南湖红船载曙光。
三星堆面具凝视未来方向,
都江堰分流命运的跌宕,
景德青花淬炼文明的倔强,
紫禁城的琉璃瓦接引霞光。
(副歌)
东方龙,逆鳞飞扬!
贸易战的硝烟里淬火成钢,
金融海的漩涡中锚定方向,
5G代码重构巴别塔的围墙。
谁以芯片为剑划破封锁的网?
谁持数字人民币博弈四方?
东升的赤轮碾碎西垂的暮霭,
命运与共的誓言响彻万邦。
(桥段)
秦岭分界南北的胸膛,
西湖潋滟水墨的柔肠,
三沙碧波铸就铁壁铜墙,
雅鲁藏布的经幡召唤洪荒。
莫高窟的飞天神女舞动数据流,
贵州天眼捕捉宇宙深处的诗行,
港珠澳长桥缝合沧海裂痕,
雄安新区生长未来的模样。
(升华段)
龙吟掠过RCEP的版图,
中欧班列载着盛唐的月光,
非洲荒漠绽放杂交稻的芬芳,
拉美雨林回响北斗的导航。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火,
点燃帝国坟场的残章,
古老的易经推演量子方程,
和合之道的棋局超越零和战场。
(尾声)
当AI吟诵《诗经》的平仄,
当火星车拓印《楚辞》的苍茫,
当区块链铭刻《史记》的真相,
龙之传人以代码续写炎黄。
九十九行诗卷不过序章,
看东方龙衔日巡天——
以文明为刃,以科技为翼,
在人类史诗镌刻:此谓华夏,此谓无疆。
创作解析
地理人文交织:
以昆仑、长江、黄河等自然意象为筋骨,敦煌、紫禁城、三星堆等人文符号为血脉,构建时空纵深。
大国博弈隐喻:
科技战:量子、5G、芯片等意象象征技术突围;
金融战:数字人民币、区块链对应货币主权博弈;
东升西降:以“赤轮碾碎暮霭”暗喻格局变迁。
一带一路叙事:
丝路驼队、中欧班列、非洲稻香等场景,呼应“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将历史驼铃与现代物流并置。
哲学升华:
末段将AI、火星探索与传统经典融合,提出“文明为刃,科技为翼”,呼应“龙马精神,中国脊梁”的雄浑哲思。
此歌词兼顾听觉韵律与思想纵深,每段押ang/iang/ong等开口音韵脚,适合交响乐式编曲,可参考《黄河大合唱》的恢弘结构,亦融入现代电子元素以贴近传唱性。
在文明经纬中奏响时代交响的史诗性抒情
―――评袁竹作词《东方龙》
作者:李栎
一、时空经纬中的文明具象:地理人文的双重建构
(一)自然意象的筋骨锻造
在《东方龙》的歌词里,昆仑雪水、长江血脉、黄河九曲等地理符号被巧妙运用,它们不仅是简单的自然景观描述,更是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刻隐喻。昆仑,作为万山之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里占据着神圣的地位,其雪水劈开混沌,宛如奏响了中华文明诞生的序曲。从鸿蒙初辟时的朦胧与未知,到逐渐绽放出璀璨光芒,昆仑雪水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文明的漫长进程,成为文明起源的标志性象征。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奔腾不息的江水承载着五千年的沧桑历史。它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一条贯穿时空的文明动脉。从远古时期,长江流域就孕育了丰富的人类文明,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这些文化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长江水的滋养。长江水的流淌,象征着历史的绵延不绝,它将不同时代的文明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其奔涌的力量感,仿佛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外在体现,无论历经多少风雨,始终勇往直前,永不干涸。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九曲的意象同样深刻。它那蜿蜒曲折的河道,犹如中华民族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华夏民族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黄河水的奔腾咆哮,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无数次挑战与抗争,它见证了民族的兴衰荣辱,也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性格。
(二)人文符号的血脉贲张
歌词中,敦煌飞天、青铜鼎纹、紫禁城琉璃瓦等人文意象纷至沓来,它们宛如文明的基因,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甲骨,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载体之一,刻录着远古时期人们对星辰与火的信仰。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不仅是简单的记录符号,更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体现,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通过甲骨,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触摸到远古文明的脉搏,感受到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三星堆面具,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神秘的气息,凝视着未来的方向。三星堆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发现让我们对古代文明有了新的认识。这些面具造型夸张、风格独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可能是古蜀人祭祀活动中的重要道具,也可能是他们表达对神灵敬畏的一种方式。三星堆面具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青铜鼎纹,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代表,篆刻着龙族的脊梁。青铜鼎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具,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鼎上的纹饰精美繁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青铜鼎纹所体现出的庄重与威严,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
紫禁城的琉璃瓦,接引着霞光,展现出皇家的威严与庄重。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不仅是建筑美学的体现,更是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象征。琉璃瓦所散发的光芒,仿佛是中华文明的光辉,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这些人文符号与自然意象相互渗透,形成了强烈的时空纵深感。从远古的信仰图腾,到中古的工艺巅峰,再到近古的建筑美学,每一个人文符号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密码。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坚韧,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与发展的文化脉络。
二、隐喻矩阵中的大国博弈:技术突围与格局重构
(一)科技博弈的符号化表达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宏大叙事中,《东方龙》歌词以独特的隐喻手法,将量子、5G、芯片等前沿技术转化为生动的文化符号,深刻揭示了科技博弈的本质。“量子纠缠时空的边疆” 这一表述,将量子这一微观世界的神秘现象与时空边疆相联系,赋予了量子研究突破传统认知边界的使命。在现实的科研领域,量子技术的发展被视为打开未来科技大门的钥匙,它有望在通信安全、计算能力等方面实现革命性突破。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先成果,如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加密通话,便是对这一隐喻的有力印证。这种突破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象征着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对西方长期主导地位的挑战,展现了中国科学家敢于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创新精神。
5G 技术在歌词中以 “5G 代码重构巴别塔的围墙” 呈现,巴别塔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人类因语言不通而产生的沟通障碍,而 5G 技术则被描绘为打破这种障碍、重构全球信息传播秩序的力量。5G 的高速率、低时延和大容量特性,使得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模式。在全球 5G 建设的竞赛中,中国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成为 5G 技术的引领者之一。中国的 5G 基站数量占全球的大部分,5G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智能制造到智能医疗,从智慧城市到自动驾驶,5G 技术正在重塑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这一隐喻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在信息时代的科技话语权争夺中,以技术创新为武器,打破西方信息霸权的坚定决心。
芯片,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部件,在歌词中成为了文明对抗的关键 “武器”。“谁以芯片为剑划破封锁的网”,这一隐喻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在芯片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不屈的抗争精神。长期以来,芯片技术被西方国家高度垄断,中国在芯片制造设备、核心技术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然而,中国并没有在困境中退缩,而是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实现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从华为海思在芯片设计领域的突破,到中芯国际在芯片制造工艺上的不断进步,中国芯片产业正在逐步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这种抗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科技产业的发展需求,更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科技安全和经济主权,体现了中国在科技战中坚守底线、勇于突破的战略智慧。
(二)金融主权的货币哲学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金融领域的博弈日益激烈,货币主权成为国家金融安全的核心。《东方龙》歌词中,数字人民币和区块链的出现,为这一金融博弈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战略意义。“数字人民币博弈四方”,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数字人民币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战略角色。数字人民币作为中国央行推出的法定数字货币,采用了 “账户松耦合” 架构与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离线交易与支付系统兼容性突破,跨境支付效率提升至秒级。这一技术优势使得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对传统的美元主导的全球清算网络形成了有力挑战。
截至 2024 年,中国跨境贸易中数字人民币试点已覆盖 67 国,节省清算成本超 30%。在 RCEP 框架下,人民币在区域贸易结算占比从 2019 年的 15% 飙升至 2023 年的 35%,中国与东盟共建的 “星火・链网” 接入超 2000 家企业,形成 “数字人民币 + 供应链金融” 闭环,复制 19 世纪英镑 “港口 - 贸易 - 金融” 的扩张路径。数字人民币的出现,不仅仅是货币形式的创新,更是中国在金融领域寻求突破、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它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博弈中提供了新的战略工具,体现了中国在金融创新中坚守国家利益、维护金融主权的坚定立场。
“区块链铭刻《史记》的真相” 这一隐喻,将古老的历史意识与现代金融技术相结合,赋予了区块链技术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高度安全等特性,在金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实现金融交易的透明化、可追溯性,降低信任成本,提高金融效率。在中国,区块链技术不仅应用于数字货币领域,还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金融监管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通过 mBridge 项目联合沙特、阿联酋等国央行,建立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平台,该项目已完成央行与商业机构间实时交易,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石油贸易结算,直接冲击 “石油美元” 体系。这种技术联盟正在形成美元之外的平行金融生态,体现了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精神。同时,将区块链与《史记》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记忆的经典著作相联系,寓意着区块链技术在记录和传承金融交易信息的同时,也在书写着新的金融历史,它将为中国金融主权的维护和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构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东升西降的历史辩证法
“赤轮碾碎西垂的暮霭” 这一极具震撼力的意象,在《东方龙》歌词中成为了国际格局变迁的生动写照,深刻体现了东升西降的历史发展趋势。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国际格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各国实力的消长而不断演变。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西方列强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优势和殖民扩张,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和成果也令人瞩目,在 5G、高铁、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同时,中国积极推动 “一带一路” 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与之相对,一些西方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社会矛盾加剧、政治极化等诸多问题,其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赤轮碾碎西垂的暮霭” 正是对这一历史变迁的形象描绘,“赤轮” 象征着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东方文明,它的升起代表着东方国家的崛起和复兴;“西垂暮霭” 则寓意着西方文明的衰落和困境。这一隐喻并非简单的情感宣泄或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国际形势的客观分析。它展现了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一带一路” 的叙事创新
(一)历史驼铃与现代物流的时空并置
在《东方龙》的歌词中,丝路驼队与中欧班列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图景。古代的丝路驼队,作为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主要载体,承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商品,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灿烂的文化,沿着蜿蜒的沙漠古道,艰难地跋涉于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驼铃声声,不仅是贸易的信号,更是文明对话的先声。在漫长的旅途中,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相遇、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它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而中欧班列,作为现代 “一带一路” 倡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新时代的 “钢铁驼队”。它以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连接了中国与欧洲的众多城市,让货物能够在短时间内跨越千山万水,实现快速流通。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它所运输的货物种类丰富多样,从传统的工业制成品到高科技产品,从生活用品到农产品,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货物的流通,不仅满足了各国人民的物质需求,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中欧班列的运行,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
“丝路驼队化作银河的船桨” 这一独特的隐喻,深刻地表达了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 “一带一路” 的传承与创新。银河,在人类的想象中,是浩瀚宇宙中神秘而又壮丽的存在,象征着无限的可能和广阔的未来。将丝路驼队比作银河的船桨,意味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为现代 “一带一路” 倡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而现代 “一带一路” 倡议,则是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这种交流与合作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层面。它不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交流的平台,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各国能够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这种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也展示了中国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贡献。
(二)共商共建的文明逻辑
“命运与共的誓言响彻万邦” 这句歌词,如黄钟大吕,点明了 “一带一路” 倡议的核心理念 ——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地发展,也无法独自应对全球性挑战。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时代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 倡议,正是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一带一路” 倡议旨在实现各国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龙之传人以代码续写炎黄” 则将传统的天下观与现代技术文明进行了精妙的结合。中国自古以来就秉持着天下大同的理念,追求着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共。在新时代,这种天下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作为数字技术的重要创新者和应用者,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将数字技术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中国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开展的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涵盖了电子商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培训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帮助沿线国家提升了数字技术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数字互联互通,为构建数字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各国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这种传统天下观与现代技术文明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中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探索。
歌词中 “港珠澳长桥缝合沧海裂痕,雄安新区生长未来的模样” 等具体场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不仅输出技术与资本,更传递文明价值观的坚定决心。港珠澳大桥,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的建成通车,不仅是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中国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互联互通的重要象征。它连接了香港、澳门和珠海,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融合。同时,港珠澳大桥也成为了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展示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
雄安新区,作为中国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它的规划建设,承载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梦想。雄安新区以绿色、创新、智能为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一座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雄安新区充分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它不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还将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和文明范例。通过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传递了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文明价值观。
这些具体场景,是中国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中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生动体现。中国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中,始终坚持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发展意愿,不干涉他国内政。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帮助他们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中国还注重与沿线国家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通过这些努力,中国不仅为沿线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中国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中所传递的文明价值观,摒弃了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追求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中国方案。这种方案强调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四、文明自觉的哲学升华:传统与现代的和合之道
(一)技术狂欢中的文化坚守
在现代社会,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人工智能、航天探索、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科技时代。然而,在这股技术狂欢的浪潮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被边缘化,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东方龙》的歌词中,“当 AI 吟诵《诗经》的平仄,当火星车拓印《楚辞》的苍茫,当区块链铭刻《史记》的真相”,这些富有想象力的表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好图景。
AI 作为现代科技的代表,具有强大的计算和模拟能力。当 AI 吟诵《诗经》时,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冰冷的技术应用,而是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载体。《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 311 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通过 AI 的吟诵,《诗经》的美妙韵律和深刻意境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这种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火星车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其在火星上的探索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当火星车拓印《楚辞》的苍茫时,它将遥远的宇宙探索与古老的文化传承紧密联系在一起。《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思考。火星车拓印《楚辞》,象征着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始终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坚守,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宇宙的浩瀚背景下,《楚辞》的苍茫意境与火星车的探索精神相互映衬,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古老的易经推演量子方程” 这一表述,更是将东方哲学智慧与西方科学理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易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宇宙观。它通过阴阳、五行等概念,阐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强调了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而量子方程则是现代物理学中描述微观世界现象的重要工具,它揭示了微观粒子的行为规律和相互作用。将《易经》与量子方程并置,暗示着不同认知体系之间的互补共生。在科学研究中,西方科学注重实证和逻辑推理,而东方哲学则强调整体思维和辩证思考。两者的结合,可以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例如,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逐渐发现,微观世界的现象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量子纠缠等奇特性质,这些现象与《易经》中所蕴含的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相互关联的思想有着某种契合之处。通过借鉴《易经》的哲学智慧,科学家们或许能够在量子力学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二)人类命运的终极追问
“文明为刃,科技为翼” 这句结语,将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展现了一种基于文明自觉的全球视野。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诸多共同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贫富差距、地区冲突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秉持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里的 “文明” 不再局限于中华文化,而是泛指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各种文化、价值观、信仰等,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遗产。不同的文明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都蕴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各国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中庸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解决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社会矛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而西方的科学精神、法治观念等,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文化交流中,各国可以取长补短,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科技” 也非单纯的生产力,而是推动文明进步的翅膀。科技的发展,为人类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手段。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科技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新能源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的资源替代品。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通过互联网、通信卫星等技术,人们可以实现即时通讯和信息共享,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此谓华夏,此谓无疆” 的诠释,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展现出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就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一带一路” 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输出了技术和资本,更传递了和平、合作、共赢的文明价值观。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铁路、港口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与各国开展的贸易往来,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这些努力,都是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也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
五、结语:在交响乐结构中完成文明塑形
《东方龙》以交响乐般的恢弘结构,完成了对中华文明的现代性塑形。从地理人文的具象铺陈到大国博弈的隐喻书写,从 “一带一路” 的现实叙事到哲学层面的文明自觉,每一个段落都是一个声部,共同奏响时代的交响。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层面的创新,更在于为文明的自我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平衡,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中确立坐标,最终在人类史诗中镌刻下属于东方的精神密码。这种创作实践,为当代文艺作品如何承载文明重负、回应时代之问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