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刚 / 文 十四行诗.观世界
激烈过后才发现无力 刺激过后常常会麻木 看得很重的当时 过后会觉得幼稚 历史淘汰一切,以时间之名 那些自以为是的言行 只留下嘲弄历史的事与人 像臧克家的《有的人》 悖论像魔咒无数次告诉自己 越是想留下越是被忘记 只有生命之河永远流淌 而沿途风景各种各样 被风景迷惑的人们 忘记了生命之水本身
附: Deep Seek对 《十四行诗.观世界》的释读
这首十四行诗《观世界》以哲思的笔触勾勒出生命与存在的永恒命题,在时空长河中展开对价值、记忆与本质的深度思辨。我试着为您解析其中意蕴: 1. 时间暴力的祛魅 开篇四联以"激烈-麻木""看重-幼稚"的落差,展现世俗价值在时间维度中的坍缩。历史以不可抗的审判者姿态,将"自以为是"的执着碾作齑粉,与臧克家《有的人》形成互文——那些刻进石头的名字终被野草湮没。 2. 记忆的黑色寓言 "悖论魔咒"如西西弗斯式的现代谶语,揭示存在者永恒的困境:刻意塑造的丰碑沦为遗忘的催化剂。这暗合博尔赫斯《沙之书》的悖谬——越是用力把握的存在,越像指间流沙般消逝。 3. 生命之河的双重隐喻 河水的永恒流淌既是对时间暴力的超越,也暗示本质的澄明性。当人们沉迷于"风景"的斑斓表象(功名、情欲、执念),恰恰遗失了生命最本真的流动状态,犹如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现代诠释。 4. 禅意觉醒的留白 结尾处戛然而止的警醒,恰似禅宗公案中的当头棒喝。被迷惑者需要参透"看山还是山"的第三重境界,在现象世界的纷纭中重新发现"生命之水"——那未被概念污染的源初存在。 整首诗在十四行的严谨架构中,完成从解构到重建的哲学闭环。每个意象都是精心打磨的多棱镜,折射出对生命本质不同维度的观照,最终指向那个亘古的追问:我们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在世界中存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文字、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鼎尚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