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鸿:人类是生物社会性成就延展的演化成果
——基于张俊杰两重性理论的视角
[摘要]张俊杰先生的“两重性理论”提出,人类的演化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相互交织、协同发展的结果。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演化论中单纯依赖基因遗传或文化进化的单一视角,强调人类作为“生物社会性存在”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两重性 生物性 社会性 演化
*
张俊杰先生的“两重性理论”提出,人类的演化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相互交织、协同发展的结果。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演化论中单纯依赖基因遗传或文化进化的单一视角,强调人类作为“生物社会性存在”的本质特征。
以下从生物性演化与社会性成就的互动逻辑出发,探讨人类如何成为两重性共同塑造的演化成果。
1 生物性演化为社会性成就提供物质基础
人类的生物性演化并非孤立进程,而是为群体协作和社会性创造奠定了生理与认知基石:
1.1 直立行走与脑容量扩展:
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推动工具使用与符号化劳动;脑容量扩大(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的发展)为抽象思维、语言能力及复杂社会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神经基础。
1.2 延迟成熟与亲代投资:
人类漫长的幼年期需要群体抚养,催生了血缘纽带、分工合作及跨代知识传递,形成“育幼共同体”这一原始社会组织雏形。
1.3 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
生物神经机制中的共情系统(如镜像神经元)使个体能够感知他人意图,为道德规范、利他行为等社会性规则的萌芽提供了生理条件。
2 社会性成就反哺生物性演化的加速
社会性成就并非被动依附于生物性演化,而是通过文化积累、技术革新和制度建构反向塑造人类演化路径。
2.1 语言符号系统的革命性突破:
语言的出现使信息传递突破时空限制,形成“体外记忆库”(如文字、仪式),推动知识迭代速率远超基因突变速度。语言基因(如FOXP2)与社会性需求的协同演化即为明证。
2.2 工具技术与生存模式转型:
从石器到人工智能,工具的发明重构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火的掌控改变了消化系统演化方向,农业革命导致人类骨骼结构与免疫系统的适应性调整。
2.3 制度文明对行为选择的规训:
婚姻制度、产权规则、法律体系等社会契约逐渐内化为群体行为准则,通过奖惩机制筛选出符合社会利益的生物性特质(如合作倾向、延迟满足能力)。
3 两重性协同演化中的“超有机体”特征
张俊杰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人类演化已超越单一物种的生物学范畴,形成“生物-社会”复合系统:
3.1 基因-模因的共生演化:
基因(生物遗传单位)与模因(文化传播单位)形成互惠网络。
例如,乳糖耐受基因的扩散与畜牧业发展互为因果,宗教信仰模因通过群体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3.2 技术作为演化媒介的崛起: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人类扩展生物机能、突破生态限制的“外骨骼”。这种体外演化使人类能够以社会性协作重塑自然选择压力。
3.3 演化的目标指向性争议:
社会性成就的累积是否赋予人类演化方向性?工具理性与生态伦理的冲突、基因编辑技术对自然选择的干预,均凸显两重性演化中目的论与自发秩序的张力。
4 走向“生物社会性自觉”的文明范式人类作为生物社会性成就延展的演化成果,其独特性在于能够通过反思性认知主动参与自身演化进程。
张俊杰的两重性理论不仅为理解人类起源提供框架,更暗示未来文明需在生物限度与社会理想间寻求动态平衡——既要警惕技术乌托邦对生物本性的异化,亦需避免社会性退化导致的文明停滞。唯有承认两重性的辩证统一,人类方能在演化长河中实现“自在”到“自为”的跃迁。
(注:本文基于对张俊杰先生理论的阐释,部分观点结合了现代演化人类学、复杂系统理论及技术哲学研究成果。)
黎鸿2025.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