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39|评论: 5

[原创] 黎鸿:人类是生物社会性成就延展的演化成果

[复制链接]

黎鸿:人类是生物社会性成就延展的演化成果
——基于张俊杰两重性理论的视角

[摘要]张俊杰先生的“两重性理论”提出,人类的演化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相互交织、协同发展的结果。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演化论中单纯依赖基因遗传或文化进化的单一视角,强调人类作为“生物社会性存在”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两重性 生物性 社会性 演化
*
        张俊杰先生的“两重性理论”提出,人类的演化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相互交织、协同发展的结果。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演化论中单纯依赖基因遗传或文化进化的单一视角,强调人类作为“生物社会性存在”的本质特征。
        以下从生物性演化与社会性成就的互动逻辑出发,探讨人类如何成为两重性共同塑造的演化成果。
        1 生物性演化为社会性成就提供物质基础
        人类的生物性演化并非孤立进程,而是为群体协作和社会性创造奠定了生理与认知基石:
        1.1 直立行走与脑容量扩展:
        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推动工具使用与符号化劳动;脑容量扩大(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的发展)为抽象思维、语言能力及复杂社会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神经基础。
        1.2 延迟成熟与亲代投资:
       人类漫长的幼年期需要群体抚养,催生了血缘纽带、分工合作及跨代知识传递,形成“育幼共同体”这一原始社会组织雏形。
        1.3 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
        生物神经机制中的共情系统(如镜像神经元)使个体能够感知他人意图,为道德规范、利他行为等社会性规则的萌芽提供了生理条件。
        2 社会性成就反哺生物性演化的加速
         社会性成就并非被动依附于生物性演化,而是通过文化积累、技术革新和制度建构反向塑造人类演化路径。
        2.1 语言符号系统的革命性突破:
        语言的出现使信息传递突破时空限制,形成“体外记忆库”(如文字、仪式),推动知识迭代速率远超基因突变速度。语言基因(如FOXP2)与社会性需求的协同演化即为明证。
        2.2 工具技术与生存模式转型:
       从石器到人工智能,工具的发明重构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火的掌控改变了消化系统演化方向,农业革命导致人类骨骼结构与免疫系统的适应性调整。
        2.3 制度文明对行为选择的规训:
         婚姻制度、产权规则、法律体系等社会契约逐渐内化为群体行为准则,通过奖惩机制筛选出符合社会利益的生物性特质(如合作倾向、延迟满足能力)。
        3 两重性协同演化中的“超有机体”特征
        张俊杰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人类演化已超越单一物种的生物学范畴,形成“生物-社会”复合系统:
        3.1 基因-模因的共生演化:
        基因(生物遗传单位)与模因(文化传播单位)形成互惠网络。
        例如,乳糖耐受基因的扩散与畜牧业发展互为因果,宗教信仰模因通过群体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3.2 技术作为演化媒介的崛起: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人类扩展生物机能、突破生态限制的“外骨骼”。这种体外演化使人类能够以社会性协作重塑自然选择压力。
         3.3 演化的目标指向性争议:
        社会性成就的累积是否赋予人类演化方向性?工具理性与生态伦理的冲突、基因编辑技术对自然选择的干预,均凸显两重性演化中目的论与自发秩序的张力。
         4 走向“生物社会性自觉”的文明范式人类作为生物社会性成就延展的演化成果,其独特性在于能够通过反思性认知主动参与自身演化进程。
         张俊杰的两重性理论不仅为理解人类起源提供框架,更暗示未来文明需在生物限度与社会理想间寻求动态平衡——既要警惕技术乌托邦对生物本性的异化,亦需避免社会性退化导致的文明停滞。唯有承认两重性的辩证统一,人类方能在演化长河中实现“自在”到“自为”的跃迁。
        (注:本文基于对张俊杰先生理论的阐释,部分观点结合了现代演化人类学、复杂系统理论及技术哲学研究成果。)
         黎鸿2025.05.06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5-8 13:1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黎鸿:人类是生物社会性成就延展的演化成果
——基于张俊杰两重性理论的论证

        张俊杰先生的“两重性理论”揭示,人类演化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动态互构的产物。这一理论的核心命题在于:生物性演化与社会性成就并非独立进程,而是通过反馈循环形成协同演化的整体系统。
        以下从演化机制、实证案例与理论对话三个层面展开系统论证。
        1 演化机制: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反馈循环传统演化理论(如达尔文主义)
        强调基因突变与自然选择的单向作用,而两重性理论则提出“基因-文化-环境”的三角反馈模型:
        1.1 生物性演化的社会性赋能  
        工具使用与骨骼演化:考古证据表明,早期人类(如直立人)因工具制造需求,手部骨骼结构发生适应性改变(如拇指对握能力的增强)。这一生物性演化进一步推动了更复杂工具的创造,形成“工具迭代-生理适应”的正反馈循环(Ambrose, 2001)。  
       语言能力与喉部结构:人类喉部下沉(牺牲吞咽安全)为语言发声提供解剖学基础,而语言的复杂化又反向选择更高效的神经回路(如布洛卡区与韦尼克区的协同)。这一过程被基因研究佐证:FOXP2基因的突变与语言能力进化同步(Enard et al., 2002)。
        1.2 社会性成就的生物性内化  
        农业革命与代谢适应:新石器时代农业兴起后,人类饮食结构从高蛋白转向高碳水,导致唾液淀粉酶基因(AMY1)的拷贝数显著增加(Perry et al., 2007)。社会生产模式直接塑造了消化系统的演化路径。  
        制度规范与认知偏好:跨文化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个体对威胁的神经敏感性(如杏仁核反应)会系统性降低(Chiao et al., 2010),证明社会制度可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生物性应激反应。
        2 实证案例:两重性互构的典型范式
        2.1 乳糖耐受性与畜牧文明  乳糖耐受性本非人类原始性状(断奶后乳糖酶活性下降),但在畜牧业社会中(如北欧、东非),耐受基因(LCT-13910T)因能利用牲畜乳制品而获得选择优势。基因频率的上升(北欧人群达90%)与畜牧技术扩散高度同步(Bersaglieri et al., 2004),体现了技术实践(社会性)与基因突变(生物性)的协同演化。
        2.2 城市文明与免疫系统进化  城市化进程中,密集人口加剧传染病压力,驱动人类免疫相关基因(如HLA家族)加速变异。研究显示,城市定居者相比游牧群体拥有更丰富的抗病原体等位基因(Barnes et al., 2011)。社会集聚的代价(疾病传播)反而成为免疫系统复杂化的选择压力。
        2.3 数字技术与神经可塑性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研究表明,互联网重度使用者的大脑前扣带回皮层灰质密度显著降低(其功能涉及注意力调控),而视觉空间处理区域则增强(Small et al., 2008)。技术环境通过神经重塑改变认知模式,预示社会性工具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生物性认知边界。
        3 理论对话:对还原论与二元论的超越两重性理论的解释力在于突破传统演化范式的局限——
        3.1 批判基因中心主义  道金斯(1976)的“自私基因”理论将文化视为基因传播的工具,但两重性理论指出:模因(文化单位)可脱离基因利益自主演化。例如,宗教禁欲主义(损害个体繁殖成功率)通过群体选择机制留存,证明社会性规则能凌驾于生物性本能之上(Wilson, 2002)。
        3.2 解构自然-文化二元对立  拉图尔(1993)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强调自然与文化的混合本体论,而两重性理论进一步揭示:人类既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也是自我改造的行动者。如CRISPR技术使人类能够定向编辑基因,将社会性伦理(如疾病治疗需求)转化为生物性干预。
        3.3 整合复杂系统视角  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看,生物性提供底层规则(如代谢、繁殖),社会性生成上层涌现属性(如货币、法律)。二者通过层级耦合形成“演化超循环”——语言符号系统降低合作成本,促进群体规模扩张,而更大群体又催生更复杂的符号系统(Turchin, 2016)。
         4 两重性理论的范式革新
        张俊杰的两重性理论通过机制互嵌、案例实证与哲学整合,论证了人类作为生物社会性存在的本质。其贡献在于——
         4.1 动态性:打破生物演化“低速稳定”与文化演进“高速突变”的割裂,揭示二者互为加速器的非线性关系。
         4.2 反身性:承认人类能通过技术-制度设计干预自身演化轨迹(如避孕技术改变性选择压力),赋予演化以“自我意识”特征。
         4.3 伦理指向:警示单向度追求技术赋能(如基因增强)可能破坏生物-社会系统的脆弱平衡,呼吁建立跨学科协同的演化治理框架。
        这一理论不仅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新范式,更对人工智能伦理、生态危机应对等当代议题具有启示——唯有承认生物限度与社会理想的两重性张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方能避免演化路径的锁死或失控。

黎鸿2025.05.08

 楼主| 发表于 2025-5-9 08:3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可能不知道运动还能改变我们的大脑。大家可能记得海马这个结构,进入到老年期之后,我们的海马会以每年1%—2%的速率萎缩。有一项研究是让老年人做这种有氧的快走,一年之后,发现做有氧快走的老年人,他的海马不仅没有萎缩,而且还增长了2%。所以我们说运动不仅仅能够强健我们的肌肉,其实还能够强健我们的大脑。
太极拳是非常有东方文化的瑰宝之一,我的同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魏高峡博士团队就发现,长期打太极拳的老年人,他大脑的某些区域,这些高亮的区域的皮层厚度会显著地增加。

 楼主| 发表于 2025-5-13 09:4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3)黎鸿:人类是生物社会性成就延展的演化成果
——基于两重性理论的深化论证(续1)
*
张俊杰先生的“两重性理论”不仅揭示了生物性与社会性演化的协同机制,更指向一种动态演化的复杂系统观。以下从技术媒介的演化干预、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选择压力,以及人类演化的未来图景三个维度,进一步论证这一理论的解释力与前瞻性。
4 技术媒介:从工具到赛博格的演化干预人类通过技术创造不断突破生物性限制,形成“技术-身体”的共生系统,这一过程正在重塑演化的底层逻辑。
4.1 体外化器官的演化意义
感官延伸与神经重组:眼镜、助听器等工具补偿生物感官缺陷,而智能手机和AR/VR设备则进一步将视觉、听觉功能“外包”至体外。 神经可塑性研究表明,长期依赖GPS导航的人群,其海马体(空间记忆中枢)灰质体积显著缩小(Maguire et al., 2000),证明技术使用直接重构大脑结构。
生殖技术的基因库重构:人工授精、基因筛查等技术打破了自然生殖的随机性。冰岛通过全民基因组计划(deCODE项目)系统性清除唐氏综合征等遗传病,实则是以社会伦理共识(疾病消除)驱动基因池的人为选择(Stefánsson, 2015)。
4.2 赛博格化的伦理悖论
脑机接口(如Neuralink)将意识与机器直接耦合,模糊生物体与人工物的界限。这种“意识上传”技术若普及,可能引发演化路径的分叉:
  一类依赖生物脑优化(如神经增强药物),另一类转向硅基载体(如量子计算机脑)。二者的竞争本质上是生物性演化与社会性技术路线的博弈。
5 全球化时代:超个体选择压力的涌现现代社会的互联性催生出全新的演化选择压力,其作用尺度从个体转向群体乃至全球系统。
5.1 信息过载与认知演化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迫使人类发展出“注意力经济”下的新型认知策略:快速碎片化阅读(牺牲深度思考)、多任务处理(前额叶皮层超负荷)等行为模式,正在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如DNA甲基化)影响后代认知结构的演化方向(Boyce et al., 2020)。
5.3 气候变化的行为选择
全球变暖正在通过社会性反馈重塑生物性演化:耐高温基因(如TRPV1变异)在热带地区扩散,而低碳生活方式(如素食主义)通过文化传播改变人类代谢模式(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环境危机迫使人类在生物适应与文化转型间寻求平衡。
6 未来演化:从自然选择到意识设计的范式革命两重性理论预示,人类正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设计演化路径,这一过程充满张力:
6.1 基因编辑的“演化加速器”效应CRISPR技术使定向修改基因成为可能。例如,中国科学家对CCR5基因的编辑(试图赋予艾滋病免疫力)虽引发伦理争议,却标志着人类开始以社会性伦理目标(疾病消除)直接干预生物演化进程(Cyranoski, 2019)。这种“演化民主化”可能加剧群体间基因不平等。
6.2 人工智能作为演化伙伴
AI系统通过算法推荐(如社交媒体内容过滤)塑造人类认知偏好,形成“文化基因的算法驯化”。更激进的情景是,强人工智能可能自主设计新物种(包括人类变体),将自然选择转化为“硅基智能的选择”(Bostrom, 2014)。
6.3 演化目标的哲学重构
传统演化的“适者生存”逻辑受到挑战:是否应以社会性定义的“幸福最大化”(如脑神经刺激技术)替代生物性的“繁殖成功”?冰岛“无痛苦鸡”基因改造项目(通过删除痛觉受体提升养殖效率)暴露了生物性需求与社会性利益的根本冲突(Lassen et al., 2006)。
7 两重性演化的文明启示人类作为生物社会性存在的独特性,在于其演化始终处于“自我创造”与“自我约束”的辩证运动中。张俊杰的两重性理论启示我们:
7.1 演化责任的觉醒技术赋予人类改造自身物种的能力,但需警惕“普罗米修斯陷阱”——脱离生物限度(如永生追求)可能导致社会性系统的崩溃。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伦理框架必须纳入演化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考量。
7.2 多样性的价值重置
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与文化多样性(模因库)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双重保险。标准化教育、全球化消费正在削弱这种多样性,可能使人类丧失演化韧性。未来文明需在效率与多样性间建立新平衡。
7.3 跨尺度治理的必然性从个体基因到全球生态,演化已成为多层级联动的复杂过程。建立“生物社会性治理”机制(如国际基因编辑公约、AI演化影响评估),将是人类避免演化失控的核心挑战。
两重性理论最终指向一种谦卑的演化观:人类既是演化舞台上的主角,亦是自身剧本的囚徒。唯有承认生物性与社会性的永恒张力,方能在创造与约束中延续文明的轨迹。  黎鸿2025.05.10

(4)黎鸿:人类是生物社会性成就延展的演化成果
——基于两重性理论的跨学科深化论证(续2)
        张俊杰的“两重性理论”不仅揭示生物性与社会性演化的协同性,更指向一种动态的、多尺度交互的复杂系统。以下从微观行为机制、中观制度建构与宏观文明转型三个层次,结合跨学科实证研究,进一步展开论证。
        8 微观机制:个体行为的生物社会性耦合人类行为决策始终处于生物本能与社会规训的张力中,神经科学与行为经济学的交叉研究为此提供证据:
        8.1 利他惩罚的神经-社会双重驱动  
        实验表明,当个体目睹违反社会公平的行为时,腹侧纹状体(奖励中枢)与背外侧前额叶(理性控制区)同时激活。前者反映生物性对“报复快感”的追求,后者对应社会规范内化的道德判断(de Quervain et al., 2004)。这种神经机制证明,利他惩罚行为是生物性情绪(报复冲动)与社会性规则(公平准则)的共同产物。
        8.2 成瘾行为的演化悖论  
        药物成瘾的生物基础(多巴胺奖赏回路)在原始环境中曾促进食物与性行为的追求,但现代社会的高效毒品(如芬太尼)劫持了这一系统。成瘾率的全球攀升(WHO数据显示全球3.5亿药物依赖者)揭示:社会技术环境的变化速度远超生物性适应的调整能力,导致演化遗产成为生存劣势(Nesse, 2019)。
        9 中观结构:制度文明的生物性内嵌
        社会制度不仅是文化产物,更通过长期选择压力重塑人类生物性特征:
        9.1 货币经济与延迟满足的脑进化  
        跨文化脑成像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货币经济体系中的人群,其前额叶皮层与伏隔核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这一神经适应支持跨期决策能力(如储蓄行为),而游牧群体的相应脑区则更侧重即时回报处理(Carvalho et al., 2016)。货币作为社会性发明,直接驱动了生物性认知结构的专业化。
         9.2 教育制度与脑可塑性的定向开发  
        工业化教育体系通过标准化课程重塑人脑神经网络。例如,拼音文字使用者的左颞叶(语言处理区)灰质密度高于表意文字使用者,而高强度数学训练导致顶叶内沟结构变化(Tang et al., 2006)。教育这一社会性实践,实质是在生物脑层面进行“认知驯化”。
        10 宏观转型:文明危机中的两重性重组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如生态崩溃、人工智能威胁)正在催生新的生物社会性适应模式:
        10.1 气候变化下的代谢-文化协同适应  热带地区原住民(如亚马逊雅诺马米人)通过基因突变(如ENPP7变异)增强对高温的耐受力,同时发展出社会性降温技术(如夜间活动制度)。而工业化社会则依赖空调技术对抗高温,导致汗腺功能退化与“热耐受基因”负向选择(Hancock et al., 2011)。两种路径揭示了生物性适应与文化策略的替代关系。
        10.2 人工智能社会的认知分层  算法推荐系统通过强化学习塑造用户信息茧房,导致不同群体的认知模式加速分化。研究发现,算法依赖者的默认模式网络(负责内省)活跃度降低,而感觉运动网络(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激活(Lorenz et al., 2021)。这种“认知种化”可能在未来产生生物性隔离(如神经结构差异过大无法共情)。
        11 理论边界:两重性演化的阈限与争议
        需客观审视该理论的解释边界,避免陷入决定论陷阱:
        11.1 非适应性社会成就的演化风险  
        某些社会性创新(如社交媒体点赞机制)虽促进文化传播,却与生物性需求(如深度社交联结)相冲突。抑郁症的全球化流行(全球3.8%人口患病)表明,社会性环境可能制造“演化错配”(mismatch),超出生物性调节范围(Li et al., 2022)。
        11.2 基因-文化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东亚社会的高教育竞争催生“少子化”现象,个体基因延续(生育本能)与社会地位追求(教育投资)形成根本对立。日本总和生育率1.3(2023年)的持续走低,揭示两重性系统存在内在不兼容的可能。
        12 走向演化的元认知
        张俊杰理论的终极启示在于:人类必须建立对自身演化的元认知能力——  监测系统:通过全球生物-社会数据库(如人类行为基因组计划)实时追踪两重性演化动态;  干预伦理:制定《演化责任宪章》,约束基因编辑、AI开发等技术对演化自主性的侵蚀;  韧性设计:在城市建设、教育体系中预留生物性需求空间(如绿地接触权、自然运动课程),防止社会性过度异化。  
         唯有将演化本身作为反思与设计的对象,人类方能在生物限度与社会野心的永恒博弈中,找到可持续的文明进路。
                          黎鸿2025.05.12

 楼主| 发表于 2025-5-13 19:0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黎鸿:人类是生物社会性成就延展的演化成果https://www.mala.cn/thread-16750339-1-1.html
[现象]包头九中物理教师陆家羲,独自攻克两道世界百年数学难题,生前在国内发表不了一篇文章,去世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穷困潦倒寂寂无闻。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得到厦门集美大学校长、华罗庚特别照顾,与人合作接近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内参引起高层重视享受副部级待遇,生前与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身后授予共和国勋章。
[原因]我研究哲学和教育,有一个自己的思路,即解决问题必须“一切从实际(事实、现象)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办法)。然后深入思考,实践检验方法的真实可靠,其中必然包含已知或未知的客观规律,可以上升为新的理论。
无论哲学、教育、科教扶贫活动,我持此理念办事,往往歪打正着,思想和理念超前,与众不同新观念原始创新。大道至简,条条大路通罗马,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中国学者以阐释权威理论为能事,甚至文过饰非自圆其说,无视底层学者创新观点和言论,夜郎自大排斥异己,特别是社会科学陋习成为痼疾。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