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var(--weui-FG-HALF)]
四月的高家河,草木葱茏,阳光倾洒,山河正酝酿着人间美好。可这般明媚的春光,却再难映照小姑父的身影。2025年4月26日凌晨二时二十分许,历经七个月与病痛的顽强抗争后,姑父带着对生命的眷恋、对亲人的牵挂,永远定格在了花甲之岁。享阳六十又二,一生未享半分奢逸,却以匠人之手、父亲之肩,为家庭撑起一片晴空。 忆往昔:木匠手里的光阴故事。姑父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木匠”。记忆中,他总背着工具包穿梭于邻里乡间,锯木、刨板、雕花……汗水浸透衣衫。他说:“手艺是吃饭的本领,也是养家的底气。”为了儿子的未来,他连一件新衣都舍不得添,却把工资悉数用到家中,供儿子读书、买车,用粗糙的双手托起家庭的希望。上海务工的岁月里,他白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夜晚在出租屋就着昏灯和衣而卧,每一份付出的背后,是父亲独有的坚韧与温柔。 念亲情:风尘仆仆中的至深牵挂。一辆旧单车、几件木工工具,曾是姑父往返工地与家的全部行囊。田埂上的尘土沾满裤脚,华家的河边夕阳拉长身影,他从未在意自己的衣衫是否体面,只惦记“孩子的开销够不够”“老娘的药还缺几副”。儿子考上驾照那日,他暗自开心:“咱家终于有会开车的人了!”此后省吃俭用,攒下一辆又一辆货车,技术从生涩到娴熟,奉献自己,只为让儿子“活得像模像样”。他还说:“爹没本事大富大贵,但砸锅卖铁也不亏孩子。”——这承诺,他倾尽所有,用一生践行。 伤离别:七日停留,半生不舍。姑父离世后,高家河的每一寸空气都浸着哀恸。他用过的工具静静躺在墙角,仿佛还在等待主人归来;他常坐的桌凳仍留着体温,却再无人轻声叮嘱“要好好过日子”。千里之外,沉痛悼念,想到儿时在他家的无忧童年:爬过他亲手做的木梯、吃过他悄悄藏起的糖块、骑过他修了又修的自行车、听过他爽朗的笑声……这些零碎的温暖画面,此刻化作心头的刀,疼得人无声落泪。原来,最深的遗憾不是未能尽孝,而是此后余生,唤一声“长江姑父”,再无人应答。 悼魂魄:匠者德馨,精神长存。“巧手雕梁,育子持家,孝意深融双亲爱;匠心筑梦,兴家立业,仁风长拂众嗣心。”这幅挽联,是姑父一生的写照。他以匠人的专注雕琢生活,以父亲的胸怀庇护家庭,以儿子的赤诚赡养双亲及其舅——平凡如尘埃,却因责任与爱,活成了家里的精神丰碑。今朝离别,唯愿您卸下病痛,在极乐世界安歇。而我们,将带着您教会的坚韧与善良,延续这份血脉中的温情。 姑父,一路走好。您的爱与光芒,永在人间。 (生1963.10.11~卒2025.4.26)
[color=var(--weui-FG-0)][backcolor=var(--weui-BG-2)]
[backcolor=var(--weui-BG-2)][color=var(--weui-FG-0)]
[color=var(--weui-FG-0)][backcolor=var(--weui-BG-2)]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