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27|评论: 2

[相如·茶馆] 舀纸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5-5-1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舀纸


                                                                              邓四平/文



     我家旁边有一条小河,叫幺幺河。河对岸,长满竹子,青翠挺拔,连绵起伏,沿着河岸疯狂地蔓延。一眼望去,仿佛一道绿色的长城。小时候,故乡永兴乡竹山观、三青沟村,济渡乡土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竹子做原料生产火纸。

    火纸,又叫草纸,并非草制而成,而是将竹子碾成竹浆制成的纸。
    当地农民农忙时犁田耙地,农闲时分,就开始舀纸。他们从田间地头、河边,或者山坡上,砍竹子运回家,用大石滚子碾破,并在屋旁挖一个坑,将竹子码进坑里,码一层,洒上一层石灰,码满了竹子,再往坑里灌水。几月以后,将被泡软的竹子取出来,继续以石滚子反复碾压,成烂泥,再用箩斗挑竹泥至河边,倒进石板镶成的长方形水槽。接着,往水槽里放一种名叫“滑”的液体,该物,是将绿色植物捣成汁液,作为竹泥的润滑剂。兴旺镇凤石乡深山老林就生长着这种植物,永兴、济渡等地舀纸人常常到该地去采集。

    用一根长木棍在水槽里面使劲地搅拌,使竹泥和水充分融合,后来,整个水槽中便成了淡黄色竹浆。当地人把这个称作“打槽棍”。舀纸时,双手端“帘子”,沉进水槽,先往前面一荡,又朝面前一拉,然后在水中向左向右一阵摇晃,再将帘子端出水面,薄如蝉翼黑色透明的帘子上就布满了一层细密均匀的竹浆。再将帘子上的竹浆覆盖在旁边石板上,倒一次便宣告一张火纸的诞生。

    火纸一张一张地舀出来,又一张一张地码在一起,湿漉漉的火纸,相互之间却并不粘连,码到一两尺左右高,就成为一个“垛子”。舀纸匠便用木榨压在垛子最上面,使劲地榨,直到将垛子的水分榨得精光,才会开始下一个垛子的生产,一个垛子大约有几千张火纸。如果手快,舀纸匠一天可以舀四五个垛子,手慢的,只能够舀一两个。最后,纸匠将垛子扛回家,放在自家屋檐下,利用自然风吹上四五天。接着便是扯火纸,屋里的大人小娃儿都会来帮忙。

    将垛子放置长凳上,扯纸时,人坐在长凳后面,用大拇指和食指将垛子上的火纸一张一张小心翼翼地捻开,谨小慎微地掀起来,掀开一张,拉向旁边折叠起来,一张一张叠,叠至几十张火纸后,将这一小叠火纸从垛子上撕下,放至晒坝里的竹篙上晾晒。扯火纸极需要耐烦心,一急,就会将润湿的火纸给撕烂,烂了的火纸就没有多大卖相了。

    火纸晾晒焦干后,纸匠就将火纸从竹篙上取下来,码在一起,码成一尺高左右,便做成了一个火纸。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火纸可以卖十几元钱,现在已涨价到三四十元了。原来的永兴场、济渡乡小深沟、兴旺镇、罗家镇等地,都有专门的火纸市场,每到逢场天,买卖火纸的人络绎不绝,讨价还价之声此起彼伏。

    舀火纸,卖火纸,是永兴、济渡、兴旺、罗家等地农民们一项非常重要的副业,农民家里娃儿读书交学费,买种子,买化肥,买油盐酱醋,甚至婚丧嫁娶礼尚往来送礼等等,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卖火纸的收入。

    舀纸这个活路,是个非常辛苦的营生,每天,手都在水里泡着,常常被石灰水泡烂。现在,已经虽有机器专门生产火纸,但这种火纸少了手的温度,尤其是少了人的耐性和细心,很明显,其质量并不比人工好。

    安徽泾县的宣纸,举世闻名。用宣纸写字,画画,即使历经几百年,也保存完好。西晋大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距今都保存一千七百多年了。书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大家的很多墨宝,如今也仍然完好。如果纸的质量不过关的话,很难想象这些国宝能够保存至今。

    大约是1994年,我曾经去过四川夹江县,夹江的竹纸也十分出名,在抗战时期,由于打仗,安徽的宣纸运不进四川,当时后撤到重庆的很多书画家写字作画便没有了宣纸,画家张大千便亲自到夹江县去考察,对夹江的竹纸予以改良,以至夹江的竹纸声名鹊起,和安徽泾县的宣纸一起被誉为“国之二宝”。

    唐朝的时候,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的薛涛,熟谙音律,精通诗词,韦皋镇蜀,召其侍酒赋诗,时称女校书。薛涛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人称“薛涛笺”。制作这种小笺的纸不知是什么纸。薛涛死后,其墓在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公园里有一口古井,人称薛涛井,据说薛涛就是取这口井里的水造纸并制作成“薛涛笺”。

    因为有了纸,所以才有了纸质信笺和书,由是观之,纸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发展、保存和延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贡献永远不可磨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5-11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舀纸造福了多少人,这些人家的油盐钱、人情往费都靠它。这也是这一代人的回忆,下一代人都不晓得曾经有过农民舀纸这个事儿。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5-11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野村夫. 发表于 2025-5-11 10:16
当年舀纸造福了多少人,这些人家的油盐钱、人情往费都靠它。这也是这一代人的回忆,下一代人都不晓得曾经有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