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山解秘之二
——寺庙为何全是女尼
李旭葵
人们常常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是错的,因为和尚并不一定是住在庙里。因为寺、庙、祠、观、庵是有区别的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对庙那时规模有一定的严格等级限制。从汉代以后,庙逐渐蜕变为阴曹地府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孔子庙、关羽庙。也许是因为建筑内都会供奉有佛菩萨的缘故,人们习惯将寺和庙都叫寺庙。
祠,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为抬高家族门第之风,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观,“观者,于上观望也”。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占卜星象,求道成仙的“天文观察台”故称为观。最早产生于汉,道人汪仲都因治好了汉元帝顽疾,所以进入了昆明观,也为了感谢皇恩,就把这些建筑称为观。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读书人在这个小草屋里面读书,即所谓'结草为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地方,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从古到今,在众多的古刹名山,在很多的道佛寺庙,就是道家道观,谁都知道男女有别,都知道寺庙里住寺都是男的和尚,只有庵堂才是女尼。
邛崃市西郊五里的白鹤山规模宏大的鹤林寺,还是闻名川西著名的佛教寺庙。寺庙里住寺的应该是男性和尚,但在今天在鹤林寺的不是和尚,住寺的却是二十多位佛门女尼姑,真让人感到奇怪,疑惑不解,这是为什么?女尼应该住在庵堂,难道鹤林寺不知男女有别,连寺和庵都不知吗?
寺,最早是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官署亦称之为“寺”,如“大理寺”是中央刑狱案件审判的机构,“太常寺”管理宗庙礼仪的部门,“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来宾的单位。“寺”在古代汉语里,寺还有“持续,相续”的意思。
自从西汉末期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2年) ,随着大月氏使者向博士弟子口授佛经,佛教从此传入中国。在东汉明帝时,两位僧人白马驮着经书从天竺西域来到京城,最初安排住在洛阳“鸿胪寺”里对经书进行翻译。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为中国修建的第一座佛寺。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后来,有了信佛的女性。佛教的出家女众,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就是女沙弥,女比丘。在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
人们都知道,佛们教徒是男女有別,有严格的教规戒律。和尚住在寺,是男教徒居住和修行的场所。庵,是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尼姑居住修行的场所。寺和庵中供奉的菩萨虽然都一样,因男女有别,庵为女教徒静心修行隐蔽门常年关着而不受侵扰安全的场所。
“庵”最早是指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后来又指尼姑专门修行住的场所。庵,为了便于女尼静心学佛修行,一般都选择建在不受外界干扰,环境幽静,风景优美而且较为隐蔽偏僻的地方,不公开对外开放,庵门常关闭着。
自从晋代佛教有了男教徒和女教徒,为了男女有別,便于男女信佛教徒净心修行,也就有了寺和庵的场所。
有的是因厌世看破红尘,有的因身体虛弱有病而求养生疗疾,有的因婚姻失恋,还有的是因家庭贫困为了求生,出家入寺在幽静环境中学佛修行。
佛教的“寺”和“庵”,只是男女教徒有别修行不同地方,乃佛门净地,都与世俗隔绝的出家佛教信徒聚集的场所。是与世俗抗拒,走另一条戒空世俗的人生路,修心养身,无一世俗杂念,以慈悲为怀,口念佛理经文,把本人置于世外狐地,无亲无挂,一心向往立地成佛,都称佛主的子弟。是传承佛经的后来人。为佛经的香火不灭,历史的延续。
"庵":是女性自愿加入"洗心割面"“脱离世俗"没有男性加入的庙庵,剃光长发,一生不婚不嫁,以戒空为律,己完全脱离正常女性生活世俗,无忧无虑,吃斋念佛,终生为妮。
在邛崃的今天,奇怪的是佛教只有寺而沒有庵,现有开放的五个寺庙,却有四个寺里住寺全是尼姑,唯有一个住寺才是和尚。
鹤林寺,原名白鹤寺,位于离邛崃城西外仅5华里白鹤山,是建于隋代前的古老禅院。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蜀中西川宗教古刹风景旅游名胜之地。
身临其境,松涛飒飒,晨钟暮鼓梵音,有仙风道骨之感,是离人间污垢,息红尘俗缘,入仙境闲游,其乐融触。
前人多年的苦心经营,鹤林寺历代修葺扩建,历经千年岁月风尘,香火旺盛,游客不断。从晋建寺直到文革前的一千多年时间,在鹤林寺一直都是男性和尚住寺。
据民国初的《邛崃县志》记载,境内有寺庙106座,庵堂26座,遍布于各镇乡和风景名胜区。到了1949年12月,邛崃成了发生在中国大陆最后一场大兵团作战成都战役主战场。当年有近十来万国民党军从邛崃向西昌突围,白鹤山鹤林寺和其他寺庙都曾驻扎过溃败来邛的作战军队。后来,又被解放军作战俘收留居住地。因此,寺庙里大量的和尚和庵堂里的女尼都为了躲避战乱而出走。
根据1950年1月16日邛崃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由于战乱,寺庙人员流动性很大,邛崃城区内外保存有寺庙11个,共59人,其中男27人,女32人。
后来经过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和一系列阶级斗争政治运动,寺庙被认为是宣传封建迷信活动的反动场所,给予取缔并禁止。寺庙庙和庵的房屋建筑和土地被沒收充公,信奉的菩萨彿像历经土改,文革运动被彻底拆除搗毁,大多数改建作为办学校的校址地点,有的寺庙房屋分给无房的贫穷农民作私房居住,还有的被作乡政府和单位办公地点或划拨给村作集体性质公房使用。
原寺庙里的和尚和尼姑,属于宣传封建迷信活动性质的人员,分别被驱除出寺庙,有的回原籍老家,无家可归的就地居住当农民。在寺庙里的男性和尚,一般都回原籍还俗结婚安家立业。在庵堂的女性尼姑,年轻的还俗嫁人成家生儿育女,年龄较大的大多就地被还俗成当地农民。
曾香火旺盛的城西外白鹤山鹤林寺,和尚被驱除后,寺庙里办起了白鹤乡小学校。1976年文革后,拨乱反正,各项政策落实,宗教场所有规划地逐步开放。邛崃境内的女尼信彿的庵基本上已拆毀或已分给农民居住成私房,仅有的几座如鹤林寺、兴福寺等大型寺庙没有被拆毀,但都被占据改建为学校。鹤林寺经过历次运动的拆毀,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鹤林寺已山门破损,殿堂坼漏,菩萨佛像毀坏,断壁残垣,荒草丛生,一派荒凉。鹤林寺为著名的佛教寺庙,被省上列为首先被开放的佛教寺庙,小学校从鹤林寺搬迁另建。经过拨专款进行维修,鹤林寺直到1983年才正式对外开放。
由于鹤林寺属省内重点开放的寺庙,原鹤林寺内的和尚都早已被驱除出寺流散在各地,而且基本都已还俗成家。在邛崃境内只有一些原在庵佛教徒女尼姑还未还俗,而且仍在家隐蔽念经修行。因境内的庵堂早已经被拆除,佛像已毀,沒有庵堂不可能新建。在境内当时只有火井镇一名叫游本荣的农民是还未还俗男性和尚,不可能一人安排到规模宏大的鹤林寺。在邛崃境内农村还有十来名是未还俗的女尼,鹤林寺里供奉的菩萨佛像与庵堂里的基本一样,都是佛家子弟修行的场所,鹤林寺要开放,闻名于省的鹤林寺不可能改名为庵,因此只好将这些还未还俗的十多名佛教女尼阴差阳错地安排在鹤林寺学佛修行。这些流离失所未还俗的女尼,能安排到居食稳定的川西名寺信佛修行,正是求之不得的人生乐事。邛崃境内仅有的一名男性和尚,就被安排在兴福寺。
在邛崃,女尼姑为什么多而且出家信佛修身是真诚如一,这与历史传统文化相关。西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历经坎坷磨难是百头偕老的典范,对爱情的忠诚专一代代相传。在信仰上专一,被称为巴蜀女魂的卓文君,敢于与旧礼习俗抗争,就是对后代女性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支柱力量,在遭受磨难打击之中仍然不还俗坚持学佛修行。
鹤林寺内到了1994年,据邛崃县佛教协会《僧尼(住寺)名册》记载,鹤林寺里有住寺尼姑20人,最大年龄78岁,最小为21岁。邛崃籍12人,外地的8人。
1983年邛崃境内被批准开放的寺庙有五处,即鹤林寺、迎祥寺、永乐寺、花置寺和兴福寺。共有僧尼34人,其中男性和尚4人,女性尼姑30人。4名男性和尚中只有1名为邛崃人,其他都是外地人。
开放的五个寺庙,只有兴福寺为4名住寺和尚,而另外30名女尼姑分别安排在鹤林寺、迎祥寺、永乐寺、花置寺四个批准开放的寺庙住寺。在鹤林寺这样历史悠久,规模农宏大,省首批开放的寺庙,全为住寺女尼姑,五个寺庙就有四个住寺都是女尼姑,这在省内首批开放的寺庙住寺中实属罕见。
鹤林寺里不是男和尚,而是二十多位女尼。这也是邛崃有别于其他宗教寺庙的神奇特点,吸引八方游客信徒慕名前来求神拜佛,体验到那又是另一番不一样的情趣滋味。
白鹤山鹤林禅院的后面,在树木丛中平地耸立的两块状似玉兔的巨石,是从何处飞来的?请看下一篇为你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