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966|评论: 4

永历四年十一月,天全杨土司重修平襄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4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18.6667px]永[size=18.6667px]历[size=18.6667px]四[size=18.6667px]年[size=18.6667px]正月,上在肇庆。清兵大举犯梅关,罗成耀弃南雄走。上弃肇庆,登舟将西奔,大学士瞿式耜驰奏,请上固守肇庆,集援兵御寇。严起恒、金堡交谏留驾,皆不听。戎政尚书刘远生、给事中金堡奉敕往广州,谕杜永和固守待援,永和集兵城守。清兵陷南雄、韶州。上奔梧州。黄士俊、陈世杰等皆逃去。敕袁彭年、曹晔、李元胤守肇庆。命大学士严起恒兼理兵部事。马吉翔自请援广东,次于肇庆。[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二月,清兵围广州。吴贞毓、万翱、程源、张孝起等疏攻金堡、丁时魁、刘湘客、蒙正发、袁彭年,诏贷置[size=18.6667px]彭年勿问,逮堡等下锦衣卫狱,拷之。以程源为兵部尚书,督师黔、蜀,不行。杨展奏:孙可望称册封秦王,专制天下,胁展纳贵州土,解兵付可望。诏谕展:可望王封专制,非奉册敕,命展固守贵州,勿受贼诱。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三月,王化澄自称疾愈,入谒。太监夏国祥赍敕,趋化澄入直。召朱天麟。张同敞帅师复东安,遂围永州,不克,退屯全州。分命于元晔、吴李芳、郑古爱、朱嗣敏皆兼佥都御史,督诸勋镇兵出楚,俱次于广西。张同敞请解任付元晔等,不报。瞿式耜奏:「下言官于诏狱,拷掠追赃,戕仅存之元气,宜速宥出。」不报。张同敞奏谏诏狱,诏切责之。四月,以鲁可藻为南[size=18.6667px]京兵部尚书,郭之奇为礼部尚书。雷德复奏讦大学士严起恒,起恒称疾乞骸骨,行人董云骧、王夫之疏谏,不听。敕趋朱天麟入直。焦琏、马宝入见,请释金堡等于狱。袁彭年赴行在,请同金堡等诣狱核罪。诏谕归肇庆协守。五月,清兵陷武冈、靖州,马进忠退屯西延峒。清兵犯永明,曹志建大败,遂陷镇峡关,志建走贺县。陈邦傅为必正所逼,帅兵千馀人,称言援东,次于肇庆。马进忠、胡一青、杨国栋、曹志建奏:请释金堡等于狱。戍金堡、丁时魁。万翱为兵部尚书。高必正、党守素入见,请趋严起恒入直,从之。起恒拜表,去,敕追还,趋陛见,起恒称疾[size=18.6667px]益亟,不允。谕高必正、党守素援广东。必正请括兵马归兵部,钱粮归户部,铨选归吏部,进止一听朝廷,诸帅不得以便宜专行,奉上亲征。廷议不能从。必正、守素归南宁。朱天麟遣胡执恭之子钦华赴行在,求封孙可望秦王,专制天下。兵部尚书万翱奏请从之,大学士严起恒执奏勿许。乃封可望荆郡王。天麟及吴贞毓、程源等密启称臣于可望,请杀严起恒、金堡。可望不受诏,称秦王如故,怒,杀胡执恭。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六月,李元胤、马吉翔帅兵东援,败于三水,广州围益急。给事中李用楫使总兵李明忠杀吏部侍郎洪天擢于高州。七月,大学士文安之入见,敕入阁,典机务。安[size=18.6667px]之力辞,请敕往荆、夔号召王光兴、刘体淳等,诏从之。朱天麟复入阁办事。八月,飓风大作,广州水师皆覆陷。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十月,清兵破全州,胡一青退屯大榕江。杨国栋、马养麟守海阳山。马进忠败于西延,走贵州。焦琏救曹志建于贺县。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十一月,清兵攻大榕江,胡一青迎战失利,赵印选弃城走桂林,溃,遂陷,留守大学士瞿式耜、总督侍郎张同敞死之,布政使关捷先、监军御史吴德操降。清兵陷平乐,总兵官都督同知朱如死之。上奔浔州,总兵周金汤纵兵大掠,百官溃散。清兵陷梧州,执王化澄杀之。清兵陷广州,杜永和走入海。
[size=18.6667px]

[size=18.6667px]十二月,清兵陷肇庆,南阳侯[size=18.6667px]李元胤死之,陈邦傅降。上奔南宁。高必正走贵州。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5-14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历四年正月,永历帝在肇庆。清军大规模进攻梅关,罗成耀放弃南雄逃走。永历帝放弃肇庆,登上船准备向西奔逃,大学士瞿式耜迅速上奏,请求永历帝坚守肇庆,召集援兵抵御敌寇。严起恒、金堡先后谏言请永历帝留下,永历帝都不听从。戎政尚书刘远生、给事中金堡奉皇帝命令前往广州,告知杜永和坚守等待救援,杜永和集合兵力守城。清军攻陷南雄、韶州。永历帝逃往梧州。黄士俊、陈世杰等人都逃走了。皇帝下令让袁彭年、曹晔、李元胤守卫肇庆。任命大学士严起恒兼管兵部事务。马吉翔主动请求救援广东,军队驻扎在肇庆。
二月,清军围困广州。吴贞毓、万翱、程源、张孝起等人上疏弹劾金堡、丁时魁、刘湘客、蒙正发、袁彭年,皇帝下诏只搁置袁彭年的事不再追究,逮捕金堡等人下锦衣卫狱,进行拷问。任命程源为兵部尚书,督率军队前往黔、蜀,程源没有赴任。杨展上奏说:孙可望自称被册封秦王,独揽大权,胁迫自己交出贵州土地,解散军队归孙可望。皇帝下诏告知杨展:孙可望称王专权,并非奉有册封诏书,命令杨展坚守贵州,不要受贼人诱惑。
三月,王化澄自称病愈,入朝拜见。太监夏国祥带着皇帝敕令,催促王化澄入内阁当值。征召朱天麟。张同敞率领军队收复东安,接着围困永州,未能攻克,撤退后屯驻在全州。分别任命于元晔、吴李芳、郑古爱、朱嗣敏都兼任佥都御史,督率各有功勋的镇守将领出兵楚地,军队都驻扎在广西。张同敞请求解除自己职务交给于元晔等人,皇帝没有回复。瞿式耜上奏说:“把谏官关进诏狱,拷打逼追赃物,损害朝廷仅存的元气,应该尽快赦免放出。” 皇帝没有回复。张同敞上奏谏阻诏狱一事,皇帝下诏严厉斥责他。
四月,任命鲁可藻为南京兵部尚书,郭之奇为礼部尚书。雷德复上奏弹劾大学士严起恒,严起恒称病请求退休,行人董云骧、王夫之上疏谏阻,皇帝不听。敕令催促朱天麟入内阁当值。焦琏、马宝入朝拜见,请求释放金堡等人出狱。袁彭年前往皇帝行在,请求和金堡等人到狱中核实罪名。皇帝下诏让他回肇庆协助防守。
五月,清军攻陷武冈、靖州,马进忠撤退屯驻在西延峒。清军进攻永明,曹志建大败,镇峡关于是被攻陷,曹志建逃往贺县。陈邦傅被高必正逼迫,率领一千多人,声称救援东边,驻扎在肇庆。马进忠、胡一青、杨国栋、曹志建上奏:请求释放金堡等人出狱。将金堡、丁时魁流放。任命万翱为兵部尚书。高必正、党守素入朝拜见,请求催促严起恒入内阁当值,皇帝听从了。严起恒上表后离开,皇帝下令追回,催促他入朝拜见,严起恒称病更厉害,皇帝不答应。命令高必正、党守素救援广东。高必正请求把兵马归兵部管理,钱粮归户部管理,官员选拔归吏部管理,军队行动完全听从朝廷,各位将领不能自行决断,要侍奉皇帝亲征。朝廷商议没有听从。高必正、党守素回到南宁。朱天麟派胡执恭的儿子胡钦华前往皇帝行在,请求封孙可望为秦王,让他独揽天下大权。兵部尚书万翱上奏请求同意,大学士严起恒坚持上奏不许。于是封孙可望为荆郡王。朱天麟及吴贞毓、程源等人秘密向孙可望称臣,请求杀死严起恒、金堡。孙可望不接受诏书,依旧自称秦王,发怒杀死胡执恭。
六月,李元胤、马吉翔率兵向东救援,在三水战败,广州被围困得更加危急。给事中李用楫让总兵李明忠在高州杀死吏部侍郎洪天擢。
七月,大学士文安之入朝拜见,皇帝敕令他入内阁,掌管机要事务。文安之极力推辞,请求皇帝敕令他前往荆、夔地区号召王光兴、刘体淳等人,皇帝下诏听从他的请求。朱天麟再次入内阁办事。
八月,飓风大作,广州水师都覆没沦陷。
十月,清军攻破全州,胡一青撤退屯驻在大榕江。杨国栋、马养麟守卫海阳山。马进忠在西延战败,逃往贵州。焦琏前往贺县救援曹志建。
十一月,清军进攻大榕江,胡一青迎战失利,赵印选弃城逃往桂林,军队溃败,桂林于是被攻陷,留守大学士瞿式耜、总督侍郎张同敞殉国,布政使关捷先、监军御史吴德操投降。清军攻陷平乐,总兵官都督同知朱如战死。永历帝逃往浔州,总兵周金汤纵容士兵大肆抢掠,百官纷纷逃散。清军攻陷梧州,抓住王化澄并将其杀死。清军攻陷广州,杜永和逃入海中。
十二月,清军攻陷肇庆,南阳侯李元胤殉国,陈邦傅投降。永历帝逃往南宁。高必正逃往贵州。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朝献征录
合诛之连岁不能得用公方略乃就擒天全招讨副使杨时誉以承袭为招讨使高定所困相仇杀久之边境骚然公檄谕二酋咸悔惧因代时誉请两台俾得袭事遂解明年晋广西提学副使其教粤士如楚而以粤俗朴开诱为详己巳晋山东参政归里中省侍太夫人留连踰岁乃履任属藩臬乏人公兼摄数篆督储清戎课吏折狱咸咄嗟办中丞真定梁公服公干局特疏荐诸 朝有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天全六番招讨司土官袭职事宜的奏疏
据四川布政使司呈文,准守巡上川南道右参议(原文 “唯” 应为 “准”,“恭议兵文华” 应为 “右参议吴文华”)吴文华、副使陈嘉谟,建昌兵备副使叶应乾等官员会奏:
天全六番招讨司衙门设于西南荒远边陲(原文 “流达极一边” 应为 “荒远极边”)。该司正招讨高定,先前因擅自保举杨时举越序袭职未果(原文 “越让不一” 应为 “越袭不遂”),与副招讨所辖土舍杨时誉相互仇杀。虽经官府安抚,至今仍未完全平息(原文 “尚未宁忌” 应为 “尚未宁息”)。土舍杨时誉实在难以离开本地,且其承袭事宜已由重夔二府知府薛天华等人反复勘核,结案报告清楚,无遗留问题(原文 “既本合应韵” 应为 “且本舍承袭”)。若不及时处置,恐人心不稳,冲突隐患难消。
各道官员共同查阅《邦政条例》,其中一条规定:各处土官袭替需勘核清楚,若衙门设在荒远之地且有争斗仇杀等情,地方不稳者,土官不得轻易离境(原文 “克还无有事竞” 应为 “荒远兼有争竞”,“不尽者未可遽离” 应为 “不稳者未可远离”)。抚按等官可代为上奏,请求免其纳粮,就地袭职,待地方安宁后,仍按例送部授职。现参照前例,呈请两院上奏,建议免除杨时誉进京程序,就地任职(原文 “见其赴京黼彼韵职” 应为 “免其赴京,就彼袭职”)。
臣(上奏者)会同巡按四川监察御史李养翼(原文 “霞笑” 应为 “李养翼”)商议认为:天全六番招讨司土舍杨时誉,经守巡各道派遣知府等官员多次勘核,确为已故副招讨杨合庶出长子(原文 “廉长亲男” 应为 “庶长亲男”),应承袭前职,无需另议。只因正招讨高定偏袒其姊高氏寿元,妄保杨时举越序袭职未遂,引发双方仇杀。虽暂时安抚,但边疆部族性情反复,局势危难之际,祸患难以预料(原文 “大羊之性” 应为 “苗蛮之性”,“祸变巨测” 应为 “祸变叵测”)。杨时誉势单力薄,实在难以离境。其请求就地袭职一事,既经守巡、兵备等官员核查符合《邦政条例》,又经三司掌印官员复议一致,理应批准:免除杨时誉进京,就地袭任副招讨,到任管事。待地方安定后,仍按惯例送吏部正式授职。
恳请陛下敕令吏部核查,若与先例相符,即命臣等遵照执行。因恩典出自朝廷,臣等不敢擅自定夺,特此上奏请旨(原文 “万端具药题谓” 应为 “为此具本题请”)。
翻译说明:
原文讹误修正:
人名、职官名(如 “吴文华”“李养翼”)、机构名(如 “兵备副使”)据明代职官制度校正;
关键词(如 “越袭”“勘核”“三司”)结合上下文还原,纠正同音异义词(如 “韵替” 应为 “袭替”,“鲤” 应为 “经”)。
历史背景补充:
招讨司:明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军事行政机构,由朝廷任命土司世袭管理;
土舍袭替:需经地方官府层层勘核并报朝廷批准,体现中央对边疆的羁縻政策;
三司掌印:布政使司(管行政)、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长官共同签署意见,确保决策合规。
核心诉求:
奏疏主张 “就地袭职” 以避免边疆权力真空,反映明代治理边疆的务实原则 —— 在维持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允许灵活处置以稳定地方。
如需进一步解析明代西南边疆治理或公文程式,可随时告知。
乙丑年(1565 年)晋升四川参议,分守上川南道。武定叛酋凤继祖为滇部人,逃入蜀境,两省合剿数年未擒,用吴公方略后才将其抓获。天全招讨副使杨时誉因承袭官职被招讨使高定刁难,相互仇杀,边疆骚乱已久。吴公传檄告诫二人,皆悔悟恐惧,于是代杨时誉向督抚请求,使其得袭职,事端遂解。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容所吴文华行状(叶向高撰)
叶向高(撰)
南京兵部尚书容所吴公在家中逝世,朝廷内外官员上奏称吴公乃纯德名臣,应备厚恤典。其子太学君将在获朝廷恩准后为吴公下葬,特向文豪求墓志铭,并命曾为吴公门下士的晚生撰写行状。晚生早年承蒙吴公赏识,能执笔为其作传,实为荣幸。
吴公名文华,字子彬,别号小江,晚年更号容所。先祖从光州固始迁入福建,居岊山。始祖吴赟曾任施州太守,传至吴士兴时迁居涟江,遂为涟江人。吴士兴数传至吴寅,任太平训导;吴寅生处士吴玱;吴玱生广西按察司副使吴世泽。吴世泽以右都御史之职退休,处士、副使皆被朝廷追赠原官。副使娶陈氏(追赠夫人),生吴公。
吴公十七岁补为诸生,即被督学钱塘田公器重。嘉靖乙卯年(1555 年)中举,次年考中进士。按例应授北京六部郎官,因便于奉养母亲,请求改任南京,得兵部职。恰逢三殿营建,内廷宦官主持进献颜料,传令地方备船三百艘,吴公裁减半数。宦官大怒,以危言威胁,吴公从容回应:“中贵人想多要船用于私贩吧?若船不能载货,责任在我;若船可用却故意逗留延误上供,责任在中贵人。” 宦官无言以对,悻悻而去。此后凡进奉物资,船只数量均减少,节省邮传费用无数。
不久,景王就藩经过南京,需再备船只。王府随从横行,百姓苦不堪言。此时吴公已调任草场监督,其他郎官不敢承担接待事务,尚书委吴公代为主持。吴公与王府属官约定:非王爷命令的私相索求,一概拒绝。属官唯有听命,一夜安静离去,未起事端。
吴公督管草场时,恰逢振武营兵变,尚书鉴于前车之鉴,多有迁就。有人奏请增加租税,尚书拟批准,吴公持檄不签,说:“此地从前贫瘠如今肥沃,从前有人侵吞田赋如今正常纳赋,税额既定,岂可更改?这些兵卒骄纵,应依法裁制,曲法纵容将后患无穷。” 尚书不听。不久尚书离任,吴公劝说继任者上疏按旧制执行,此事才作罢。
吴公在南京六年,才名远扬,为诸曹之首。癸亥年(1563 年)晋升湖广提学佥事,树立典范,杜绝请托,士子庆幸得良师。到任时临近考试,吴公疾驰各郡,昼夜阅卷,品评精准无误,楚人至今称其为贤学使,有 “前乔后吴” 之说(乔指关西乔世宁)。
乙丑年(1565 年)晋升四川参议,分守上川南道。武定叛酋凤继祖为滇部人,逃入蜀境,两省合剿数年未擒,用吴公方略后才将其抓获。天全招讨副使杨时誉因承袭官职被招讨使高定刁难,相互仇杀,边疆骚乱已久。吴公传檄告诫二人,皆悔悟恐惧,于是代杨时誉向督抚请求,使其得袭职,事端遂解。
次年晋升广西提学副使,教化粤地士人如同在楚地,因粤地风俗淳朴,引导尤为详尽。己巳年(1569 年)晋升山东参政,回乡侍奉母亲,留连一年多才赴任。恰逢藩臬官员缺位,吴公兼摄数职,督储、清戎、考吏、断案,皆迅速办妥。中丞真定梁公佩服其才干,特上疏举荐,称其 “贞勤忠亮”,时人认为评价恰当。
一年后晋升山东按察使,随即调任江西右布政使,厘正赋役十余事,百姓称便。癸酉年(1573 年)主持乡试,调任总校易、礼二经,所录士人多有名声。当年冬晋升河南左布政使,因侍奉母亲归乡,未到任时,朝廷评选政绩优异者二十五人,吴公居首,天子下诏赐玺书、金币至大梁,士大夫引以为荣。
当时宗藩禄米匮乏,财政拮据,吴公到任后,平衡收支,严格出纳,禁止贪腐,积粮尽数供给宗藩。此前朝廷下诏祭祀建文帝朝被革除官职的忠臣,地方官府拖延未办,吴公慨然说:“此乃褒忠盛典,岂可迟缓?” 查地方志得铁铉等五人,建祠祭祀。又下檄修缮太昊陵,疏浚南阳水利,其他兴革之事多从大体出发,有益于民。
乙亥年(1575 年)晋升应天府尹,在汴梁所积羡金万余,属吏造册进献,请求纳入行李或上报台使,吴公皆不应,仅将账册交继任者充公帑,其廉洁不慕虚名如此。离任时,宗藩及汴梁百姓扶老携幼送别,车马难行。
途中晋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当时广西旱灾,流亡遍野,吴公上疏请赈恤,不等批复即先发官粮,又派人携官帑到邻省购粮,仿常平法散粮,招募百姓垦荒,给予牛具种子,荒地渐辟,饥荒未酿大祸。随后核田赋、均驿传、整军备,上疏设立昭平县,建养利州学,割武缘县属思恩,迁移兵营,增设河池同知,种种举措皆为长远之计。
六年间,广西匪患频仍,吴公传檄参政陈应春剿平,擒斩三百七十人;平定贼首黎福赃父子劫掠,佯装不闻,趁督府征师讨罗旁、东部兵力空虚,密留三千兵命裨将韩文启突袭,斩黎福庄,夜攻五指、白冒诸峒,斩一千三百余人,俘获二百人,捷报至,升俸一级,赐金币;招抚余党二万余人,建营堡二十一,得田二万六千余亩,分授新附者及戍兵,又以抚降岑溪诸徭功,再赐金币,一年中三次论功受赏,实为罕见。
其后平定北三贼巢尤为传奇。北三为柳州贼巢,聚众万余,剽悍善骑射,号 “刬马贼”,诸将畏惧不敢战。吴公谋划:“贼强据险,宜智取勿力敌。” 恰逢河池咘咳告警,选卒七千余命参将王瑞、倪中化进剿,得捷后驰檄诸将:“我名义攻河池,实图北三。今河池捷,北三必谓我兵疲,疏于防备,可击!” 遂分道进兵,贼果然不备,连破七十余巢,斩四千八百级,俘获相当。此役用兵不及万,军费不超千,因粮于敌,不到一月荡平累世巨寇,兵部称其功,拟策勋告庙,而督府某为相国亲信,吴公举事机密,督府未参与,相国欲将功归督府,未果,遂薄赏吴公,仅赐金币,录一子为太学生。
戊寅年(1578 年)晋升户部右侍郎,以都御史任满受赐。因母亲年高,请求回乡终养。时相国张居正 “夺情”(在职守丧),厌恶谈及省亲归养者,缙绅相戒不敢言,唯独吴公触忌不顾,时论称贤。母亲闻吴公归,大喜,旧疾痊愈,两年后去世。服丧期满,地方官上报朝廷,时相国已去世,台谏交章荐吴公。
癸未年(1583 年)起任兵部右侍郎,仍巡抚广西。夷蛮久服吴公威惠,境内安定,唯湘源熟徭苦于催税,图谋叛乱,吴公传檄劝谕,遂定。田州酋长岑大禄与母梁氏不和,梁氏避居他处,邻酋合声问罪,欲分其地,吴公说:“此乃乱源!” 急令岑大禄迎母和好,觊觎者遂止。当年晋升刑部右侍郎,调任左侍郎,皆因等待接任不得赴任,随即晋升右都御史,总督两广。
按旧例,郡县官吏每年以贺寿名义进献财物,靡费无度,吴公一概禁绝。幕府经费取自军市租及常赋,以奉战士,其他如榷税、夷舶收入,官吏不敢过问,吴公悉归官府,秋毫无犯,又以盈余代保昌缴纳浮粮八十石,百姓得苏。辕门卫兵数百人,多为空名领饷,吴公尽查空名罢去,留存者隶裨将训练,积弊尽除,粤人称督府廉洁,吴公为第一。
乙酉年(1585 年),淫雨淹没庐舍,城墙浸泡三月未倒,灾民呼号水中,吴公亲登城墙,集小艇救人,发仓粟赈济,又请留余金七万余备赈。虔、吉二郡原行粤盐,有人提议改属淮盐,吴公上疏力争,乃止,粤人至今受益。
督粤三年余,屡立平乱功:平乐营兵叛,与吴中丞尽歼之;府江诸徭为患,檄大帅深入征剿,捕斩千余;怀集贼首严秀珠剽掠封川,声东击西,元旦进剿,斩八百余;倭寇犯海,发舟师战,斩七十余,余皆溺死;程乡妖徒刘青山煽乱,捕魁七十余人正法,余众抚服;陈镜等盗珠,檄谕不散,捕斩四百余;惠州岑洞贼酋江月照恣横,分兵袭杀,斩二百余;琼州黎人出掠,遣将渡海剿,斩八十余,降九千余;罗旁余孽复起,属副使郑人逵捕斩百余。每战吴公必授方略,辄能克敌,所抚降者十倍于斩馘,尤善应变。
吴公未督粤时,山海诸寇纵横,官军虽小捷,得不偿失;吴公在任,速战速决,不使滋蔓。筹饷从容,经费外积金十九万余,节省供应之数不计。海瑞曾过其治所,瞻望堂宇叹道:“今日方成衙门!” 意即独推吴公廉洁。
丁亥年(1587 年)任满,受赐如制,当年晋升南京工部尚书,粤人建祠祭祀,所平乱处皆刻石纪功。次年到任,即上疏请求免除拖欠芦课、漂没场地的赋税。数月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南兵骄弱,吴公全力整肃,稍改旧观。恰逢太湖刘汝国倡乱,吴公念南京为根本之地,上疏陈六事:练兵、葺械、选锋、修城、重权、严警,皆为保障大计,朝廷议从其四。
天策卫士卒因储粮腐坏喧闹,主管者惶恐。吴公认为若急治士卒,恐生变;不治则非法。乃召仓曹属役及喧闹士卒首领六七人至庭下,斥责属役:“士卒以食为命,你们监管不严,罪无可逃!” 叱令杖责。士卒以为吴公庇护自己,伏地谢罪。吴公又斥士卒:“属役有罪,你们为何不告官而哗变?按军法,哗者死!法律俱在,你们自己考量!” 众卒战栗请罪,吴公说:“今姑且宽恕,薄示惩戒。” 痛杖首恶,徙戍他处,并罢免其长官,事端遂定。
有宦官仗权跋扈,被言官弹劾,皇帝欲杖责言官,吴公率南京九卿抗言:“应治宦官罪,宽恕言官。” 言辞恳切,未得批复,遂称病乞休,三上疏乃允,仍令痊愈后地方官上报。吴公离任后,司农上奏财政报告,唯吴公节省最多,蒙旨褒奖。
后朝廷诏举边才,南太宰余姚孙公及台谏共推吴公。癸巳年(1593 年)起任南京工部尚书,朝绅期待其再出,而吴公坚卧不起,四上疏恳辞,乃以原秩退休。家居优游十年,无疾而终。逝世前十日,邑人见东方星坠如轮,预兆应在吴公。
吴公生于正德辛巳年(1521 年)七月初八日,享年七十八岁。其弘厚之德出于天性,温粹之气溢于面目,终身不言人过失、发人阴私,虽卑官小吏冒犯,亦笑而受之,有人误触法网,必曲意庇护,唯恐有伤。至于立身行道,则规矩严整,丝毫不爽,辞受交际尤为耿介。每有仕宦往来经会府,吴公辄走间道,不欲涉足公庭,有人以书信相问,亦绝不谈私。亲朋不得已求请者,常赠以金,不轻发名片。
入仕三十年,操守纯粹,未尝有纤瑕微过为人指摘。张居正败落时,在位公卿十之八九受牵连,唯独吴公预先引退,不入京城,明哲保身,无人能及。晚年更难进易退,持大臣风节。以司空之职再起时,相知者劝其赴任,长安贵人致书相邀,称其一出可任宰相,吴公皆不答,虚挂尚书衔两年后才得请退休,于名利之际,真淡然如水。
退休后谢绝宾客,萧然一室,左右图史,即便县令亦不得见面,唯有少数至亲及门下士厚交者过访,相对欢谈而已。居官无余财,以先祖遗产稍有余资,便周济贫困亲友,买学田百余亩资助弟子员,在邑东建佛塔完善风水,助常平、浚河渠、修桥梁,皆竭力为之。邑中诸生有被县令枉判杀人罪者,众人称冤,赖吴公得白;有举明经者年老,学官欲夺其廪米,吴公怜悯救助,皆不使本人知晓。耿介而温和,严厉而宽恕,屏绝请托却常于暗中积德。逝世之日,缙绅嗟叹,乡里奔走哭送如丧亲人。
生平寡嗜好,唯爱诗歌书法,至老犹习,深得唐晋人三昧。著有《督抚奏议》《留都疏稿》《济美堂集》藏于家。原配王氏,御史王德溢之女,早逝,追赠夫人;继陈氏,封夫人。三子皆以荫叙为太学生。
史书称黄叔度 “澄不清,淆不浊”,韩魏公 “言及横逆事,词益平,气益和”,我心向往其人,今观吴公,何异于此?近世名公乡贤众多,论者或有褒贬,唯独吴公众口皆碑。岂止以功业之盛、出处之正?必有不言而化、闻风向往之德在内!吴公行事常畏人知,即便家庭亦不使闻,故多隐秘难传,所能详论者如此。
注释与说明
行状文体:
行状是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体,多为墓志铭提供素材,需详录官职变迁、重要事件及品德评价,本文体现了明代士大夫 “立德立功立言” 的价值取向。
历史人物与事件:
景王就藩:明嘉靖帝第四子朱载圳就藩德安(今湖北安陆),沿途扰民,反映明代宗藩制度弊端。
振武营兵变:嘉靖年间南京振武营士兵因粮饷问题兵变,为明代军队管理危机的缩影。
张居正夺情:万历初年张居正父丧期间不回乡守制,引发士大夫争议,体现明代伦理与政治的冲突。
两广总督任上平乱:反映明代中后期西南边疆 “剿抚并用” 策略,及中央与地方、汉与少数民族的复杂关系。
吴文华的治理特点:
务实灵活:如处置土官袭替、应对宗藩禄米危机,均以稳定为前提,不拘泥旧制。
廉洁严正:禁绝官场陋规,裁抑宦官、兵痞,体现明代清流官员的操守。
善用谋略:剿匪多以智取,如声东击西破北三贼巢,避免兵力硬拼,符合《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 思想。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