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网传媒-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四川造”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实现从0到1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是四川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星宇航)发起的“星算”计划首发星座,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的首发星座,星座是不同主体投资,由国星宇航研制的一轨12颗计算卫星组成,分别为内江号(星时代-27)、内江高新号(星时代-28)、台州号(星时代-29)、 海口号(星时代-30)、马鞍山智算一号(星时代-31)、崇州号(星时代-32)、天铁科技号(星时代-33)、迷岩无聊猿号(星时代-34)、御空者号(星时代-35)、“大零号湾”星(星时代-36)、之江一号(星时代-37)、之江二号(星时代-38)。 为何取名“021”任务?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赵宏杰博士表示,“021”是指从0到1(0 to 1),寓意此次任务实现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零”的突破。 据悉,本次卫星发射任务,是国星宇航完成的第14次太空任务。 什么是“星算”计划? 由约2800颗卫星组网构建的未来算力网络 “‘星算’计划将由约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构建未来算力网络。”国星宇航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9月,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并成功完成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技术验证,标志着“星算计划”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本次首发星座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借助卫星网络系统性优势,“星算”计划具备低成本、全覆盖、可持续的特点,可变“天数地算”为“天数天算”,变“地数地算”为“天地同算”,覆盖太空边缘计算和地面人工智能特殊场景的市场需求。 “人工智能不能因为缺失算力而缺席太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太空计算星座的构建,能让单颗卫星发挥出更大价值,这对空天产业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发星座一轨12星抵达发射塔架 据介绍,首发星座将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打造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星座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 “四川造”智能联网卫星平台 未来将服务于多个应用场景 据了解,首发星座12颗计算卫星采用国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除配套了国星宇航自研的AI载荷外,还搭载了之江实验室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实现了“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每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具备太空计算、太空互联能力,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到5POPS(其中星载智能计算机4POPS,AI载荷1P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 除计算与互联能力外,首发星座卫星还配置了对地遥感载荷,借助星载计算能力,将实现数据的实时在轨处理,探索验证“天数天算”,通过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同时通过卫星灵境引擎,可以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游戏文旅等行业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 此外,本次发射的卫星还搭载了广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制的宇宙 X 射线偏振探测器,将通过天基天文时域模型对伽马射线暴等各类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探测、证认、分类,并触发双星协同观测,实现秒级判断和 99%的识别准确率,以“人工智能+”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表示,随着卫星对地观测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大,将数据全部送至地面再进行处理,不仅传输量大,数据应用的及时性也受到影响。通过太空计算,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数据处理完再下传,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发射现场,赵宏杰还透露,“星算”计划02组星座目前已经进入设计研制阶段,国星宇航卫星团队正在加紧投入更强算力卫星型号的研发工作。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长浩 部分图片、视频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国星宇航提供 编辑:刘俊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