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华社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学校劳动课课时被语文、数学等主科挤占,存在“初二、初三停开劳动课”现象,且课程内容流于形式,课后作业出现“摆拍”等问题。自2022年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以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据悉,部分学校劳动课以理论讲解和视频观看为主,学生缺乏实际动手环节。如广东某小学劳动课教师“照本宣科”,西南某地学校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合种一棵树,每人仅挖一下土即结束课程。课后作业方面,南方某中学要求家长每日为学生劳动项目拍照打卡,部分家庭为完成任务“摆拍”,学生仅需摆出劳动姿势。重庆一小学开发小程序要求“每日劳动打卡”,家长称“孩子有没有真劳动不重要,拍照片交差就行”。
不少网民批评其形式主义,“劳动课变成拍照课,孩子根本没学会劳动技能,全在做表面功夫!”“这样的劳动课意义在哪里?纯粹浪费时间!素质教育说一套做一套。”也有网民呼吁改革,“应该多安排实用课程,让孩子真正学到生活技能。”“评价不能只看照片和课时数,要关注学生是否养成劳动习惯。”
有教育专家认为,部分学校出现劳动课形式化倾向,既浪费学生时间,消解劳动教育价值内核,还容易让学生形成认知偏差、甚而弄虚作假。专家建议,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发展核心指标,同时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更加关注劳动过程,通过“过程性档案+能力量表”等方式,持续评价劳动教育真实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