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夏收季,广袤田野麦浪翻滚,丰收喜悦洋溢在农民心头。然而,每逢此时,秸秆禁烧问题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近年来我国秸秆禁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侥幸心理和违规焚烧现象。秸秆禁烧不仅关乎大气环境质量,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以更坚定的决心和更科学的举措筑牢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 焚烧秸秆危害深远,禁烧是民生之需。秸秆焚烧的弊端早已有科学定论:其产生的PM2.5、一氧化碳等污染物会严重污染空气,加剧雾霾天气,威胁公众健康;焚烧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更严重的是,焚烧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导致地力下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从华北到东北,多地曾因焚烧秸秆出现“雾锁连城”的困局,教训深刻。禁烧秸秆,本质上是为守护蓝天净土、保障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 破解禁烧难题,关键在“疏”不在“堵”。一些农民对禁烧政策存在抵触情绪,根源在于秸秆处置渠道不畅、成本过高。若只靠罚款、问责等“硬手段”,难免陷入“猫鼠游戏”。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秸秆综合利用体系,为秸秆找出路: 技术赋能: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发展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例如,安徽等地通过补贴支持秸秆打捆离田,转化为生物质发电原料,既环保又增收。 政策引导: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参与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解决农户“处理难”问题。 产业联动:培育秸秆编织、有机肥生产等乡村绿色产业,让“废料”变“财富”,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共治共享,凝聚绿色发展合力。秸秆禁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农民、社会多方协同。政府部门应强化网格化监管,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提升巡查效率;基层干部需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农民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媒体和社区可加强宣传,普及焚烧危害与替代方案,形成“不敢烧、不愿烧”的社会氛围。唯有将禁烧转化为全民共识,才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秸秆禁烧并非一禁了之,而是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从“烟熏火燎”到“点草成金”,这条路需要政策创新的智慧,也需要社会各界的耐心。让我们以更务实的行动,推动秸秆从“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资源”,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供稿: 苏东华 责任编辑:全网新媒体采编 王绮雯 内容审核:央省融媒推广采编 童铃 值班主任:李崛 | 值班总编:黄河 推送出品:凤凰·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