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内容、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综合分析,顾光旭《次韵杜观察登雅州城楼四首》等诗作的创作时间可结合以下线索推断:
一、作者顾光旭生平与创作背景
顾光旭(1731—1797),字华阳,号晴沙,清代江苏无锡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甘肃宁夏知府、四川松茂道等职,曾参与治理四川、甘肃等地政务,有《响泉集》等诗集传世。其诗作多涉及西南地区风物、吏治及军旅生活,风格沉雄苍劲,与川渝、陕甘等地任职经历密切相关。
二、诗歌中的地理与历史线索
1. 《次韵杜观察(盐驿道杜玉林)登雅州城楼四首》
雅州地理定位:雅州为清代雅州府(今四川雅安),地处川藏交界,是清代经营西南边疆的重要枢纽,常涉及 “筹边”“治蛮” 等政务。
关键意象分析:
“诸蛮旧隶版图中,卫国筹边岂论功”:提及清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反映清王朝巩固边疆的政策,与顾光旭任松茂道(管辖川西松潘、茂州等地)时的职责吻合(松茂道辖境含雅州周边)。
“秋风严道似深冬,况复征人路万重”:“严道” 为雅州旧称,诗中描写秋季严寒,结合 “征人”“筹笔” 等词,可能与清代西南军事活动(如平定大小金川等)或边务巡查相关。
“曾收天马葡萄熟,欲醉郫筒琥珀浓”:“天马” 代指边疆战马,“郫筒” 为蜀地酒器,暗示作者在川期间参与军政事务后的感慨,或作于巡视雅州及周边时。
时间范围:顾光旭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四川松茂道,至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离任,此诗或作于其任职川西南期间(1772—1775 年),具体秋季(如 “秋风”“秋雯”)。
2. 《五日柬秋渔(曹焜)杨笠湖》
“五日” 与 “端阳”:明确为五月初五端午节,“二十二端阳” 指第 22 个端午节,可能为作者自某一人生节点(如出仕、离家)起算的第 22 年,但需结合生平推算。
情感线索:“款乃三声江上别,匆匆二十二端阳” 表达离别之情,可能作于顾光旭在川任职期间与友人(如 “秋渔”“笠湖”)分别的端午节,时间与前诗接近(1770 年代中期)。
三、诗歌唱和关系与时间佐证
“次韵杜观察”:“次韵” 指依他人诗韵和作,“杜观察” 应为姓杜的分守道员(清代 “观察” 为道员别称)。需考清代雅州相关官员:乾隆年间雅州属建昌道,若 “杜观察” 为建昌道员,可结合顾光旭在川时间(1772—1775)与道员任期重叠部分推断,诗作或作于 1773—1774 年秋。
《响泉集》收录规律:顾光旭诗集按时间编次,此类涉川边政务的诗作多集中于其任松茂道时期(1770 年代中期),可进一步佐证创作时段。
四、结论:创作时间推测
《次韵杜观察登雅州城楼四首》:约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秋,顾光旭任松茂道期间,巡视雅州时与杜玉林道员唱和所作。
《五日柬秋渔笠湖》:约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五月初五,作于雅州或周边,为端午节寄赠友人之作。
以上推断基于清代职官制度、地理沿革及顾光旭生平轨迹,具体年份需结合《响泉集》原集编年或更多史料印证。
从您提供的诗作标题及内容来看,文中明确提到了 “癸巳八月初四日” 和 “甲午十二月初四日” 两个时间点,可直接作为判断创作时间的依据:
一、核心时间信息解析
癸巳八月初四日
干支对应公元年份:
清代(1644–1912 年)中,符合 “癸巳” 的年份有:
1713 年(康熙五十二年)
1773 年(乾隆三十八年)
1833 年(道光十三年)
1893 年(光绪十九年)
结合人物与背景:
诗中提及 “曹秋渔员外”“杨笠湖”“薛田(莘田)” 等人物,需结合清代文人活动时间线进一步推断。
杨笠湖(杨潮观,1712–1791 年)是乾隆年间著名剧作家,曾在四川任职,与 “癸巳” 最契合的年份为1773 年(乾隆三十八年)。
结论:
“癸巳八月初四日” 大概率为 1773 年 9 月 19 日(清代农历八月初四对应公历需查历表,此处取时间坐标)。
甲午十二月初四日
干支对应公元年份:
紧接 “癸巳” 的 “甲午” 年为 1774 年(乾隆三十九年)。
结论:
“甲午十二月初四日” 为 1774 年 12 月 26 日(清代农历十二月初四对应公历)。
二、诗作创作背景与时间逻辑
事件脉络:
癸巳年(1773 年):
曹秋渔(曹学闵,字孝如,号秋渔,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从成都南赴军营,作者与杨笠湖、薛田为之饯行,分韵作诗(“以声闻于天分韵”)。
甲午年(1774 年):
曹秋渔从北军返回成都,缴回副将军明公所奉谕旨,并得以省亲(“得省觐焉”),再次邀众人宴饮,感怀岁月,仍以 “天” 字分韵,作百韵长诗。
文人活动印证:
杨潮观(笠湖)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任四川耶州知州,乾隆四十年(1775 年)卸任,与诗中 “蜀门”“南徼” 等地缘信息吻合。
曹学闵与杨潮观均为乾隆朝文人,且有交游记录,进一步支持 1773–1774 年 的时间推断。
三、结论
诗作创作时间为:
首次饯行诗:癸巳八月初四日,即 1773 年 9 月 19 日(乾隆三十八年)。
二次聚会诗:甲午十二月初四日,即 1774 年 12 月 26 日(乾隆三十九年)。
关键依据:
诗中明确的干支纪年与历史人物活动时间线重合。
清代文人宴饮分韵的创作习惯,以及 “缴谕旨”“省觐” 等事件符合乾隆朝军政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