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陪餐制”本质在于风险共担,如果校长不敢吃、不愿吃学生餐,家长又怎么放心将孩子交给学校呢? 最新一期《中国纪检监察》报道,四川绵阳梓潼县的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发现,“我们暗访观义初级中学时,学生反映学校的饭菜‘一言难尽’,不得不购买老干妈辣酱当下饭菜。然而突击检查,发现教职工的餐食肉类量大丰富且品相好,而且餐标也比学生低。”
协作组负责人分析,这种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学生伙食费管理、食堂采购、教师陪餐等方面可能存在风腐问题。 随即,纪委监委在全县中小学校(含幼儿园)开展调查,发现食堂伙食费中列支其他费用、违规发放“陪餐费”、食堂负责人收受食材供应商红包等问题线索82件,立案53件,处理处分48人,挽回经济损失548万余元。
学生餐难吃,看似只是众口难调的小矛盾,根本却在于校园风腐大问题。 一方面,教工菜色丰富,学生餐难以下咽,如此倒挂现象是典型的损不足奉有余。表明校园内部很可能发生了克扣学生伙食费,补助教工的现象。 另一方面,“一校两餐”很可能只是校园贪腐的“尖尖角”。每人10多元的学生餐,不光教职工餐要从中“揩油”,学校管理者、食堂负责人、承包人等等都要分一杯羹,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盘子里的油水少,难以下咽。 事出反常必有妖,有关部门必须“拔出萝卜带出泥”。2019年实施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 上述学校是否确有实施“陪餐制”,还是每天都在表演“陪餐”? 如果是后者,陪餐的学校领导先假装吃几口低配版学生餐,转头就去高配版教工餐厅大快朵颐。除了增加餐饮加工成本,还会造成食物浪费。 如此做戏,究竟是校领导授意安排,还是食堂运营人员巴结领导和教工?无论是哪种情况,均说明“陪餐制”处于隐秘的角落,若不是相关部门暗访发现异常,问题就可能被长期掩盖。 想要落实“陪餐制”,一方面要强制校长陪餐,实行家长和教育局长陪餐。例如,福州市推出了教育局长陪餐制。另一方面,需公示校园餐的收支、餐品,扩大家长及社会的参与度,加大常态化监督、处理的力度。 学生餐不是唐僧肉,每一双伸向学生餐盘的黑手当被坚决斩断。 (参考:教职工吃肉、学生吃辣酱,校长就是这么陪餐的?,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