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04|评论: 0

[交流共享] 《余音在野》书评 | 让影像叙事融入公众记忆 让传统文化接续时代体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4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余音在野》书评 |

让影像叙事融入公众记忆 让传统文化接续时代体温[color=var(--weui-FG-2)]


[color=var(--weui-FG-2)]巩志明 莉影视界[/url]2025年05月13日 14:05 四川




640

       拿到摄影师刘莉的新书《余音在野》的那一刻,我就非常激动!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倾注了她十余年心血的、23万字、200余幅照片的图文书,忠实记录了十余个川剧戏班近十年来的变迁史。这些戏班多以家庭为主体在乡村流动演出讨生活 ,他们的日子实在是太难了,可是他们对川剧的爱,一点也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和苦涩而有丝毫的退却和厌倦,他们和戏迷鱼水情深。捧卷在怀,不知道为什么,直觉告诉我会爱上它,是因为它的设计和厚重,还是我骨子里本身就沉睡着的戏剧情结。

640


       果然,一旦打开,就无法放下,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370页的图文书的。说一口气,是有点夸张,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我看书特别慢,在这个清明节的假期里,两天没出门,废寝而忘食,沉浸在其中,说真的非常享受。别人的假期多半是旅游、走亲访友,我就是闭门读书,多年一直是这样。我在阳台上的躺椅上,用尽可能慢的速度阅读,享受着阳光,回忆着往事,思念着我离世刚刚两载、酷爱秦腔的母亲,在刘莉的文字和照片里,自我感动,泪水几度盈眶,我真的特别思念我妈妈,我多想能把书中那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读给老人家听呀,然后母子俩一起感叹,一起激愤,一起伤感,一起说:“活人(陕西话做人之意)多难呀,世上还是可怜人多……”

640


       说来可笑,我仅仅是眷恋戏剧的那种舞台和剧场的氛围感,喜欢跟着瞎激动;迷恋于戏剧唱词的情感拿捏和信息密植,喜欢咀嚼,其实我一点都不懂戏,啥戏都不懂。但是,我母亲特别厉害,脑子里装着多少本秦腔歌词,我不知道,反正可以随口就来,大段大段地吟诵,她还不是唱,而是把唱词说出来,说的时候有情感起伏,有爱恨情仇,常常还伴随着强烈的肢体动作和喜怒于色的表情,和潸然而下的泪水,这样的习惯伴随她一生,母亲是真正的苦命人,说戏就是她释放情感,寄托往事,回味生命最好的自我疗愈啊。

640


       我不是一个摄影素人,有着三十年的摄影评论经历,刘莉的川剧乡村戏班专题我早就知道,也多次在各类媒介上阅读,在展场观瞻。大概是2020年的冬天吧,在深圳越众美术馆,也就是刘莉入选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的那次,我在展场很认真地参观了她的展品,侯登科是我的恩师,对这个奖我是有情愫的,我看展也很慢、很用心,但是她的作品我仅仅是记住了、观看了,其实并没有深刻地打动我!这次读《余音在野》不一样,开卷不到20页,我就像被子弹击中一样,完全陷落……

640


       有些人感受艺术的方式,必须是凭借文字和故事,必须是安安静静地阅读,必须是沉浸式地体验,我就是这样的人。
       刘莉镜头下那些凭借戏剧这门手艺行走江湖讨生活的人,我这样说,一点都没有不尊敬这些民间艺人的意思,相反,我认为他们就是三百六十行其中的一行,叫艺人。照片中这些艺人的苍凉诗意,这些生活在城镇底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他们的日子虽然七零八碎、一地鸡毛,可是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执着和诚恳,的确让我感佩和汗颜,我甚至感觉好像,他们是被刘莉冷静解构魔幻提纯一个个在镜头里游走于江湖,四处漂泊,刘莉的文笔像全息立体的扫描仪一样,将他们所有的日常细节复刻留存。正是刘莉将十年间和每一个戏班的每一次交往、经历和故事,以及那些最让人感动的细节都复刻式保留了下来,并且以朴素而生动,平和且鲜活的文本呈现了出来,摄影师的全程无处不在的摄影眼如同上帝的视角,使得这些碎片化的照片,才有了根,才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摇曳多姿、生机无限。

640


       刘莉是长情有恒之人,她的摄影超越了当下摄影圈的普遍浮躁、内卷苟且和自恋腔调,彻底秒杀了唯西方摄影理念和海外流行艺术观念的马首是瞻的“摄影匍匐者”,以深入生活为信仰,以无限贴近拍摄对象为方法,以最大程度理解和尊重镜头前的人与事为规范,以全身心的、成年累月的、沉浸式的、共情状态或者叫亲情式工作状态为个人特色,去塑造川渝大地上一大批身份各异,命运多舛的民间戏剧人他们尽管千差万别,却共享着同一种精神底色:对传统川剧的真实的热忱,对作为戏剧演员生涯的从生命深处的敬畏,以及对历史现场的忠实驻守。他们的故事,与作为艺人的文化基因紧密交织,与他们生命中承受的折磨和苦难融会贯通,他们是想通过自己这种与时代趋势背道而驰的生活态度,像唐吉诃德一样,以川剧叙事来彰显个人生命张力,从戏迷中获得最低生活资料从而达到精神层面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

640


       摄影师刘莉通过长期驻扎、与戏班同吃同,通过深入了解、尽可能与戏班所有人都成为朋友,与每个戏班的核心人物都几乎成为患难与共的兄弟姐妹,她的投入和她的担当,成就了这部作品。她让我们懂得,只要注入自己的想法,勇于尝试,不断地投入自己,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不是太难的事情。无论身在何处,可以将他处转化为具有内在真实性的在地摄影专题作品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是踏踏实实、有文化有深度有情怀有立场地挖掘,否则即使在本地,拍出来也是他地。以在地性为根基,以“深刻性”为方法,拜时间所赐只要执着前行,不断修正,一定会呈现出超越地域的思考维度和他人无法企及的思想深度所以说,《余音在野》作为摄影家刘莉的代表作,不仅是对中国纪实摄影脉络的一次梳理式的提升和点亮,更是试图以影像为媒介,以翔实视觉书写文本为框架,构建起的一座连通个体记忆与地域文化景观(民间集体记忆)的桥梁,让观者在视觉震撼和阅读体验中触摸到时代的体温,感受戏剧生命力基因的顽强。

640


       刘莉的照片耐看,因为她有生活积淀,特别懂她镜头前的人与事,不必我过多绕舌,看过的人自然会喜欢。她是以影像观照现实、铭刻历史、剖析人性、彰显个性。我觉得,《余音在野》作为出版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已然具有历史守护者“视觉文献读本”的双重角色。在数字技术重构人类认知方式的今天,这样的出版物,其实更为知识阶层看重,也会为真正的读书人珍藏。它的使命已从单纯的的保管和传世,转向意义”和“价值”的生产与传播。我们需要打破所谓“摄影圈”的物理边界,让影像叙事融入公众记忆让这一幅幅川音在野的历史图景,跨越时间维度,保存下戏剧人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保存下他们在田野乡间颠沛流离的叹息和阵痛,使之成为一份未被修饰的历史档案刘莉的镜头语言,既是对川渝地域文化的深度勘探,也是对人性本质的哲学叩问它突破了传统纪实摄影的工具性局限,将摄影师个人精神体验升华为一种普世的、具有鲜明个人印记的人文观照。

640


       纵观世界摄影史和当代艺术史,我们发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中国摄影和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切反映现实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严肃的纪实摄影照片永远是读者热切的渴望,中国摄影需要太多像刘莉一样的心静如水的摄影师,中国读者需要太多像《余音在野》这样的静水深流的优秀书籍!

640


往期内容分享:[color=var(--weui-LINK)]送书笔记:戏班里的暖情与旧时光[color=var(--weui-LINK)]假日读书 | 刘莉《余音在野》[color=var(--weui-LINK)]文字和影像会宣告生命曾经在场[color=var(--weui-LINK)]《余音在野》,这些评论值得一看[color=var(--weui-LINK)]《余音在野》温情面世


《余音在野:乡村川剧团影像记忆》已在国内实体书店,以及京东图书、当当网、天猫图书等电商平台上架,近期各平台均有优惠活动。欢迎读者在各大网店搜索、关注。
  • pic_blank.gif


    特别感谢巩老师对《余音在野》深刻地解读!作为资深摄影评论人,您对作品的专业剖析令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 “在地性”“深刻性” 的见解,精准点破了创作的内核。从展览时的初见,到书中文字引发的强烈共鸣,这一过程让我愈发确信:影像与文字交织的力量,足以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color=var(--weui-FG-2)][color=var(--weui-BRAND)]置顶
  • 64

    [color=var(--weui-FG-1)][color=var(--nickName-FG)]刘莉

    四川5月13日

    [color=var(--weui-FG-2)][color=var(--weui-FG-0)][backcolor=var(--weui-BG-5)]






    [color=var(--weui-FG-2)]

    赞2


    [color=var(--weui-FG-HALF)]





    读完巩志明老师的评论,深受触动也倍感温暖。文中对书中情感的共鸣,尤其是对母亲的思念,真挚动人。艺术本就有穿透时光的力量,能唤起心底的柔软。感谢巩老师对纪实摄影理念的认同与支持,未来我会继续扎根生活,用镜头和文字传承文化,挖掘更多有温度的故事!

  • 64

    彩莲

    朋友广东5月13日
    刚刚拜读了巩老师对刘莉老师之佳作(余音在野)一书的高度评价,首先为优秀的刘莉老师点赞。








    64

    [color=var(--weui-FG-1)][color=var(--nickName-FG)]莉影视界

    作者5月14日

    [color=var(--weui-FG-2)][color=var(--weui-FG-0)][backcolor=var(--weui-BG-5)]






    [color=var(--weui-FG-2)]



    [color=var(--weui-FG-HALF)]





    感谢彩莲老师的支持!能得到您的共鸣,我特别开心!您以前也是戏曲演员吧,这份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与坚守太珍贵了!那些乡间跟拍的日子,虽然条件艰苦,但民间艺人们对川剧纯粹的热爱,是支撑我完成这本书的动力。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看到川剧民间艺人的故事。


    十几年跟随川剧民间艺人行走在乡间跟拍,记录了川剧艺人的酸甜苦辣,记录了她他们对川剧的这份深深执着。生活艰苦场地差,这样唱戏的日子我也曾经经历过。而今想起虽苦也甜,感谢刘莉老师为川剧民间艺人而书写的这部书!
  • 九峰客

    朋友四川5月13日


    一篇很好的评论文章,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刘莉的(余音在野),了解众多乡村戏班的艰难场景,他们为川剧活着唱着,到处流浪,他们是中国的吉普赛人,我向他们致敬!向刘莉致敬!
    莉影视界

    作者5月14日

    谢谢唐老师!《余音在野》能让您感受到乡村戏班的不易与坚守!这些演员们在困境中依然为川剧绽放光芒,他们的确是最值得被看见、被致敬的人!

    64

  • [color=var(--weui-FG-1)][color=var(--nickName-FG)]张老头

    四川5月13日

    苍凉和诗意,山野与民生。

  • 望刘莉老师一定要保持初心,以你已经形成的细腻观察和贴近乡野的纪实摄影手法继续为我们呈现更为感人的观看作品,带着我们也如你一般深邃近距的去体味传统文化的尊尊教化和洗礼。西方摄影离我们很远,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却是我们根的所在……

    莉影视界

    作者5月14日


    感谢周老师对我作品的认可和鼓励!您说的对,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每次深入乡野拍摄,都能感受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64
64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