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公兴镇九龙村一处农田突然浓烟滚滚,火势迅速蔓延。经查,这场火情系当地村民违规焚烧秸秆所致,虽经及时扑救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过火面积已达一定规模。这起看似普通的农村火情,实则暴露出我国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中的深层矛盾,是乡村振兴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治理难题。
秸秆焚烧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屡禁不止,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考量。对农民而言,焚烧是最经济便捷的处理方式——机械粉碎还田需要额外成本,打包运输又缺乏完善产业链。在收益微薄的农业生产中,农民自然会选择"最省事"的解决方案。公兴镇这起事件中,涉事村民很可能也是在这种现实困境中做出了违规选择。这种个体理性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正是基层环境治理中最棘手的部分。 剑阁县所在区域已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理论上可实现秸秆禁烧全覆盖监控。但此次火情表明,再严密的制度设计也难抵现实执行的折扣。基层环保部门常面临人手不足、监管半径过大的困境,而农民对焚烧时机的选择也越来越"巧妙",打时间差躲避监管。这种"猫鼠游戏"消耗了大量行政资源,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后"幸无人员伤亡"的表述,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事故的严重性,这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形成真正的警示效应。 破解秸秆困局需要超越简单的"禁"与"罚"。东北部分地区试点成功的"秸秆银行"模式值得借鉴,通过建立集中收储运体系,让秸秆变废为宝成为养殖饲料或生物质燃料。浙江一些乡镇则探索"绿色积分"制度,对主动上交秸秆的农户给予农资兑换等实惠。这些创新将环境治理转化为经济激励,效果显著。剑阁县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若能结合本地实际引进类似机制,或可开辟治理新路径。 从更广视角看,每一次违规焚烧都是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拷问。乡村振兴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要构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需要政策制定者深入田间地头,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与局限,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配套和观念引导形成治理合力。公兴镇的火情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也提示我们:只有让农民在绿色发展中真正受益,禁烧令才能从墙上的标语转化为田间的实践。 小火已灭,思考未止。剑阁县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农村环境治理不能止于事后的扑救与追责,而要在源头上构建可持续的生态循环体系。当秸秆不再是负担而是资源,当环保不仅是责任更是利益,蓝天白云下的田野才能真正焕发乡村振兴的生机。
供稿:李飞、苏东华 责任编辑:全网新媒体采编 王绮雯 内容审核:央省融媒推广采编 童铃 值班主任:李崛 | 值班总编:苏东华 推送出品:凤凰·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