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网站拾零 2024. 3 李俊华 2001年7月的一天,从新闻里得知,故宫网站开通了。然那时我还没有电脑,只能望此兴叹。 2003年,内侄给我弄来二十几本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出版的书籍、资料。其中有一本《聚宝藏珍》,书中一幅青铜器照片,而这个青铜器在陕西的博物馆里属于并不罕见的宝物,只是古代贵族在盥洗时舀水的器具。然而它的名字却令我大费周折。虽然事后得知它的正确名字读作zhen 匜,即“枕移”。至于此时还用拼音而不是文字,是至今(2024年)也还是查不到它的文字。 最初我有点儿漫不经心,以为凭借我雄厚的工具书资源,查个古代文字应该没问题。我首先查了《辞源》,查不到;查《辞海》依旧没结果;查《说文解字》也没有;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还是查不到!这时我想起了原来的老领导,我知道他有一本《康熙字典》。于是我给他打了电话,请他帮助查查。过了两天老领导回话:查不到。这令我很是纳闷。后来索性来到图书大厦,把这里所能看到的工具书、字典挨着个翻,费了几乎多半天时间,还是怏怏而归。 2004年,因为女儿上学需要,我买了台电脑。并很快学会了打字、发邮件等。这时我想起了故宫网站。于是联系他们询问。在发给故宫网站的邮件里,我详细描述了该字结构:左边是单立人,右边一个皇帝自称词汇“朕”。或者是:左边一个“单立人”,中间一个“月”,右边一个“关”……。 令我没想到的是,我上午发出邮件,下午就收到了回复。回复很简单,只有一行文字:您在哪儿看到的这个字?我一看乐了,知道有门儿,说明他们也很认真,而且说明他们在一般工具书里也没有查到。 于是我把该字的出处又做了简述回复了。 第二天故宫网站的回复来了。他们说:因为您这个字,我们专门请教了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专家杜廼松老先生,他说这个字读zhen,第三声(即枕)。至于为何工具书都查不到该字。杜先生认为该字属于异体字,也就是说,这类异体字是制作青铜器时,操作的工匠师傅为了工艺方便临时改动模具的做法。而这种做法在青铜器制做过程中并不罕见。当然,异体字的产生很复杂,这只是众多推测的原因之一。 有了这第一次和故宫博物院网站的愉快交流探索,我就常常在故宫网站浏览。有一次在细看展品时,觉得略有不便,就又给他们以留言方式提了一些建议。事后意识到是我没有掌握网络操作技巧而误解了他们。但他们还是热情感谢了我的浏览、留言,并给我寄来两张故宫门票作为奖励。我一看又乐了,于是又和他们调侃起来。我说:“哎,你们给我寄来门票,我可怎么去呀?你们何不干脆再给我寄两张飞机票啊,哈哈,玩笑啦……! 那时,虽然故宫网站已开通三、四年了,但看该网站数据统计,三、四年来的浏览量总数也不过数千人次,这数字实在不多。当然也是电脑还未普及的结果。 多年后,网络更发达了。于是在网上也查到了杜老先生的信息: “杜廼松(1937年6月—2023年6月22日),汉族,北京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青铜器与古文字研究和鉴定大家,被海内外誉为“青铜器鉴定第一人”。 这是二十多年前和故宫网站的交流往事,挺有趣的点点滴滴。 2025.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