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56|评论: 2

[文学.历史] 《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的系统整理,包含校勘、注释及白话翻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以下是《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的系统整理,包含校勘、注释及白话翻译,力求呈现禅诗的宗教意涵与文学特色: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九日登高[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原诗
天岸清如许,登高事可期。
支筇缘野径,看菊过西篱。
欹竹云充叶,乔松露沃枝。
拟攀苍古月,峰顶漫吟诗。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注释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支筇(qióng):拄竹杖,“筇” 为邛竹,常用于禅僧行脚。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欹竹:倾斜的竹子,“云充叶” 以云代叶,暗合禅宗 “非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的空观。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乔松:高大松树,佛教以松竹喻修行人风骨,如《维摩诘经》“松竹能自守”。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白话翻译[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天际清澄如许,正可登高望远。
拄杖沿野径前行,赏菊过西边竹篱。
斜竹以云为叶,松枝承露欲滴。
欲攀那千古明月,在峰顶随意吟诗。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柬佟总戎[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原诗
栖云缘所思,未敢辄题诗。
蓄意经怀远,驰神若旧知。
调羹宜老手,燮理是其时。
策杖登高岸,瞻风抱憾迟。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注释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佟总戎:“总戎” 清代指总兵,地方高级武官;“柬” 为书札,此诗为投赠之作。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调羹 / 燮理:均指治理天下,典出《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喻治国需贤臣。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瞻风:仰望风采,“抱憾迟” 谓遗憾未能早见,表敬慕之情。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白话翻译[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栖居云间有所思,未敢轻易题诗。
心怀经国远略,神驰如见旧识。
治国需老手操持,正是施展之时。
策杖登上高岸,仰望风采憾见迟。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偕又普赵文学玩洄澜[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原诗
岸柳拂斜阳,江花喷远香。
锦文牵兴密,蛱蝶斗风狂。
鹤唳疑皋外,潮声透楚湘。
于斯幽赏别,事艇逐前洋。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注释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赵文学:“文学” 清代为州府学官,掌教化;“洄澜” 指回旋的波澜,代指江河胜景。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锦文:江波如锦缎花纹,谢朓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为其源头。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皋外:水泽之外,“鹤唳” 喻超脱之音,符合禅僧心性。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白话翻译[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岸柳轻拂斜阳,江花远送清香。
锦缎般的波影牵起幽兴,蛱蝶在风中上下轻狂。
鹤鸣似从水泽外传来,潮声仿佛透达楚湘。
在此幽境赏玩作别,轻舟逐浪驶向远方。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阻雨[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原诗
潇潇来汉外,苔迳渐盈墀。
螮蝀悬东壁,阿香震北巇。
淋漓添客思,江阔渡犹迟。
一枕华山梦,高侵入帝基。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注释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螮蝀(dì dōng):彩虹,《诗经》“螮蝀在东,莫之敢指”;“阿香” 为传说中推雷车的神女,代指雷。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华山梦:化用陈抟老祖 “华山高卧” 典故,喻隐逸超脱,与禅僧避世心境契合。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帝基:指天宫,“高侵” 状梦境高远,暗含禅修证道的追求。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白话翻译[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雨声潇潇从云外传来,苔藓小径渐满台阶。
彩虹悬挂东墙,雷神震动北崖。
淋漓雨势添客愁,江阔难渡归期迟。
一枕华山高卧之梦,直入天宫深处徘徊。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赠三一法弟住显化寺(节录)[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原诗
青城湮没来,三百余年数。
古径冷苔封,溪声沉自赋。
灵源别岫中,仙苑如星布。
有客觅其踪,清风入我户。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注释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显化寺:青城山古寺,据《青城山志》载,唐代为佛教丛林,与道教宫观并存。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灵源:喻佛性本源,《楞严经》“清净灵源,本觉真如”;“仙苑” 指寺院,非道教专用。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三百余年数:指显化寺荒废约三百年,禅师重建,暗合唐代寺院兴废史。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白话翻译[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青城山湮没已久,算来已有三百余年。
古径被冷苔封蔽,溪声沉潜在旧赋之间。
佛性本源在别岫深处,寺院如繁星布列山间。
有客来寻觅踪迹,清风徐入我的门槛。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题光严寺重建[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原诗
遥望碧崔嵬,登临山寺古。
询其初辟由,佥对云杨祖。
寺额号光严,山曰圆觉坞。
佛书征国祥,积庆缘蒯毋。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注释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光严寺:青城山佛寺,“光严” 取 “光明庄严” 之意,与佛教 “华严” 思想相关。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杨祖:疑为唐代建寺之祖,姓氏待考;“圆觉坞” 喻佛法圆满,《圆觉经》为大乘经典。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蒯毋:疑为 “蒯通” 之误,或泛指开创者,“积庆” 谓累世功德。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白话翻译[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遥望青山巍峨,登临古老山寺。
询问初建缘由,众人说是杨祖所始。
寺额名为光严,山称圆觉之坞。
佛书记载国运祥瑞,累世积庆源于开基。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佛教文化与地域特色解析
  •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禅诗的宗教性:
    • 诗中 “法喜”“灵源”“圆觉” 等词汇直接体现佛教义理,如 “溪声鸣法喜” 化用《维摩诘经》“法喜充满”,以自然声响喻证道之乐。
    • “幻庵”“如旅泊” 等意象贯穿,暗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的空观思想。
  •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青城山的佛道交融:
    • 诗中既写 “建福宫前石笋抽”(道教宫观),又咏 “显化寺”“光严寺”(佛教寺院),反映唐代青城山佛道并存的宗教生态。
    • “朝阳洞”“白马泉” 等地名,兼具自然景观与宗教象征,如 “观音石作龛” 表明佛教对青城山自然崇拜的渗透。
  •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禅僧的世俗交往:
    • 与 “佟总戎”“赵文学” 等官员、文士的唱和,体现唐代禅僧 “外儒内佛” 的社交模式,如 “调羹宜老手” 以治国喻修心,打通儒释界限。
    • 寿诗、挽诗的创作(如《挽幻庵胡尚书》),说明禅僧深度参与世俗礼仪,佛教已融入士人生活。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重要异文与校勘说明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文” 等缺漏字:原文中 “▆” 符号为脱漏或无法辨识的文字,整理时保留原状,需结合上下文推断,如 “禅▆” 或为 “禅房”“禅床”。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鲭” 字考证:《金陵怀维岳禅友》中 “[魚靈] 鲭” 疑为 “鲮鯖”(即鲮鱼),或为 “鱗鯖” 之误,指书信(古有 “鱼传尺素” 之说)。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翚飞绀殿雄”:“翚飞” 典出《诗经》“如翚斯飞”,形容建筑如雉鸟展翅,“绀殿” 指佛寺殿堂,用青紫色象征佛法庄严。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以上整理以佛教义理为纲,结合唐代巴蜀地域文化,力求展现禅诗的宗教哲思与文学美感。如需深入解析某首诗的禅宗公案或历史背景,可进一步提供线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5-2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的系统整理,包含校勘、注释及白话翻译,力求呈现禅诗的宗教意涵与文学特色:
九日登高
原诗:
天岸清如许,登高事可期。
支筇缘野径,看菊过西篱。
欹竹云充叶,乔松露沃枝。
拟攀苍古月,峰顶漫吟诗。
注释
支筇(qióng):拄竹杖,“筇” 为邛竹,常用于禅僧行脚。
欹竹:倾斜的竹子,“云充叶” 以云代叶,暗合禅宗 “非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的空观。
乔松:高大松树,佛教以松竹喻修行人风骨,如《维摩诘经》“松竹能自守”。
白话翻译
天际清澄如许,正可登高望远。
拄杖沿野径前行,赏菊过西边竹篱。
斜竹以云为叶,松枝承露欲滴。
欲攀那千古明月,在峰顶随意吟诗。
柬佟总戎
原诗:
栖云缘所思,未敢辄题诗。
蓄意经怀远,驰神若旧知。
调羹宜老手,燮理是其时。
策杖登高岸,瞻风抱憾迟。
注释
佟总戎:“总戎” 清代指总兵,地方高级武官;“柬” 为书札,此诗为投赠之作。
调羹 / 燮理:均指治理天下,典出《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喻治国需贤臣。
瞻风:仰望风采,“抱憾迟” 谓遗憾未能早见,表敬慕之情。
白话翻译
栖居云间有所思,未敢轻易题诗。
心怀经国远略,神驰如见旧识。
治国需老手操持,正是施展之时。
策杖登上高岸,仰望风采憾见迟。
偕又普赵文学玩洄澜
原诗:
岸柳拂斜阳,江花喷远香。
锦文牵兴密,蛱蝶斗风狂。
鹤唳疑皋外,潮声透楚湘。
于斯幽赏别,事艇逐前洋。
注释
赵文学:“文学” 清代为州府学官,掌教化;“洄澜” 指回旋的波澜,代指江河胜景。
锦文:江波如锦缎花纹,谢朓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为其源头。
皋外:水泽之外,“鹤唳” 喻超脱之音,符合禅僧心性。
白话翻译
岸柳轻拂斜阳,江花远送清香。
锦缎般的波影牵起幽兴,蛱蝶在风中上下轻狂。
鹤鸣似从水泽外传来,潮声仿佛透达楚湘。
在此幽境赏玩作别,轻舟逐浪驶向远方。
阻雨
原诗:
潇潇来汉外,苔迳渐盈墀。
螮蝀悬东壁,阿香震北巇。
淋漓添客思,江阔渡犹迟。
一枕华山梦,高侵入帝基。
注释
螮蝀(dì dōng):彩虹,《诗经》“螮蝀在东,莫之敢指”;“阿香” 为传说中推雷车的神女,代指雷。
华山梦:化用陈抟老祖 “华山高卧” 典故,喻隐逸超脱,与禅僧避世心境契合。
帝基:指天宫,“高侵” 状梦境高远,暗含禅修证道的追求。
白话翻译
雨声潇潇从云外传来,苔藓小径渐满台阶。
彩虹悬挂东墙,雷神震动北崖。
淋漓雨势添客愁,江阔难渡归期迟。
一枕华山高卧之梦,直入天宫深处徘徊。
赠三一法弟住显化寺(节录)
原诗:
青城湮没来,三百余年数。
古径冷苔封,溪声沉自赋。
灵源别岫中,仙苑如星布。
有客觅其踪,清风入我户。
注释
显化寺:青城山古寺,据《青城山志》载,唐代为佛教丛林,与道教宫观并存。
灵源:喻佛性本源,《楞严经》“清净灵源,本觉真如”;“仙苑” 指寺院,非道教专用。
三百余年数:指显化寺荒废约三百年,禅师重建,暗合唐代寺院兴废史。
白话翻译
青城山湮没已久,算来已有三百余年。
古径被冷苔封蔽,溪声沉潜在旧赋之间。
佛性本源在别岫深处,寺院如繁星布列山间。
有客来寻觅踪迹,清风徐入我的门槛。
题光严寺重建
原诗:
遥望碧崔嵬,登临山寺古。
询其初辟由,佥对云杨祖。
寺额号光严,山曰圆觉坞。
佛书征国祥,积庆缘蒯毋。
注释
光严寺:青城山佛寺,“光严” 取 “光明庄严” 之意,与佛教 “华严” 思想相关。
杨祖:疑为唐代建寺之祖,姓氏待考;“圆觉坞” 喻佛法圆满,《圆觉经》为大乘经典。
蒯毋:疑为 “蒯通” 之误,或泛指开创者,“积庆” 谓累世功德。
白话翻译
遥望青山巍峨,登临古老山寺。
询问初建缘由,众人说是杨祖所始。
寺额名为光严,山称圆觉之坞。
佛书记载国运祥瑞,累世积庆源于开基。
佛教文化与地域特色解析
禅诗的宗教性:
诗中 “法喜”“灵源”“圆觉” 等词汇直接体现佛教义理,如 “溪声鸣法喜” 化用《维摩诘经》“法喜充满”,以自然声响喻证道之乐。
“幻庵”“如旅泊” 等意象贯穿,暗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的空观思想。
青城山的佛道交融:
诗中既写 “建福宫前石笋抽”(道教宫观),又咏 “显化寺”“光严寺”(佛教寺院),反映唐代青城山佛道并存的宗教生态。
“朝阳洞”“白马泉” 等地名,兼具自然景观与宗教象征,如 “观音石作龛” 表明佛教对青城山自然崇拜的渗透。
禅僧的世俗交往:
与 “佟总戎”“赵文学” 等官员、文士的唱和,体现唐代禅僧 “外儒内佛” 的社交模式,如 “调羹宜老手” 以治国喻修心,打通儒释界限。
寿诗、挽诗的创作(如《挽幻庵胡尚书》),说明禅僧深度参与世俗礼仪,佛教已融入士人生活。
重要异文与校勘说明
“▆文” 等缺漏字:原文中 “▆” 符号为脱漏或无法辨识的文字,整理时保留原状,需结合上下文推断,如 “禅▆” 或为 “禅房”“禅床”。
“鲭” 字考证:《金陵怀维岳禅友》中 “[魚靈] 鲭” 疑为 “鲮鯖”(即鲮鱼),或为 “鱗鯖” 之误,指书信(古有 “鱼传尺素” 之说)。
“翚飞绀殿雄”:“翚飞” 典出《诗经》“如翚斯飞”,形容建筑如雉鸟展翅,“绀殿” 指佛寺殿堂,用青紫色象征佛法庄严。
以上整理以佛教义理为纲,结合唐代巴蜀地域文化,力求展现禅诗的宗教哲思与文学美感。如需深入解析某首诗的禅宗公案或历史背景,可进一步提供线索。
 楼主| 发表于 2025-5-2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清代雅州(今四川雅安)及属县名山县、芦山县循吏传记的白话翻译,附人物背景解析:
李应崇
原文:
李应崇,字绳二,辽东人。康熙四年(1665 年)由廕生任名山县令,招抚流民,开垦荒地,疏浚护城河,修建县衙。百姓乐于响应,不久因父丧去职,邑人思念他。
注释:
廕生:凭父祖官爵恩荫入仕的官僚子弟,清代重要选官途径。
外艰:父丧称 “外艰”,母丧称 “内艰”,官员需丁忧守制。
张起鼎
原文:
张起鼎,字五一,山西人,满洲籍。康熙四年(1665 年)以廕生任芦山知县,多有惠民政绩,捐钱修建大陵石桥方便行人,百姓至今称此桥为 “张公桥”。
解析:
满洲籍:清代汉人入旗籍者称 “汉军旗”,张起鼎属汉军镶某旗(原文未注),体现清初官员任用特色。
张公桥:以官员姓命名桥梁,是清代 “德政工程” 的常见民间纪念方式。
朱景辰
原文:
朱景辰,字建北,福建将乐人,拔贡生。康熙七年(1668 年)从湖广当阳县令调任名山县令,性格方正,百姓敬畏,杜绝一切私人请托与贪腐。
注释:
拔贡生:清代科举 “五贡” 之一,每十二年从秀才中选拔优秀者,可直接入仕。
私:“” 同 “谒”,指私下拜见请托,朱景辰以刚正杜绝官场陋习。
刘启和
原文:
刘启和,号石洲,湖广江陵籍,江西庐陵人。康熙丁未年(1667 年)进士,任雅州知州。雅州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商贩云集,百姓多从商逐利。启和鼓励农耕读书,从此百姓始重本业。
解析:
籍与里:清代 “籍贯” 常含祖籍与现居地,刘启和祖籍江陵,寄居庐陵,体现移民社会特征。
敦本业:重农抑商是清代基本国策,刘启和扭转 “逐末” 风气,符合官方导向。
迟熇
原文:
迟熇,镶白旗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任芦山县令。县分三乡,明代旧制按里甲派役。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编审户口时,迟熇按田亩均摊丁税,百姓称便,遂成定制。
关键点:
编审:清代定期核查户口、土地,“按亩均丁” 即 “摊丁入亩” 的早期实践,减轻无地农民负担。
成例:迟熇的改革被沿用,说明其符合康熙朝赋役制度优化趋势(如 1712 年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次佛图山羲哲禅人圣灯韵
原诗校正:
山城何事衍光芒,拟是天宫降梵房。
冉冉如飞侵竹榻,熇熇似火点云堂。
横斜秀起凌霄汉,逆顺流辉映宇煌。
隐几未眠忘夜永,爇炉烹茗味犹长。
注释
佛图山:佛教名山,“佛图” 即 “佛陀” 音译,代指佛寺所在之山。
羲哲禅人:“羲” 为姓,“禅人” 指禅僧,“圣灯” 指佛寺中长明灯,亦喻佛性光明。
熇熇(hè hè):火势炽盛貌,此处形容灯光明亮。
隐几:凭靠几案,《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指禅修或静思。
爇(ruò)炉:点燃香炉,“烹茗” 煮茶,体现禅僧清修生活。
白话翻译
山城为何绽放光芒?仿佛天宫降临佛房。
灯影冉冉飞近竹榻,光焰赫赫点亮云堂。
横斜光影直上霄汉,顺逆辉映宇宙煌煌。
凭几未眠忘却夜长,焚香煮茶韵味悠长。
祈晴
原诗校正:
四顾流云何霮䨴,砯渹雨势似倾湫。
田畴町畔平如海,旅舶汪洋失埠头。
大有潜暘离月毕,同人舒晸出郊游。
苍生望泽征斯应,上帝昭昭鉴大猷。
注释
霮䨴(dàn sè):云气浓重貌。
砯渹(pīng hōng):水冲击声,形容暴雨如注。
倾湫(jiǎo):倒出深潭之水,极言雨势凶猛。
潜暘(yáng):潜藏的阳光,“暘” 指日出。
月毕:毕宿,二十八宿之一,古云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指雨神。
大猷(yóu):宏大的谋划,此处指上天的安排。
白话翻译
四顾浓云密布,暴雨如潭水倾翻。
田间地头一片汪洋,商船迷失码头港湾。
愿阳光驱散雨神,众人舒展步出郊原。
苍生盼雨应时而来,上天明鉴治国宏愿。
游芦山邑侯迟公(讳燆)新建洛伽庵
注释
迟公燆:即迟熇(见前注),“燆” 或为 “熇” 的异体字,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任芦山知县。
姜城:芦山别称,相传为古姜国地。
洛伽庵:仿浙江普陀山(洛伽山)修建的观音庵,“补陀岩” 即普陀岩,观音道场。
金汤悲愿:“金汤” 喻庵堂坚固,“悲愿” 指观音大慈大悲的誓愿。
白话翻译
早知姜城胜境清幽,民丰物阜仰赖仁侯。
观音悲愿固若金汤,瓦砾生辉映照皇州。
定海神波翻涌锦浪,普陀岩畔挂起琼旒。
高悬法旗垂示洪范,千秋万代仰止无休。
次佛图山羲奇禅人圣灯韵
注释
羲奇禅人:与 “羲哲” 同为禅僧,“圣灯” 象征佛智如灯。
不夜机:指永恒的光明机锋,禅宗以 “灯” 喻开悟。
牧竖:牧童,“莫开扉” 示清修之地勿扰。
白话翻译
一道清虚山脉微茫,空悬灯影霭霭余辉。
高低如银瓶悬挂,远近布光明机微。
吩咐山童移来几案,叮嘱牧童莫开柴扉。
频邀佳客峰前采撷,双袖盈香未染尘灰。
宿荥经双堰寺绍瞿丈中
注释
荥经:清代雅州属县(今四川荥经),“双堰寺” 为当地佛寺。
绍瞿丈:“丈” 为对僧人的尊称,“绍瞿” 为法名,寺中住持。
玉带:喻双堰寺前流水如带,“雪幔” 形容山峰积雪如幔。
白话翻译
一笠飘然世外遨游,东风引杖渡过汀洲。
名寺秀出群英会聚,双堰如带环绕寺周。
水边琴音余韵未歇,峰头雪幔渐渐敛收。
更有眼前奇观妙景,笑指庭花别忘世流。
春日宿天全县天衡丈中
注释
天全县:清代雅州属县(今四川天全),“天衡丈” 指寺中长老。
化育:自然生长万物,“万籁升” 谓春日生机。
旅邸固穷:旅舍中安于穷困,典出《论语》“君子固穷”。
白话翻译
春日化育万籁升腾,高原平地响应春声。
山花烂熳红白相映,细草缤纷艳丽增生。
旅舍安贫聊可自慰,疏狂邀月信步为朋。
悠然适意春轩之内,共话禅机赖有高僧。
春日赠九野道兄(次韵)
注释
九野道兄:修道友人,“九野” 指九天原野,喻胸怀广阔。
梯空:攀登高空,“烟霞引杖” 谓以烟霞为杖,超然物外。
崱屴(zè lì):山峰高峻貌,“露华东” 指东方日出之露。
白话翻译
客路迢迢万里风中,烟霞引杖直上虚空。
猿声唤起岩前明月,鸟语啼清溪水潺湲。
春艳淡淡浓香欲滴,峰峦高峻露染东空。
莫言世外无知己者,深泽原来卧有蛟龙。
三、诗作背景与地域文化
佛教与禅意:
诗中 “佛图山”“圣灯”“洛伽庵” 等意象密集,反映清代雅州地区佛教兴盛,禅僧与地方官员(如迟熇)交往密切,体现 “禅净合一” 的修行风尚。
地理与民生:
“芦山”“荥经”“天全” 均为雅州属县,地处川藏要冲,诗中 “铁索桥”“双堰”“茶盐商贾” 等记载,可与清代茶马古道、边贸政策互证,展现边疆治理中的经济与宗教策略。
杨廷琚
原文:
杨廷琚,浙江人,进士。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任芦山知县,受百姓爱戴。后因病辞官,民众哭留,沿途络绎不绝。
解析:
扳留垂泣:百姓挽留清官的典型场景,《清史稿・循吏传》多有类似记载,反映民间对良吏的渴望。
丁杰
原文:
丁杰,直隶宛平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任雅州知州,在芦山修建铁索桥,过往行人不再为渡河发愁,士民绘像祭祀他。
注释:
铁索桥:川藏地区因地形险峻多建索桥,如泸定桥,丁杰所建可能为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工程。
绘像祀之:立祠绘像为民间最高规格纪念,与 “名宦祠” 入祀相呼应。
赵承焘
原文:
赵承焘,字子容,号防庵,钱塘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任名山县令,有 “惠风和日” 之称,喻其治政温和仁厚。
解析:
惠风和日: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惠风和畅”,形容官声如春风化雨,属传统循吏评价套语。
尤鸣高
原文:
尤鸣高,福建闽县人,贡生。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任雅州知州。雅州为通往西炉(今四川康定一带)的要道,茶盐商队往来频繁。鸣高严察官吏,税收遵定额,商旅称便。
关键点:
西炉孔道:雅州是川藏茶马古道节点,“茶盐商贾” 反映清代边贸经济,尤鸣高整顿税收可防止官吏勒索。
税遵定额:清代前期商税混乱,尤鸣高的举措减轻商人负担,促进边疆贸易。
姚鋭
原文:
姚鋭,字藻如,江南桐城人,岁贡生。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由梓潼县令升任雅州知州,政教严明,奸猾之徒收敛行迹,后因病卒于任上,士民惋惜。
注释:
岁贡生:每年从府、州、县学选送秀才入国子监,属 “正途” 出身,与 “拔贡” 并称 “岁拔”。
奸猾敛迹:严打地方豪强是清代知州重要职责,姚鋭病逝于任,符合 “鞠躬尽瘁” 的循吏形象。
综述:清代循吏的治理特点
边疆治理导向:
雅州地处汉藏交界,官员多注重经济民生(如垦荒、修桥、整顿商税)与文化教化(劝课农桑),体现清廷 “因俗而治” 策略。
赋役制度改革:
迟熇 “按亩均丁”、尤鸣高 “税遵定额” 等实践,折射出康熙朝从 “滋生人丁” 到 “摊丁入亩” 的赋役制度探索。
民间口碑建构:
“张公桥”“绘像祀之” 等记载,显示清代地方精英通过命名、祭祀等方式,将官员德政转化为地域文化符号。
这些传记既是个人仕宦录,也是清代边疆治理、基层吏治的微观样本,可与《清实录》《四川通志》等文献互证。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