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轻轻拂过山梁,高家河的麦穗沉甸甸地低垂着,草木含悲,乐音低回。5月22日晚8时50分许,88岁的敬文学老师缓慢地闭上了双眼。心中对乡邻、对学生、对儿女满是万般不舍,永远地告别了他深深眷恋的土地与乡亲。悠悠岁月,他作为从教者,照亮着山村的希望。
1937年,敬老师出生在这个遥远的小山村。他在家中排行老大,曾挥洒四年青春,在阆中投身保家卫国的行列。退伍之后,他毅然选择扎根乡土,集体生产做过会计。20世纪70年代,他拿起教鞭,在南部县柳树乡村小那三尺讲台上,一站便是二十余载春秋。白天,他紧握粉笔,传道授业解惑;傍晚,他扛起农具,育儿孝顺养家。煤油灯下,他批改的作业本堆积如山;微薄的工资,换来的教科书铺就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大道。他始终坚守着“要让山沟里飞出金龙金凤”这一朴素信念,而这信念,和其他几位村小老师一道,最终让高家河小学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有教书育人的教师,救死扶伤的医生,商海弄潮的商人……
敬老师是一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在那个初中仍靠分数录取的时期,整整六年,他认真施教,同学们也在他的带动下勤奋学习,师生齐心协力,一同经历过成功的喜悦,农忙时的忙碌,以及年少的顽皮。最终,初中升学率高达九成五,这一成绩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有力见证。 而这里的学生,同样懂事重情。有一年的雨天,笔者因贪玩,上课时间还逗留在教室外。敬老师看到后,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错误,拿起雨具想要稍作惩戒。然而不巧的是,伞破损处的金属部分意外划伤了学生的头皮。敬老师见状,不禁喃喃自语:“灾舅子,今天碰到鬼了,今天碰到鬼了。”随后,笔者和一名同学去河边处理了血渍,回家后父母问及,回答是放学跑的时候没注意,被岩棱边的刺刮到了。学生这般懂事的行为,既体现了对老师的理解,也反映出师生间深厚的情谊。 今日(5月25日)的追悼会上,学生们敬献的花圈在风中微微颤动,似在诉说无尽的哀思。同学代表满含热泪,饱含真情:“祝愿老师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再无操劳,愿您的教诲永远如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如今,他的学生早已走出大山,在祖国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大家带着他的教诲,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高家河,也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渐渐焕发出新的模样。但大家都明白,这一切的改变,皆源于当年村口那几间小小的教室,源于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悔执着坚守。 遇见敬老师,是学生们一生的幸运。他的严厉背后,藏着无尽的慈爱;他脸上的皱纹,刻着岁月的沧桑;他头上的白发,映照着无私的奉献。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大家做人的道理——热爱祖国,心怀感恩,脚踏实地。老师教的第一个字是“人”,这简简单单的一撇一捺,学生们却用了半生去领悟。老师的儿子向其父的学生们表示:“感谢所有的同学,谢谢能来送父亲最后一程,愿你们所有同学万事顺意!” 灵堂外,新楼拔地而起,这是高家河走向辉煌、人丁兴旺的见证。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高家河的发展,离不开像敬文学老师这样的从教者;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老师们。 得知老师不幸逝世的消息后,同学们便商议着一同追悼。全班同学纷纷建言献策,在班长的倡议下,在家的同学亲力亲为,本次悼念恩师的活动得以圆满完成。 愿敬文学老师含笑九泉,早赴极乐,羽化登仙。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学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