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说过,古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载体,代表着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韵味,将古老与现代时光交织在同一座城市里,召唤人们留下足迹,寄放心灵的梦幻之地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那些散落于城市的高楼背后的遗迹,就是城市曾经的古老印痕和历史积淀。在我所在这座城市的老城区,古的老的随处遗迹可见,铁牛门,老肖顶,文庙、叮咚街、张公桥。。。。。。。无不是鲜活的城市历史痕迹。龙神祠便是坐落于乐山旧城区九龙巷深处的一处遗迹。 冒着冬天的寒风冷雨,我独自走进这处城市遗迹。小巷深处,一堵红砂石的围墙旁边,是高高的石阶,踩着青条石铺就的台阶,缓步向上,石阶旁边的围墙下,长着一株粗大的法国梧桐,树皮粗糙,几片未飘落的枯黄树叶,在冷风中瑟瑟作响。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青灰色的门楼,脱落着斑驳的墙灰,显现出陈旧的历史沧桑。建筑造型古朴,门前有碑,表明这是乐山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从祠堂久远的年代来说,保存相对完整,虽然已显得沧桑与些须残破。望着这些破败的遗迹,一股苍凉的思绪不觉涌上心头。 门楼里面,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全木结构的建筑使这里的空气中间充满了原木的芳香,夹杂着些许陈旧的味道。门廊边,一个倚在竹椅上打盹的老妪,站起身来,警觉的打探着我这个不速之客。院落左侧,是一栋上下两层的木结构房舍,飞檐画角,很有古意。屋檐下,悬挂着一些大人小孩的衣物,以及几块腊肉香肠之类。老人告诉我:这院落里居住着十多户人家,那座木楼解放前曾经是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宿舍呢。 资料介绍,龙神祠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是为了纪念嘉州太守赵昱而建的。赵昱字仲明,峨眉人也,早年与其兄隐居青城山,习得峨眉派水遁剑法。26岁时,隋炀帝闻赵昱之贤,欲封高位与之,赵昱不肯,只愿做蜀地太守,于是隋炀帝拜其牧守嘉州。
赵昱赴任,见嘉州江中有恶蛟为患,吞舟噬人,为害百姓,便率士兵千人及地方壮士男子万余人至江畔。士兵壮士站定两岸大声呼喊,声震天地,将蛟龙引至附近。赵昱持剑直入水底,刹那之间,江中波涛翻滚,江面如血。突然一声雷响,赵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剑,从江中一跃而出。嘉州百姓无不将赵昱视为神灵,万众敬仰。
隋末,天下大乱,赵昱弃官而去,悄然不知所踪。若干年后,嘉州再次洪水泛滥,水势凶猛,百姓在危难时刻又想到了赵昱,人人高呼其名。忽然,只见赵昱在大雾之中骑白马,率健卒,从江面扬鞭而过,洪水随之平息。 而现今的龙神祠,自然已不是唐代遗迹。赵昱的造像早已不知去向,不知是否还在的祭台,也没有缭绕的香火。但我们不能,也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人,一个曾经以生命护佑嘉州的人。寻找历史在今天后人中失落的记忆,不仅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眸,更是一种对心灵的救赎。
从祠堂背面望去,一片小青瓦的屋顶。祠堂的周围早已被不知建于何年的违章建筑所包围。更显得破烂凌乱。祠堂左边的小巷,幽深狭窄,鲜有人迹。穿过小巷可以到达顺城街的拱城门。位于油榨街97号内的古城墙与龙神祠连成一片,形成了乐山中心城区中最后的古遗迹片区。 “一个城市是不是令人尊敬,是不是让人神往,是不是能让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只要看看这个城市是否有‘老城区’、看看城市的主人会不会微笑着告诉你——‘现在我们进入了老城区’。”杂文家徐迅雷如是说。 缓步走下龙神祠的台阶,穿过周围林立的楼房,便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大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