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一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题:
无声处惊雷
老舍笔下那心绪翻腾、终难开口的鼓书艺人,艾青以嘶哑喉咙歌唱的鸟,穆旦用带血的双手拥抱同胞的诗人——这些形象如三重奏,叩击灵魂:艺术与灵魂的表达,何以常于巨大的沉默中或喑哑时迸发?这无声或嘶哑的呐喊,恰似一柄双刃剑,既映照着个体意志在时代洪流中的困境,又折射出那永恒无法被彻底窒息的精神之光。
个体的发声之难,常源于时代不可抗拒的沉重压迫。艺人的失语,岂是技艺生疏或胆怯?那是时代磐石压碎个体声音的象征。这令人想起战国时屈原行吟泽畔的悲歌,魏晋名士嵇康刑场上《广陵散》的绝响。嵇康面对黑暗权势,生命将终时索琴而弹,以最激越的琴声代替言语,完成了对强权最壮丽的反抗。他们的“无声”或“绝唱”,如“带血的拥抱”,是被迫的印记,更是黑暗时代中灵魂不屈的证词。
然而,在历史幽深的长廊里,那看似受阻的表达常以更震撼的方式突破重围,迸发出超越有形限制的惊人力量。司马迁受宫刑之辱,却于生命最黑暗处奋笔著就“无韵之离骚”,其文字如带血的星辰,照亮了华夏千年精神天空。鲁迅先生更曾感慨:“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先生自己正是以笔为矛,在“无声的中国”里作震耳呐喊的战士,其文字之力,终如利剑刺破铁幕。无声处亦可惊雷阵阵,那嘶哑之声正是精神在重压下不屈不挠的见证。
此种于禁锢中的精神表达,最终淬炼成民族记忆的瑰宝,升华为文明血脉中不息的基因。艾青嘶哑喉咙里发出的歌,与穆旦带血双手的拥抱,正是民族危亡之际灵魂最沉郁又最炽烈的呐喊,它们如大吕洪钟,至今仍激荡人心。屈原的楚辞、文天祥的《正气歌》,不正是历史惊涛中无数个体沉默的泪水与不屈的嘶吼所共同熔铸的丰碑吗?这丰碑,正是民族精神在沉默与呐喊交织中的不朽象征。
当老舍笔下艺人最终未能唱出的旋律在寂静中回荡,它昭示着:纵使喑哑无声,那欲唱未唱的姿态本身,已是最壮烈的艺术宣言。在表达之路上的千重阻碍前,无论个体是否得以发出声音,那渴望本身便是精神对压迫的永恒抵抗。
当时代强令失语时,灵魂以无声的姿势发出最嘹亮宣言——此乃精神在历史重压下无可征服的证词,亦是人道在万古长夜中不灭的幽光。
作文赏析:
本文立意高远深刻,紧扣三则材料核心,精准提炼出“困境中精神表达的力量与价值”这一核心命题。开篇即以“三重奏”之喻,精妙统摄老舍笔下艺人的沉默、艾青诗中鸟的嘶哑、穆旦诗里带血的拥抱,立论凝练有力,极具思想张力。
论证层层深入,展现深厚积淀与思辨深度。首段点明“无声/嘶哑”的双重意蕴(压迫与不屈)后,第二段剖析时代重压下的“失语”本质,屈原、嵇康之例,特别是嵇康刑场绝响的阐释,极具悲壮感与历史感。第三段则聚焦“受阻表达的突破与超越”,司马迁“带血的星辰”、鲁迅“沉默中的爆发”之引证,深刻揭示精神力量如何在重压下迸发惊雷之声。第四段升华至民族精神基因的熔铸,艾青、穆旦、屈原、文天祥等例证构成宏大而有机的精神谱系,有力论证了困境表达如何淬炼成不朽丰碑。结尾回扣老舍艺人“欲唱未唱的姿态”,将其升华为“最壮烈的艺术宣言”,呼应开篇,升华主题,余韵悠长。
语言精练老辣,文采斐然。“磐石压碎个体声音”、“带血的星辰”、“大吕洪钟”、“历史惊涛”、“万古长夜中不灭的幽光”等意象与比喻,既精准又富有感染力,大大增强了论述的震撼力与说服力。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此文展现了考生卓越的文本解读能力、宏阔的历史文化视野、深刻的思想深度以及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实属考场不可多得的议论佳作。立意深刻、论证有力、文采飞扬、结构严谨,当属一类上(54-60分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