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北绵延的丘陵之间,一座以“文昌文化”闻名遐迩的小城正迎来它的旅游复兴时刻。梓潼,这个对许多外地游客尚显陌生的名字,却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掌管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发源地。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浪潮和乡村旅游的兴起,梓潼以其独特的文化IP悄然跻身四川旅游新版图。然而,行走在七曲山大庙的香火与翠云廊的绿荫之间,我们不禁要问:这座千年文化名城如何在保持文化深度的同时,满足当代游客的体验需求?在商业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天平上,又该如何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从朝圣之地到体验空间。清晨的七曲山大庙,袅袅香烟中已有学子家长虔诚跪拜。这座始建于晋代的古建筑群,作为全国文昌文化的祖庭,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知识的尊崇。“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道出了梓潼在中国文教史上的特殊地位。然而,当代旅游已从单纯的观光崇拜转向深度体验,这对梓潼的文化呈现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值得肯定的是,梓潼近年来的旅游开发已开始注重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在文昌出巡民俗表演中,传统的祭祀仪轨被赋予了更多观赏性元素;学子开笔礼等互动项目,让静态的文化符号变得可参与、可体验。但相较于曲阜的"孔子课堂"或故宫的"数字沉浸展",梓潼的文化活化仍有提升空间。如何将抽象的"文运"概念转化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体验项目?或许可以从文昌文化的衍生价值入手——不仅是功名祈求,更包含对知识的敬畏、对学习的专注,这些精神内核完全可以通过创意设计转化为研学课程、文化工坊等现代产品。
生态与人文的双重奏,突破“单点式”旅游的桎梏。驱车行驶在翠云廊的古蜀道上,两侧参天古柏如绿色隧道般延伸。这条始建于秦汉的驿道,既是生态奇观,也是活的历史教科书。梓潼旅游的独特优势,正在于这种生态与人文的天然融合。然而,当前游客的足迹多集中在七曲山大庙等核心景点,"景群效应"尚未完全释放。
突破“单点式”旅游模式,需要构建全域旅游视角。从七曲山到卧龙山,从潼江沿岸到乡村田园,梓潼完全有条件打造多条主题游线:文昌文化寻根线、古蜀道生态线、三国遗迹线、非遗民俗线等。每条线路都应是叙事完整的“故事链”,而非孤立景点的简单串联。例如,将翠云廊的古柏与古代驿递制度、南方丝绸之路等历史脉络结合讲解,游客获得的就不再只是视觉享受,更是知识的浸润。这种资源整合需要打破行政藩篱,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机制,这正是梓潼旅游提档升级的关键所在。
乡愁经济的创新表达,让传统村落活在当下。距离县城不远的双板镇,青瓦白墙的川北民居间,几位老人正手工制作梓潼片粉。这种以当地红薯为原料的传统美食,已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梓潼的乡村旅游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观察成功案例,从浙江松阳的“乡村798”到贵州千户苗寨的活态保护,共性在于对本土文化的创新表达。梓潼的乡村优势在于保存完好的农耕文明肌理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发展“乡愁经济”,不是简单复原旧场景,而是要让传统文化获得当代生命力。可以设想:将年画、皮影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利用闲置农房打造主题民宿集群;开发农事体验课程……关键在于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当游客不仅能“看”乡村,还能“过”乡村生活时,停留时间和消费深度自然提升。
服务体系的精细再造,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旅游体验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细节。在梓潼高铁站,外地游客询问景区交通时仍会遭遇困惑;旅游旺季时停车难问题时有显现;特色餐饮分布分散,缺乏集聚效应……这些"最后一公里"问题直接影响着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
破解这些瓶颈,需要建立"游客视角"的服务思维。一套清晰的标识系统、一支专业的讲解队伍、一个智慧旅游平台,看似是"软投入",实则能大幅提升旅游体验。日本金泽市在推广兼六园等景点时,连公交车的到站提示都精心设计;成都宽窄巷子通过"城市候机楼"服务无缝衔接机场与景区。梓潼不妨借鉴这些精细化运营经验,在交通接驳、信息服务、服务标准等方面补足短板。特别是针对自驾游占比高的特点,完善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尤为迫切。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梓潼旅游面临的不仅是市场机遇,更是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这座城市的魅力,不应仅停留在"文昌祖庭"的历史光环中,更应体现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创造性对话里。当年轻学子在七曲山大庙体验现代版开笔礼,当背包客在翠云廊的古柏下聆听千年驿道的故事,当游客带着梓潼年画设计的文创产品满意而归——这才是文昌文化在当代的真正回响。 旅游开发的最高境界,是让文化可感知、让历史可触摸、让记忆可延续。对于梓潼而言,找准文化深耕与大众趣味的平衡点,不仅关乎旅游经济的成败,更关乎一方文脉的传承。在保护与创新之间,这座川北小城正在书写自己的答案。□ 杜平坪 杨玉海 苏东华
本期编辑:李飞 图片来自网络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