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012|评论: 1

[本地新闻] 涟源达州一家亲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5-6-10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仁郑氏宗亲在涟源市珠梅中学前合影。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每个游子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对于期盼中的涟源老家,我是既熟悉又陌生,既向往又惆怅。踏上故土,寻根问祖,探望故人,携手守望,是我多年的愿望。                     
   相思难断,血脉相连,老家涟源,我们回来了!经过缜密策划,安仁郑氏宗亲湖南涟源寻根问祖之旅,终于在2024年国庆期间正式成行。
我曾在纪实文学《抢救非遗》中描述过,我的家乡达州东部经开区安仁乡,是最能诠释乡愁之地,也是达州最能充分展示“湖广填川”文化的地域。安仁全域及周边10公里内的住户,基本都是300多年前从湖南新化、安化、邵阳一带迁徙而来的。据郑家谱书记载,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在清政府的有序组织下,我们的祖先郑良積后裔郑仁禄、郑道政、郑道瑞等奉皇上诏令“湖广填川”,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今湖南涟源一带),跋山涉水,历经半个多月来到当时的四川达州明月乡四保安仁场定居。经过330年的繁衍生息,而今郑氏人丁兴旺,在安仁乡及周边族人达一万以上。在清朝郑氏迁徙而来的前后十年间,谭氏、杨氏、邓氏刘氏、魏氏等族人相继从湖南搬迁而来。本世纪以来,安仁乡所有姓氏的乡亲都到过涟源及周边寻祖,合上字牌,并频繁互动往来。尤其是杨氏、谭氏族人前往涟源成功寻祖后,涟源、达州两地各族姓往来愈加密切。去年,达州邓氏族人到涟源六亩塘祭祖更是掀起寻根问祖的高潮。
     我们达州安仁的郑氏一行抵达涟源酒店时已是晚上八点,但让我们意外的是,涟源周边的四支郑氏宗亲代表近20人早已在此等候,隆重的接待仪式自不必说,席间不绝于耳的涟源乡音更让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瞬间消失。因为已有多路安仁其他姓氏的乡亲前往涟源祭祖,反馈的信息是,涟源方言与安仁的“长沙话”相似度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大家直接用方言交流,没有丝毫障碍。早就听说涟源亲人十分好客,这次算是真切感受了。郑克章宗亲为了让本地谱书和我们带去的族书合谱,头天下午在自家衣柜里找寻谱书时,不慎跌倒,受伤住院,可当我们跨进酒店大门时,他在夫人的陪伴下早已一瘸一拐在此等候,那手腕上蓝色的住院腕带让人陡生感激之情。在后面的两天行程中,郑克章输液结束后总是第一时间和我们会合,甚至设家宴盛情招待我们。身为爷爷辈的郑和专说,他家和达州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其长子郑景奎在上海工作,大儿媳就是达州渠县人。不承想,其在广州经商的幼子郑景伟,又结缘来自达州宣汉的女孩,如今已修成正果。两个儿子不约而同地与达州女孩结为秦晋之好,真是世代不分离!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终”见家。回家真好,可我们却彻夜难眠。在故乡历代传承的谱书里,清楚记载着我们祖先的来源地-一珠梅,我们也不知道珠梅有多远有多大,也不知道它是一个乡还是一个村。后经询问才得知,它以前是涟源的一个乡,几年前拆乡并镇时并入而今的龙塘镇成了一个村。天刚亮,我们就准备结伴前往珠梅,刚出电梯就看到郑景操、郑建强等宗亲在楼接应。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6-10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的第一目的地自然是传说中的珠梅大桥,大家兴奋地在大桥旁合影。史料记载,在珠梅当时住着郑姓和刘姓两大家族,门前的这条河是他们出行的最大障碍。1603年,也就是在我们祖辈迁往达州的90年前,郑家的郑文四和刘家的刘志忠共同出资400余两银子修建了这座大桥,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遗产。只可惜,郑家逐渐迁往外地定居,而今珠梅只剩下六户郑氏人家,曾经的大桥因难容车辆通行,也已重新改建。即便如此,行走在风雨廊桥上,先辈的智慧和勤劳,依然激荡在我们的心里。
涓涓河水,桥下淌过;翩翩柳叶,轻抚脸庞。珠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积淀成百年的史诗;珠梅的一稻一禾,一山一水,早已记录下游子的乡恋。
与珠梅大桥一垄相隔的,是对郑家意义非凡的珠梅中学。稻香阵阵,装裹了一世华发;微风徐徐,勾起了满地相思。据当地86岁的老住户刘继光介绍,珠梅中学凝聚着郑家先辈的心血和汗水。当时为避力役之征,郑梅两家将屋基施舍为珠梅观宇,1450年建成三清殿,1603年修成玉皇殿、金刚殿,1632年改修成花砖牌楼,至后世尚存。解放后,政府充分发挥其作用,最终修建成了如今的珠梅中学。龙塘镇运河新村党支部书记刘立文补充说,郑、刘两家为文化传承作出了不少贡献,当地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悬挂在学校门口的“国家级非遗--珠梅抬故事传承学校”就是最好的说明。听说我们专门从四川达州来寻根,学校附近的很多乡亲赶了过来,争相传看我们带去的家谱,为我们生动讲述很多不为人知的关于郑氏祖辈乐于施舍、勤耕不辍的感人故事。涟源乡亲致富手段特别多,家家户户都修起了别墅和小洋楼,设计新颖,样式独特。用著名地方美食“珠梅土鸡”接待我们的郑建强兄弟,其家就刚搬进新居,这栋外观新潮的小楼花费了160万元,而这已是他经历的近40年里的第四次乔迁。我试探着问,该不会负债吧。建强笑着说:“盖好楼后,兜里怎么也得留个几十万,要不咋生活啊。”我们随机走访了几家农户,他们家里的陈设都让我们惊讶。家家户户的正屋中央都摆放着一张小方桌,方桌上面的花生瓜子和苹果柚子等新鲜水果是基本配置,可见他们生活之富足,也让我为老家的乡亲骄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站在六亩塘镇芙蓉村的半山腰俯瞰涟源,群山环抱,炊烟袅袅。鳞次栉比的别墅,高低错落的田季,把老家的乡村衬托得分外艳丽,离别愁绪次第升起。我们不禁嗟叹,彼时的祖辈为了响应诏令,远离故土,背负相思,这需要何等的胆识、何等的气节。他们背井离乡、独自远行时,该有多么的不舍,300多年前那一步三回头的场景仿佛在眼前重现。悠悠天字旷,切切故乡情。当地领导对于外来寻根的各路宗亲特别热情,郑克章宗亲在他家为我们举办热闹晚宴的时候,分管文旅的涟源县委领导吕晓峰、林业局原局长邓建国等也闻讯赶来看望我们。他们一开口就问安仁到麻柳的公路是否硬化,家乡的柚子今年收成几何,正纳闷他们对我们老家怎么如此熟悉时,旁边的郑林友补充道,二位领导曾于2017年6月到安仁考察,当时的乡党委书记赵四方和文化站站长谭显均热情接待过他们。他们说,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他们在街头用涟源话与乡亲问话时,家居然对答如流。当我们告知安仁已成为达州东部经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外商驻礼此地,安仁至麻柳的道路不仅硬化了近更是改造成了柏油马路时,涟源领导闻之大喜。作为刚当选不久的安仁的郑氏家族联谊会会长,我也诚挚地邀请涟源的亲人随时仁走走看看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