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在时代浪潮中重塑乡韵(二)
李栎
(接上期)
三、代表性作家与作品的风采
(一)乔叶与《宝水》
乔叶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展现出从散文到小说创作的独特转变轨迹。早期,她以散文创作崭露头角,其散文作品犹如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对生活进行了入微的观察与描绘。她擅长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挖掘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性光辉,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情感真挚而深沉。在她的散文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一次与家人的相聚、一次漫步在街头的邂逅,都能被她赋予独特的情感与思考,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生活的不凡。她对情感的精准捕捉,使读者仿佛能触摸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脉络,与她一同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
在转型创作小说后,乔叶巧妙地将散文的细腻文风融入小说创作中,使得小说既有着精彩的故事性,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她的小说语言优美,宛如潺潺溪流,流淌在读者心间,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沉浸在她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她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使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宝水》作为她的长篇力作,以豫北山村宝水为故事发生地,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画卷,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在新时代的蜕变与新生。在乡村建设方面,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宝水村从传统乡村向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转型的过程。村里积极挖掘自身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修缮古老建筑,那些饱经岁月沧桑的古老建筑,在村民们的精心修缮下,重新焕发出古朴的韵味;打造特色民宿,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宝水村利用村里的古槐树和传统民居,开发出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景点,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古朴韵味。村民们还通过制作和售卖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增加了收入来源。这些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不仅是村民们的生计来源,更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记忆,向游客展示着乡村的独特魅力。
在人物情感塑造上,以地青萍为代表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地青萍原本对乡村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故乡的眷恋,那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心底的情感,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水、亲人都始终牵挂着她的心;也有对乡村落后和复杂人情世故的不满,乡村的一些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让她感到束缚和压抑,她渴望摆脱这些束缚,追求更加自由和美好的生活。她在城市中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和心灵的疲惫后,回到宝水村。在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她逐渐被乡村的质朴与温暖所打动,与村民们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对乡村的情感也从疏离转变为认同和热爱。她看到了村民们为了乡村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感受到了乡村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这些都让她重新审视自己与乡村的关系,实现了心灵的成长与救赎 。在与村民们共同努力的过程中,她逐渐理解了乡村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人生的方向。
《宝水》对乡土文学的创新意义重大。它突破了传统乡土文学单一的叙事视角,采用多视角叙事,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展现乡村的变化,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元。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乡村发展的不同侧面,感受到不同人物对乡村变化的不同感受和思考,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乡村的变迁。在主题表达上,不再局限于对乡村苦难的书写,而是更多地展现乡村在新时代的生机与希望,以及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乡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让人们看到了乡村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和潜力,以及乡村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语言运用上,乔叶将方言与普通话巧妙融合,既保留了乡村语言的原汁原味,又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可读性,为乡土文学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新的范例 。方言的运用,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豫北山村,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而普通话的运用,则使作品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
(二)贾红松与《乡野记》
贾红松的写作风格简洁而不失风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感,仿佛一位老友在耳边讲述着乡村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他擅长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富有韵律感的文字,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方言与俚语,这些方言和俚语犹如乡村生活的调味品,使叙述更具地方特色和真实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乡村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热烈与温暖。“俺们这旮旯”“中不中” 等方言词汇的频繁出现,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更生动地展现了乡村人民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他还善于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以生命,让它们相互交织,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在描写乡村的夜晚时,他写道:“夜晚的乡村,像一位静谧的少女,月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星星闪烁着眼睛,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这样的描写,使乡村的夜晚充满了诗意和神秘感,让读者对乡村生活充满了向往。
《乡野记》以贾红松的家乡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童趣与乡村人性的画卷。书中充满了令人捧腹的童趣,通过对乡村儿童调皮捣蛋、玩耍游戏等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天性和自由奔放的精神。孩子们在田野里追逐蝴蝶、捉迷藏,在河里游泳、摸鱼,这些充满童趣的场景勾起了人们对童年无忧无虑时光的怀念。他们在田野里奔跑嬉戏,笑声回荡在整个乡村,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欢乐和生机。在描写孩子们捉迷藏时,贾红松写道:“小明像一只敏捷的小猴子,迅速地钻进了玉米地,躲在一棵粗壮的玉米杆后面,屏住呼吸,生怕被小伙伴们发现。其他孩子则像一群小猎犬,四处寻找着小明的踪迹,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小明,你藏哪儿去了?快出来吧!’” 这样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和天真无邪,让读者忍俊不禁。
在乡村人性的刻画上,贾红松通过对家长里短、邻里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既有乡村人们的善良、淳朴和热情好客,当有外人来到乡村时,村民们总是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拿出自家最好的食物招待他们;也有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在遭遇自然灾害或经济困难时,村民们会感到无助和迷茫,但他们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以及在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下的迷茫与困惑。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乡村的传统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村民们在接受新观念的过程中,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书中的大人们在爱与严厉之间徘徊,展现出人性中永恒的挣扎,使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深层次的社会思考 。在描写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时,贾红松写道:“父亲看着调皮的儿子,既想严厉地教训他,又心疼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他知道,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要让孩子学会适应和成长,但又不想让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 这样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乡村大人们在教育孩子时的内心挣扎,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不易。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乡野记》具有深刻的内涵。贾红松在书中描绘了乡村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如草台班子戏等,展现了乡村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渴望和努力。这些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记忆,通过对它们的描写,贾红松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其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在描写草台班子戏时,贾红松详细地描述了演员们的表演、观众们的反应以及戏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乡土文化的重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袁竹与《大地长歌》《大槐树之梦》
文学奇峰《大地长歌》
在当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袁竹的长篇小说《大地长歌》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以其百万字的宏大篇幅、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文学奇峰。这部作品的出现,犹如在平静的文学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它打破了传统文学创作的边界,融合了多种元素,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学世界,让每一位踏入其中的读者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惊喜与挑战的未知领域。
与同时代的作品相比,《大地长歌》毫不逊色,甚至在许多方面都脱颖而出。当其他作品还在局限于个体情感的抒发或单一主题的探讨时,袁竹却以其宏大的视野和非凡的勇气,将目光投向了种业家族的百年兴衰,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这种对宏大主题的驾驭能力,使得《大地长歌》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它不仅是袁竹个人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更是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架构:时空交织的史诗巨制
跨越 85 载的宏大叙事:《大地长歌》的时间跨度从 1943 年延展至 2025 年,这 85 年的漫长岁月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为故事的铺陈展开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1943 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大地也深陷战火的泥沼。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粮食成为了最为珍贵的资源。种业家族的第一代人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肩负起了 “为家守种” 的重任。他们如同在狂风暴雨中坚守灯塔的守望者,凭借着对家族种业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努力保护着每一粒种子,使其免受战争与饥荒的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成立的曙光驱散了战争的阴霾。1949 年,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第二代种业人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他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农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国护种” 成为了他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踊跃投身于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创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中国迎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种业家族也在这个时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二代种业人在不断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努力推动家族种业的现代化转型,为家族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 21 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科技的飞速发展更是为种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25 年,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第三代种业人胸怀 “为人类存种” 的伟大抱负,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他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种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这 85 年的历史进程中,三代种业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共同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种业家族史诗。从战争年代的艰难守护,到和平时期的奋力发展,再到全球化时代的积极拓展,每一代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砥砺前行,为种业的传承与发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更是中国种业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见证了中国农业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伟大跨越。
农时叙事的独特韵律:袁竹在《大地长歌》中以二十四节气划分章节,这种别出心裁的农时叙事方式,宛如为小说奏响了一曲独特而美妙的韵律,为作品增添了一抹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章开篇所附上的农谚,恰似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传统农耕文化世界的大门,不仅点明了时节的特点和农事活动的要点,更营造出一种古朴、亲切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田野之中。
以 “芒种” 这一章节为例,“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这句简洁而有力的农谚,生动地描绘出了芒种时节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在这个节气里,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麦香,这是丰收的喜悦;而与此同时,新的希望也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悄然播撒,嫩绿的秧苗在水田中茁壮成长,承载着农民们对未来的憧憬。小说中,家族成员们在芒种时节齐心协力,共同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农事活动中。他们有的手持镰刀,在麦田里挥汗如雨,收割着沉甸甸的麦穗;有的则弯腰弓背,在水田里小心翼翼地插秧,将希望的种子深深地植入泥土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展现出了勤劳、坚韧的品质,更传承着家族世代相传的农耕技艺和文化传统。
节气的流转犹如大自然的脉搏,象征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循环,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起伏、种业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在 “立春” 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节气里,小说或许会讲述着新一年种业计划的开端,家族成员们满怀憧憬地播下种子,开启新的征程。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仿佛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就在眼前。而在 “霜降” 这个略带萧瑟与宁静的节气里,则或许描绘着收获后的反思与沉淀,以及对来年的展望。家族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回顾着过去一年的经历,总结经验教训,为来年的种业发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计划。这种将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巧妙融合的叙事结构,使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生命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和生命的律动,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艺术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一)叙事方式的多元突破
在新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中,叙事方式呈现出多元突破的态势,传统线性叙事与现代非线性叙事相互融合,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的线性叙事以其清晰的时间脉络和连贯的情节发展,曾在乡土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它能让读者跟随故事的发展,逐步了解乡村生活的全貌和人物命运的起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变化,现代非线性叙事手法逐渐被引入乡土文学创作中 。
多线叙事在新世纪乡土文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通过设置多条并行的故事线索,将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多线叙事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白鹿两家的故事为主线,同时穿插了众多人物的命运轨迹和历史事件。在白鹿原这个小小的村落里,白嘉轩、鹿子霖等主要人物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相互交织。白嘉轩作为白家的族长,他秉持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族规矩,努力维护着家族的尊严和秩序。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经历了丧妻、丧子等诸多痛苦,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鹿子霖则是一个充满野心和欲望的人,他与白嘉轩明争暗斗,为了家族的利益不择手段。除了他们,小说中还刻画了黑娃、田小娥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黑娃从一个叛逆的农民逐渐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田小娥则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她被封建礼教所压迫,最终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这些人物的故事相互交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白鹿原上的风云变幻,使作品具有了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白鹿原这个真实的世界中,感受到了人物命运的起伏和时代的沧桑巨变。
意识流叙事手法也在一些乡土文学作品中崭露头角,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空限制,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回忆等方式,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乡村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波动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就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让读者跟随主人公的意识流动,感受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小说中,主人公余占鳌的意识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自由穿梭,他时而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与奶奶戴凤莲的爱情故事,那段充满激情和浪漫的岁月,展现了人性的自由和奔放;时而又回到现实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这种意识流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在时代变迁中的复杂情感和精神挣扎。读者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这些情感的起伏,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和感染力。
(二)语言表达的地域魅力与时代感
方言在新世纪乡土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不同地区的方言各具特色,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传统。作家们巧妙运用方言,不仅能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还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贾平凹在《秦腔》中大量运用陕西方言,书中的人物对话充满了浓郁的秦风秦韵,“额(我)”“咥(吃)”“克里马擦(形容做事干脆利落)” 等方言词汇的运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陕西乡村,真切地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语言表达,还生动地展现了陕西乡村人民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 。当书中的人物说 “额今儿个咥了一大碗油泼面,美滴很” 时,那种豪爽、质朴的陕西人形象便跃然纸上。方言的运用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陕西乡村的独特魅力,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陕西乡村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在院子里聊天的场景,听到他们那充满韵味的方言对话。
同时,乡土文学的语言也在与时俱进,与时代词汇相结合,反映出乡村的新貌。随着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新的事物、新的观念不断涌入乡村,与之相关的时代词汇也出现在乡土文学作品中。像 “电商”“直播带货”“乡村旅游” 等词汇频繁出现在作品中,展现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形态。这些时代词汇的运用,使乡土文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的蓬勃发展。在一些描写乡村电商发展的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农民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经济的新活力,同时也使用了 “流量”“爆款”“粉丝” 等网络流行词汇,使作品充满了时代气息 。例如,“王大爷家的农产品在电商平台上成了爆款,短短几天就卖出去了上千斤,粉丝数量也蹭蹭往上涨”,这样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电商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变化,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乡村在时代发展中的新变化和新机遇。
(三)人物塑造的立体与丰富
新世纪乡土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实现了从单一形象到复杂多面人物的转变,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在传统乡土文学中,人物形象往往较为单一,农民形象多被刻画为勤劳善良或愚昧落后的典型。但在新世纪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脸谱化形象,而是具有丰富的人性内涵和复杂的性格特征。
以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为例,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挣扎。主人公杨百顺为了寻找能说得上话的人,历经坎坷,他的性格中既有善良、淳朴的一面,又有懦弱、迷茫的一面。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他不断地妥协、挣扎,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当他在生活中遭遇不公时,他往往选择忍气吞声,不敢反抗,这体现了他懦弱的一面。他内心深处又渴望改变现状,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这又展现了他的挣扎和对生活的不甘。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了人物在生活中的无奈与坚持,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描写杨百顺离开家乡外出闯荡时,作者通过对他内心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对新生活的期待,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在一些作品中,还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乡村人物,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展现出乡村人物在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些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真实的乡村生活,使乡土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
五、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一)挑战:市场与创作困境
1.市场挤压
在当下的文学市场中,商业文学如同一股强劲的风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读者,从而对乡土文学的市场空间形成了明显的挤压之势。商业文学往往善于营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能够在短时间内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一些畅销的商业小说,以惊险刺激的冒险情节、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或者充满悬念的推理元素,成功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商业文学还注重对读者感官刺激的满足,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强烈的情感冲突,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快感。在一些玄幻类商业小说中,作者构建出奇幻绚丽的世界,描绘出激烈的战斗场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商业文学对大众娱乐需求的精准把握,也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它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大众的兴趣点和心理需求,创作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渴望通过阅读来放松身心,获得娱乐和消遣。商业文学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放松心情的空间。
相比之下,乡土文学在市场竞争中则面临着诸多困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对乡村生活的认知和体验日益减少,乡村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变得陌生而遥远。这种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许多读者对乡土文学所描绘的乡村世界缺乏共鸣,对乡土文学的兴趣也随之降低。在城市中长大的年轻人,他们从小接触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对于乡村的田园风光、农事活动等缺乏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很难理解乡土文学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轻松、娱乐性强的文学作品,以在短暂的闲暇时间里获得快速的愉悦和放松。而乡土文学中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往往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乡土文学作品中对乡村自然风光的描写,虽然优美细腻,但在追求快速阅读体验的读者看来,可能会觉得过于冗长和拖沓,难以满足他们对阅读速度和娱乐性的需求。
2、创作困境
在创作层面,乡土文学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困境。题材重复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作家在创作时,未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乡村的新变化、新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依然局限于传统的乡村题材。他们的作品常常围绕着乡村的爱情故事、家族纷争、农事活动等展开,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在描写乡村爱情时,常常沿用传统的模式,缺乏对新时代乡村青年爱情观念和行为的深入探索。许多作品中的乡村爱情故事,往往是男女主人公在乡村的环境中相识、相恋,经历一些简单的波折后最终走到一起,缺乏对当代乡村青年在面对爱情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思想困惑以及新的爱情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展现,使得作品显得陈旧和乏味。
创作深度不足也是乡土文学面临的一大挑战。一些作品只是对乡村生活的表面现象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未能深入挖掘乡村生活背后的社会矛盾、文化冲突和人性挣扎,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在描写乡村的贫困问题时,只是简单地呈现贫困的现状,而没有深入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贫困的途径,无法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一些作品只是描述了乡村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艰苦、人们收入低下等现象,却没有进一步探讨贫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教育资源的匮乏、产业发展的滞后、政策落实的不到位等,也没有展现出乡村人民为摆脱贫困所做出的努力和奋斗,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使得作品显得肤浅和空洞。一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过于注重故事的讲述,而忽视了文学性的表达。他们的语言平淡无奇,缺乏感染力和表现力,叙事手法单一,无法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在一些乡土文学作品中,语言简单直白,缺乏对乡村方言、俗语等特色语言的运用,无法展现出乡村语言的独特魅力;叙事结构也较为简单,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缺乏悬念和起伏,难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土文学作品的质量和吸引力,使得乡土文学在文学市场中难以脱颖而出。
(二)机遇:时代需求与文化价值
1.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宛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乡土文学这片广阔的田野。这一战略的推进,使得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从生态环境的改善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些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为乡土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乡村的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曾经崎岖泥泞的乡间小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交通的便利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水电供应的稳定,通信网络的全覆盖,让乡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家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生动地描绘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展现乡村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对未来的憧憬。在一些作品中,可以描写村民们如何在新修的道路上运输农产品,如何通过网络了解市场信息,开展电商业务,这些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真实写照,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的发展与进步。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各地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乡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有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作家们可以深入这些乡村,亲身感受这些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可以讲述农民们如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脱贫致富的故事,描绘乡村旅游中游客们对乡村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喜爱,展现农村电商从业者们的创业历程和奋斗精神,这些都为乡土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乡村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作家们可以通过作品,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精髓,展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描写乡村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如春节期间的庙会、元宵节的舞龙舞狮等,让读者感受到乡村节日的浓厚氛围;也可以讲述民间艺人传承民间艺术的故事,如剪纸、刺绣、皮影戏等,展现民间艺术的独特技艺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关注乡村振兴。
2、文化传承与精神滋养价值
乡土文学在文化传承和精神滋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滋养。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民间智慧。乡土文学作品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描绘和传承,如乡村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手工艺、风俗习惯等,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乡村,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春节,人们贴春联、放鞭炮、走亲访友,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端午节,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中秋节,人们赏月、吃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一种庆祝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乡土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这些传统节日的描写,让读者了解乡村的文化传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民间艺术和手工艺也是乡村文化的瑰宝,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蕴含着乡村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气息。乡土文学作品可以讲述民间艺人的故事,描绘他们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让这些民间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常常感到空虚和迷茫,乡土文学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精神内涵,能够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滋养,让人们在阅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归属感 。乡土文学作品中对乡村自然风光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乡村的山水田园、花草树木,在作家的笔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忘却了城市的喧嚣和烦恼。对人性的关怀也是乡土文学的重要主题,作品中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善良、淳朴、勤劳等美好品质,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这些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温暖着人们的心灵。乡土文学作品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人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和未来。在一些描写乡村脱贫致富的作品中,展现了乡村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现状,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这些故事能够激励读者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为人们的心灵提供了一片宁静的港湾。
六、结论:展望乡土文学新征程
新世纪的中国乡土文学,在时代的洪流中历经磨砺与成长,宛如一棵在风雨中顽强挺立的大树,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乡村大地,不断汲取着生活的养分,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文学之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创作主题方面,它犹如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时代画卷,以丰富多元的视角,深入挖掘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奋进与困境。既展现了乡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如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蓬勃兴起,乡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又深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观念激烈碰撞下,乡村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如农村劳动力流失、传统家族观念和邻里关系的淡化等。它细腻地描绘了乡土情感的坚守与蜕变,乡村游子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时,内心深处对乡村文化和精神家园的深深眷恋与执着追寻,以及乡村人际关系和家族观念在时代变迁中的悄然演变。它还以敏锐的生态视角,关注乡村生态环境的变化,呼吁人们重视乡村生态保护,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展现了乡村生态环境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乡村人民为守护家园生态所做出的努力。
乔叶、贾红松、袁竹等一批优秀作家,宛如文学天空中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乔叶的《宝水》,以豫北山村宝水为舞台,生动演绎了乡村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通过多视角叙事、充满希望的主题表达以及方言与普通话巧妙融合的语言运用,为乡土文学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贾红松的《乡野记》,以简洁风趣、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童趣与乡村人性的动人画卷,深刻展现了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袁竹的《大地长歌》,以百万字的宏大篇幅,构建了一个跨越 85 年时空的种业家族传奇,通过神秘元素与产业纪实的巧妙融合,展现了从家族传承到人类文明礼赞的精神升华;其《大槐树之梦》则以独特的叙事结构、丰富的象征体系和深邃的主题深度,在众多乡村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乡村振兴史诗。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土文学在当前的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犹如在航行中遭遇了汹涌的波涛。在文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商业文学凭借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及对大众娱乐需求的精准把握,吸引了大量读者的目光,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乡土文学的市场空间则受到了明显的挤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许多读者对乡村生活的认知逐渐模糊,对乡土文学的兴趣也随之降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轻松、娱乐性强的文学作品来缓解压力,而乡土文学中那些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在一些读者看来显得过于沉重和缓慢,难以满足他们快速获取愉悦的需求。
在创作层面,乡土文学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题材重复问题较为突出,部分作家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对乡村的新变化、新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依然局限于传统的乡村题材,如乡村的爱情故事、家族纷争、农事活动等,导致作品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创作深度不足也是一大挑战,一些作品只是对乡村生活的表面现象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未能深入挖掘乡村生活背后的社会矛盾、文化冲突和人性挣扎,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一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过于注重故事的讲述,而忽视了文学性的表达,语言平淡无奇,叙事手法单一,使得作品难以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
但挑战与机遇总是如影随形,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宛如为一艘在波涛中航行的船只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一战略的推进,使得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从生态环境的改善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些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为乡土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取之不尽的源泉。作家们可以深入乡村,亲身感受这些变化,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塑造出众多生动鲜活的乡村人物形象,记录下乡村发展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乡土文学在文化传承和精神滋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民间智慧。乡土文学作品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描绘和传承,如乡村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手工艺、风俗习惯等,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常常感到空虚和迷茫,乡土文学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精神内涵,能够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滋养,让人们在阅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归属感。
展望未来,乡土文学应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深入乡村生活,关注乡村发展中的新问题、新变化,以更加敏锐的视角、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更加创新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代乡村风貌、展现乡村人民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通过文学的力量,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新时代的文学舞台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继续发挥其在记录时代变迁、传承民族文化、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作家的共同努力下,乡土文学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更加耀眼的明珠,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