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金大师,你这退休后还越活越年轻了啊!”“哎呦,黄大师,好几年不见,你这夸人的技术快赶上摄影了哦。”
在西南首口气田水地热示范井——磨溪X201井站门口,两位背着长枪短炮、互相调侃的“大师”,紧紧地握住了对方的双手,相谈甚欢。
(老友重逢<左一 黄文俊 左二金礼国>,敬宇翔摄)
“金大师”名叫金礼国,去年刚从输气管理处仪陇输气作业区退休。“黄大师”名叫黄文俊,目前任新闻中心电视记者部记者,也快退了。
在摄影圈子里,喜欢恭维对方为“大师”,事实上,金礼国和黄文俊也完全配得上大师之誉。数十年来,他们的脚步遍布深山密林,为西南油气田公司贡献了多幅经典照片。川中、川东、蜀南、川西北四大片区的走廊、文化墙上,都有他们的大作,两人的作品都多次登上《中国石油报》,也拿过不少摄影大奖。
多年不见,两位摄影高手邂逅川中,激动之余免不了又要暗地较劲一番。
金礼国一张标准的国字脸,军人出身的他身材挺拔、走路带风,多年的管道巡护工作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根本看不出是一位退休工人。
金礼国和黄文俊都有相似的工作经历,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多个岗位干过,熟悉各种兵种和工艺设备,这让他们在拍摄时更能抓住重点,找到独特的角度。1985年,金礼国退伍后进入南充炼油厂做化验工作,一呆就是20年。工厂经历重组后,他进入南充石油公司,最后来到输气管理处仪陇输气作业区。
一直喜欢摄影的他,用镜头记录下了30多年油气生涯中许多珍贵镜头。特别是在输气处工作的数年里,正好赶上了川中石油人3年全面建成百亿大气矿的“狂飙”时代。他经常徒步几十公里进行管道巡护,切实感受到科技进步带给各个井站、中心站的巨大变化以及管道天然气对当地村民生活的改善。
(她在丛中笑,金礼国 摄)
他手中的相机也和川中油气矿一样,经历了智能化和科技化的迭代升级,从机械手动变为全画幅数码+长短焦镜头+大疆无人机组合,满满的一推车设备总会引起员工的围观。
金礼国对摄影的痴迷源自于对一代代石油人的感动。有一次,一位90多岁的老石油人得知他要来拍照。“我必须起来!”虚弱的老人用尽全力从病榻起身,留下一张最后的人生影像。照片洗印好后,这位老人抱着照片微笑着离开了人世。
“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张照片,对于老石油人来说,这就是他一生的珍贵缩影。”金礼国动容地说,今天,伴随着油气技术飞速发展,但他更喜欢记录石油人的精神面貌。“红旗传承、军站作风、螺栓品格、钻头精神”,在龙王庙组气藏的发现井和首个投产井磨溪8井里,四块浮雕墙上镌刻的十六个字,正是今天川中石油人攻坚精神的最好诠释。
老一辈石油人是“苦干”,埋头干事、不计所有;金礼国这一代人是“巧干”,钻研工艺、以巧取胜;到他女儿这一代,则是“智干”,科技赋能、智能管理。
“老爸,你看黄老师指导我拍摄的这张夕阳照片,多美!”如今,他的女儿金谭艾妮接过了父亲的班,她手中的相机玩得更“溜”了。搞直播、发推文、做海报、拍微电影,喜爱舞蹈的她像春天里的精灵,挥舞着科技的魔法棒,把川中石油人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归来,川中油气矿党群工作部金谭艾妮 摄)
“看看这父女俩,长得多像啊。”站在磨溪X201井站内,黄文俊偷偷给金礼国父女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两人笑得像春天一样灿烂。
(女儿和父亲金礼国一样爱上了摄影,黄文俊 摄)
在他俩身后,国内首台气田水伴生地热ORC发电装置正在全速运行,将地热水蒸发后发电,同时实现高含硫、高含盐、低含锂气田水提锂,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磨溪X201井站,川中油气矿党群工作部金谭艾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