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古代美

你还记得四十年前的温江地区? 文/古代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8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郫县并入灌县,新都并入新繁!!!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0618113952.jpg


温江地区人口

本图以比率符号表示城镇人口,以范围密度线分色表示乡村人口。制作图时以乡为基本单位计算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再逐个确定密度线,较直观地反映了本区人口分布状况。
人口发展
分布在一定地域上的人口,是该地域上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及经济开发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本区居成都平原的主体部分,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经济较发达,是人口密度较大的主要因素。远古时代,蜀国首先在此立国兴邑。至春秋战国时,蜀地已以富饶著称。秦灭蜀后(公元前 256 年左右),蜀守李冰组(织)劳动人民开凿都江堰(今一说在蜀国开明帝时已开凿)引岷江水灌溉平原,大大改善了平原农业生产条件。从此被喻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夭府之国”。秦汉之世,又由中原大批移民来此恳殖,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形成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口繁衍兴旺。在此后近二千年中,本区人口几经起伏,当社会安定时人口渐增,遇有战乱疫病时人口流徙、死亡而锐减。历史上较大的几次起伏,如:晋南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士族和关陇流民纷纷南下,蜀人大批东下荆、湘、人口稀少,南方僚人曾入据临邛等地致临邛县治也徙今崇庆三江,岷江以西,几成空域。隋唐盛世,人口又大增,郡县增置为4州(郡)21县。南宋末年,蒙古军多次南攻入川,争战连年,人口又大量死亡流徙锐减。明代社会安定,人口又发展起来。明末清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川,又是连年战乱生产残破,城廓荒芜,人烟又变稀少。据各县旧县志载:清初一县人口总数,多有少不及万者。随着社会安定下来,经康、雍、乾、嘉、道五世近 200年间的恢复发展,县级总人口一般发展到 10 万左右。民国时代,军阀混战,人口没有什么发展。解放以后,广大劳动人民翻身解放,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医疗卫生日益普及,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自然增长十分迅速。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零时本区总人口为5272711人。与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一九六四年七月一日零时的3605058 人相比, 18 年间共增加 1667653 人。平均每年增加 92647 人,年平均增长率 2.1 %。与解放初—九四九年末的 3304876 人相比, 32 年间共增长 1967835 人,年平均增加 61495 人,年增长率为 1.17 %。
人口构成
本区人口构成,依性别分,男性 26657 08 人,占总人口的 50.56 %;女性 2607003 人,占总人口的 49.44 %。
各种民族人口,以汉族最多,有 5267270 人,占 99.9 %;还有 23 个少数民族共 5441 人,约占 0.1%,依次为回族 3663 人,羌族 562 人,藏族 531 人,满族 252 人,蒙古族 103 人,壮族 89 人,苗族 67 人,彝族 61 人,白族 19 人,土家族 19 人,朝鲜族 15 人,高山族 9 人,维吾尔族 8 人,布衣族 8 人,纳西族5人,哈尼族,锡伯族,水族各 4 人,侗族、傣族、傈僳族各 3 人,瑶族和哈萨克族各1 人;还有未识别民族的 5人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 2 人。
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毕业的 14120 人。具有大学肆业文化程度的(包括大学在校生) 425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 224495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 1007995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 2444298 人。同一九六四年人口普查比较,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20 人上升为 35 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27人上升为 426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416 人上升为 1912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349 1 人上升为 4636人。文盲和半文盲人口(1 2 周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958524 人,同一九六四年人口普查数比较,比例由 33.43 %下降为 18.18 %。
城乡人口
区内居住农村人口为 4792510 人,占总人口的 90.89 %。居住城镇人口为480201人。与一九六四年普查数相比, 18 年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城镇人口增加 172943 人,增长 56.29 %。城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比例,由一九六四年的 8.52 %上升为 9.11 %。(分)布在大小 36 个镇。人口在万人以上有13 个,以灌口镇最多,为 64891 人;依次为雒城镇 47456 人,天彭镇 42212 人,临邛镇 35668 人,晋原镇29661 人,崇阳镇 28923 人,柳城镇 28512 人,方亭镇 25334 人,新都镇 21116 人,武阳镇 19291 人,新兴镇 17101 人,鹤山镇 10973 人,新繁镇 10427 人。
人口密度分布
在本区 10155 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 519.22 人。为全省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 173 人)的 3 倍,为全国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 103 人)的5 倍。与全国人口稠密地区相比,仅次于上海市和江苏省,而比北京市(平均每平方公里 506 人)的人口密度还高。区内人平土地面积只有 2.9 亩,耕地面积 1.05 亩,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地 2.5 亩左右。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各县人口和密度。以新都县人口密度最高,全县 487824 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1012 人。依次为广汉县 493291 人,人口密度 916.42 人;郫县 392992 人,人口密度 909.05 人;温江县 241962人,人口密度882.2 人;新津县 256186 人,人口密度 776.07 人;崇庆县 577242 人,人口密度 529.94 人;彭县 692337人,人口密度 485 人;邛崃县 584095 人,人口密度 444.77 人;什邡县 380522 人,人口密度 440.54 人;灌县490682 人,人口密度 410.19 人;蒲江县 229620 人,人口密度 393.95 人;大邑县 445958 人,人口密度为288.05人。
全区人口的分布,还因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不同,差异甚大。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交通方便,土地利用率很高,工农业生产发达,城镇集市星罗棋布,居民宅院散在其间,人口集中,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 600 ~1000 人以上。次为丘陵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 300 -600 人。深丘低山地区每平方公里 100-300 人左右。随着山区海拔上升,自然景观迅速改变,人口分布更见稀疏,中山地区除河谷阶地外,少见定居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在 100 人以下。什邡、彭县、灌县、崇庆、大邑、邛崃的高山地区,为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及荒漠地带,无人居住。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06181139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6-1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滴泪成霜 发表于 2025-6-18 08:55
1958年,郫县并入灌县,新都并入新繁!!!

谢谢老师的关注和提供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一位网友指出错误,现对本文《概况》段落中关于女性人数的内容进行更正。原数据存在问题,正确信息如下:1981年,人口为1254735户,共计5246129人,其中男性2650556人,女性2595573人 。在此,衷心感谢这位细心的网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