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慈平
6月17日,在广元市利州区万达实验学校艺术中心,笔者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戏剧进校园”演出。这台由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协会精心准备的综艺节目,赢得了师生们会心的欢笑与热情的掌声。更可贵的是,它成功地为青年学子传递了高雅的艺术熏陶和积极的文化导向。
政府推动“戏剧进校园”,旨在弥补美育短板,以鲜活艺术传承文化、提升素养、优化育人生态。然而,现实中不少活动趋于“格式化”:歌舞开场、变脸吐火加小戏、歌曲收尾。演出的川剧折子戏常是《王婆骂鸡》《皮金滚灯》等贴近生活、通俗诙谐的“灯戏”,虽接地气,却简化甚至误传了川剧作为多声腔艺术的深厚底蕴,易使学生误以为川剧“不过变脸吐火”或是生活化的“耍耍戏”。一些剧团因生存压力和有限补贴,演出趋于拼凑、排练不足,质量得不到保障。
广元案例的可贵,正在于其打破了这种窠臼,树立了正确导向。第一,阵容强大,策划精心:八个节目涵盖歌舞、器乐、戏曲舞蹈、戏歌、川剧折子戏,30余名演职人员中包括5位国家二级演员,足见投入与真诚。第二,剧目精选,艺术性强:川剧折子戏《邱旺告贫》堪称典范。邱旺“想钱想得心肝痛”的市井自嘲,自称“饱学生员”被包拯拷问时的机智拆字(“饱”拆为“包”公问案、“食”无一粒),生动泼辣,融方言俚语于戏曲韵律,在引发哄堂大笑的同时,精准展现了川剧艺术的文学性、表演张力。第三,效果震撼,导向清晰:全场学生无一人离场,笑声掌声不断,双手悬空待鼓掌的细节,印证了中学生对高质量传统文化的由衷接纳。活动清晰传递了川剧艺术远不止“变脸吐火”的单一技巧,四川文艺更有谐剧、民歌、清音、竹琴等多样瑰宝。
广元实践凸显三重价值:首先,展示文艺多样性。打破对川剧的刻板印象,展现四川丰富艺术门类,增强了文化自信。其次,传承川剧艺术精髓。通过高水准表演,证明古老艺术可亲可感、充满生命力,非遥不可及。最后,启迪人生选择。舞台演绎百态人生,为面临路径选择的青年学子提供艺术化的人生观照。
广元“戏剧进校园”的经验表明,唯有摒弃敷衍、坚守艺术品质与文化深度,才能真正发挥其美育功能,为青年学子传递积极、准确、富有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
作者简介:斯慈平,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