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11787架无人机在重庆朝天门夜空绘就绚烂画卷,10万市民冒高温驻足观赏。这场视觉盛宴已不仅是表演,而成为重庆展示城市形象、提振消费活力、凝聚市民认同的创新载体。透过这场“秀”,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的自信表达。
秀的是文化自信,让城市精神“立”起来。从山茶花到黄葛树,从《父亲》油画到“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标语,无人机灯光秀将重庆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以现代科技手段具象化。这种表达不是简单的景观堆砌,而是对城市气质的深度提炼。当市民仰望夜空,看到的是熟悉的城市记忆,更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体验。重庆用科技让文化“活”了起来,让精神“立”了起来。
秀的是创新思维,让城市IP“活”起来。从单场表演到常态化展演,从2000架到超万架无人机,从固定画面到周周更新,重庆不断升级无人机灯光秀的规模与创意。这背后是城市治理的创新思维——不满足于“昙花一现”的爆款,而是打造可持续的“城市IP”。通过市场化运营,引入赞助冠名,既减轻财政负担,又增强商业活力。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为城市形象推广提供了新思路。
秀的是消费活力,让夜间经济“火”起来。无人机表演不仅点亮夜空,更点亮了消费市场。南滨路餐厅满座率超70%,三洞桥风情街营业额增长近八成,“无人机观景餐厅”搜索量飙升……这些数据证明,文旅融合的“流量”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留量”。重庆巧妙地将表演时间定在晚间9点,衔接餐饮消费高峰,形成“观演+消费”闭环。这种“以秀促游、以游促消”的模式,为夜间经济注入新动能。
城市营销的“重庆样本”。无人机灯光秀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视觉震撼,成为城市形象、文化、经济多维联动的载体。重庆“秀”出的不仅是科技与艺术,更是一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未来,期待更多城市像重庆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画布”,绘就独具特色的发展图景。□ 沈雯雪 尚大胜 苏东华
本期编辑:童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544600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