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以“四个强化”为抓手,构建“红色根系”治理体系,不仅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小马拉大车”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精准服务的善治新路。其经验启示我们,新时代基层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和群众路线,方能激活治理“末梢神经”,让治理效能真正转化为群众获得感。
启示一:党建引领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治理体系的“筋骨”。剑阁县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必须具象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1+3+N”体系将党组织嵌入治理网格,“红色物业”通过交叉任职打破利益藩篱,党员积分制则让“先锋作用”有了衡量标尺。这些创新证明:党建只有与治理场景深度耦合,才能避免“两张皮”现象。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党建上墙不落地”问题,关键就在于缺乏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接口设计”。剑阁的探索提示我们,党建引领需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赋能”。
启示二:精细治理不能大而化之,必须下好“绣花功夫”。从“楼院夜话”到“共享花园”,剑阁县的治理创新充满生活温度。其成功之处在于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需求层次:老年人需要“爱心食堂”,安置小区渴求物业管理,年轻群体关注“智慧安防”。这种差异化供给启示我们,精细治理的本质是“需求侧改革”。当前一些地方的治理投入与群众感受存在“温差”,根源在于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用“标准化”替代“个性化”。治理现代化必须学会用“显微镜”观察民情,用“手术刀”破解难题。
启示三:多元共治不是简单加法,而要激发“乘数效应”。“五社联动”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用慈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用公益创投激活社会组织。这打破了传统治理中政府“包打天下”的惯性思维,构建起“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生态圈。相比之下,某些地区“购买服务”变成“甩锅卸责”,“社会参与”流于“填表签到”,恰恰暴露了协同治理的浅表化。剑阁经验表明,真正的多元共治需要构建价值共同体和利益联结机制,让各方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创造”。
启示四:能力建设不能纸上谈兵,必须锻造“实战本领”。“头雁培育工程”直指基层治理的核心痛点——人与事不匹配。通过“实景党课”“治理擂台”等沉浸式培养,干部获得了化解矛盾的“工具箱”而非“教科书”。这种能力建设模式值得深思:当前一些地方对基层干部重“理论灌输”轻“场景练兵”,导致“学历高能力低”的尴尬。治理能力现代化,终究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功夫”上。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基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剑阁县的实践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些共性问题的破解之道:治理下沉不是责任转嫁,而是资源重组;群众路线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发现;制度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问题倒逼。其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构建了“党建引领-需求响应-资源整合-能力支撑”的治理闭环,形成了具有生长性的治理生态。 展望未来,基层治理还需在“两个深化”上持续发力:一方面要深化数字赋能,避免“线下绣花”变成“线上形式”;另一方面要深化制度固化,防止“创新盆景”难以“推广造林”。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枫桥经验”的新时代版本在基层大地生根发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根基。□ 秦思颛 李半山 苏东华
本期编辑:童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544600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