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95|评论: 0

[行走印记] 讀聽評述|重庆磁器口:千年古镇的“守”与“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1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灯初上,重庆磁器口古镇的屋檐下,灯笼摇曳,光影交错。这座始于北宋的千年码头,如今已成为城市夜经济的标杆。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夜色迷人,更在于探索出了一条历史文化保护与当代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

e4ceaba647294c938940a407d764f8ed~tplv-tt-origin-web:gif.jpeg

磁器口古镇夜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守根脉,历史街区的"微更新"智慧。磁器口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粗暴的商业化改造,而是以"绣花功夫"进行有机更新。古镇完整保留了宋代街巷肌理,青石板路、吊脚楼、老茶馆等历史元素被精心修复,而非推倒重建。这种"微更新"模式,既避免了历史风貌的破坏,又让老建筑焕发新生。

更难得的是,磁器口的更新并非静态保护,而是让历史空间"活"起来——废弃粮仓变身剧场,老宅院成为非遗工坊,传统码头文化通过光影技术再现。这种"修旧如旧,功能再生"的思路,让古镇不仅是游客的观光地,更是本地人的文化客厅。

1670f778021848b58b94797a965b4a4a~tplv-tt-origin-web:gif.jpeg

傍晚时分拍摄的磁器口古镇及其周边景象(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变形态,文化IP的现代表达。古镇的活力,不仅来自建筑本身,更来自文化的现代表达。磁器口没有停留在"吃老本"的阶段,而是不断挖掘巴渝文化的当代价值:

非遗活化:川剧变脸、蜀绣体验等非遗项目不再是橱窗里的展示,而是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产品;

味觉经济:陈麻花、毛血旺等老字号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引入现代经营模式,让"舌尖上的记忆"成为消费引擎;

数字赋能:AR技术还原"九宫十八庙"盛景,元宇宙小程序让游客穿越时空,线上线下的联动拓展了文旅体验的边界。

这些创新,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互动的生活场景。

d53bd728dadc484fa9f8d84e6b24ffc0~tplv-tt-origin-web:gif.jpeg

傍晚时分拍摄的磁器口古镇景象(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谋长远,夜经济背后的可持续逻辑。磁器口的夜经济,并非简单的"灯光秀+夜市",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消费生态。数据显示,2023年磁器口夜间消费占比达47%,说明游客不仅来看夜景,更愿意留下来体验夜生活。这种"留客能力"的背后,是业态的精心布局——既有传统茶馆、戏台,也有文创市集、音乐酒吧,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磁器口并未孤立发展,而是融入沙坪坝区的全域旅游格局,与歌乐山红色旅游、沙滨路休闲带联动,形成"古镇+"的文旅生态圈。这种区域协同模式,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让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e549403116a04c0185e3024e138dd347~tplv-tt-origin-web:gif.jpeg

傍晚时分拍摄的磁器口古镇及其周边景象(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磁器口的成功,为全国古镇开发提供了样本——历史街区的保护,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要让文化真正活起来;文旅融合的关键,不是简单堆砌商业,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许多古镇要么过度商业化失去灵魂,要么固步自封沦为“空壳”。磁器口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既需要坚守根脉,也需要大胆创新。唯有如此,千年古镇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持续讲述属于它的新故事。□ 李崛 童铃 东华



本期责编:苏东华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54460036@qq.com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