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重庆磁器口古镇的屋檐下,灯笼摇曳,光影交错。这座始于北宋的千年码头,如今已成为城市夜经济的标杆。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夜色迷人,更在于探索出了一条历史文化保护与当代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
磁器口古镇夜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守根脉,历史街区的"微更新"智慧。磁器口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粗暴的商业化改造,而是以"绣花功夫"进行有机更新。古镇完整保留了宋代街巷肌理,青石板路、吊脚楼、老茶馆等历史元素被精心修复,而非推倒重建。这种"微更新"模式,既避免了历史风貌的破坏,又让老建筑焕发新生。 更难得的是,磁器口的更新并非静态保护,而是让历史空间"活"起来——废弃粮仓变身剧场,老宅院成为非遗工坊,传统码头文化通过光影技术再现。这种"修旧如旧,功能再生"的思路,让古镇不仅是游客的观光地,更是本地人的文化客厅。
傍晚时分拍摄的磁器口古镇及其周边景象(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变形态,文化IP的现代表达。古镇的活力,不仅来自建筑本身,更来自文化的现代表达。磁器口没有停留在"吃老本"的阶段,而是不断挖掘巴渝文化的当代价值: 非遗活化:川剧变脸、蜀绣体验等非遗项目不再是橱窗里的展示,而是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产品; 味觉经济:陈麻花、毛血旺等老字号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引入现代经营模式,让"舌尖上的记忆"成为消费引擎; 数字赋能:AR技术还原"九宫十八庙"盛景,元宇宙小程序让游客穿越时空,线上线下的联动拓展了文旅体验的边界。 这些创新,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互动的生活场景。
傍晚时分拍摄的磁器口古镇景象(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谋长远,夜经济背后的可持续逻辑。磁器口的夜经济,并非简单的"灯光秀+夜市",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消费生态。数据显示,2023年磁器口夜间消费占比达47%,说明游客不仅来看夜景,更愿意留下来体验夜生活。这种"留客能力"的背后,是业态的精心布局——既有传统茶馆、戏台,也有文创市集、音乐酒吧,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磁器口并未孤立发展,而是融入沙坪坝区的全域旅游格局,与歌乐山红色旅游、沙滨路休闲带联动,形成"古镇+"的文旅生态圈。这种区域协同模式,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让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傍晚时分拍摄的磁器口古镇及其周边景象(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磁器口的成功,为全国古镇开发提供了样本——历史街区的保护,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要让文化真正活起来;文旅融合的关键,不是简单堆砌商业,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许多古镇要么过度商业化失去灵魂,要么固步自封沦为“空壳”。磁器口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既需要坚守根脉,也需要大胆创新。唯有如此,千年古镇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持续讲述属于它的新故事。□ 李崛 童铃 东华
本期责编:苏东华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