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时分,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覆卮山东澄古村被晚霞染红,给人以如诗如画般的深山秘境之感。 古村,落日余晖映照青山,炊烟袅袅萦绕黛瓦,这样的画面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成为都市人心中“诗与远方”的象征。然而,当这样的景象被反复美化、传播,甚至被包装成一种文化消费品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被精心裁剪的“田园牧歌”,是否掩盖了乡村真实的生存状态?我们的文化评论,是否在无意中助长了一种脱离现实的“乡村幻象”?
被“网红化”的乡村,审美滤镜下的失真表达。在当下的文化评论中,乡村往往被塑造成两种极端形象——要么是“落后待拯救”的凋敝之地,要么是“诗意栖居”的世外桃源。绍兴的古村落,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和江南水乡风貌,更容易被归入后者。评论者热衷于描写“小桥流水”的静谧、“黄酒飘香”的闲适,却鲜少提及空心化、老龄化、产业单一等现实困境。 这种选择性表达,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主义的体现。乡村被简化为满足都市人精神需求的“背景板”,而真实的乡村生活却被遮蔽。比如,某些古村改造后,原住民因商业化被迫外迁,留下的只是供游客拍照的“空壳”。当评论文章不断强化这种浪漫想象时,乡村的真实需求和发展矛盾反而被进一步边缘化。
城乡话语权的不对等,谁在定义乡村的价值?乡村的“网红化”叙事背后,隐藏着城乡之间的权力不对等。都市文化掌握着话语权,乡村则被塑造成符合城市审美的“他者”——要么是怀旧的对象,要么是改造的客体。这种文化上的“凝视”,使得乡村的自我表达空间被压缩。 例如,绍兴某古村被开发成高端民宿集群后,游客赞叹其“原生态”,却不知当地村民因租金上涨而不得不搬离祖居。资本和流量主导下的乡村改造,往往以牺牲原住民利益为代价,而评论者若仅停留在审美层面,便无形中成为这种趋势的推手。
回归真实,乡村需要怎样的文化评论?乡村的复杂性,远非几句“岁月静好”可以概括。在绍兴,你既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台门院落,也能看到因人口流失而日渐萧条的村小;既有返乡青年带来的新业态,也有留守老人面临的医疗困境。文化评论若只聚焦于前者而忽略后者,便是一种失职。 因此,我们需要重构乡村评论的视角: 摒弃居高临下的“乡愁凝视”,更多倾听村民的真实声音,而非仅从都市视角定义乡村价值。 打破单一的美学化表达,将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纳入讨论,而非仅将其视为风景。 警惕资本对乡村的过度包装,避免让乡村振兴沦为“景观化”的商业项目,而忽视其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
让乡村回归真实,让评论回归理性。落日吻青山的绍兴古村,确实美得令人心醉,但乡村不应只是都市人的精神避难所,更应是具有自身生命力的社会单元。文化评论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幻象,而在于穿透表象,呈现真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非仅仅消费它的“诗意”。□ 李英山 苏东华
摄影:朱胜钧 莫李波 本期编辑:童铃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