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动产登记中收取公摊面积费的质疑 最近,笔者前往政务中心房管部门办理不动产登记,将房产证更换为不动产证时,遭遇了令人费解的一幕 —— 被要求缴纳公摊面积费。房管部门仅仅提供了一个账号,让自行前往缴纳,并且声称需凭借缴费凭证才能办理后续手续。这一经历,不禁让人对该项收费的诸多方面产生深深的疑问。 首先,这个被指定的缴费账号性质不明。它究竟是私人账号、房管局账号,还是国家财政账号?在缴费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说明。更为奇怪的是,缴纳费用后,相关部门并未出具任何手续,如收据或发票。在如今规范的财务与行政流程下,如此缺乏透明度的操作实在难以让人放心。我们作为公民,依法纳税,任何涉及公共事务的收费都应有清晰的账目与凭证,这不仅是对公民财产的尊重,更是保障财政资金合理流向、防止腐败滋生的必要手段。若连缴费凭证都没有,那么这笔费用的去向究竟如何保障?又怎能让民众相信其合规性? 其次,收费主体的问题也亟待明确。房管部门的职责本应是执行国家政策,履行产权登记等手续。而公摊面积涉及的产权所有者理应是全体业主,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已将公摊部分纳入整体规划与成本核算,物业则负责小区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房管部门既非产权所有者,也未提供额外的与公摊面积相关的特殊服务,它凭什么收取这笔公摊面积费?这种收费行为是否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与政策支撑?在没有清晰解释的情况下,民众难以理解为何要向房管部门缴纳这笔费用。 最后,这笔公摊面积费最终进入了哪里,同样是一个谜团。是流入了私人腰包,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途径?还是进入了国家财政,用于公共事业建设?亦或是成为了房管部门的小金库,为其内部不合理开支提供资金?小金库的存在不仅违反财经纪律,更可能导致公共资源的滥用与浪费。在当前强调政务公开、阳光行政的大背景下,每一笔公共费用的流向都应接受公众的监督。房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向民众说明这笔费用的最终去向,以消除公众的疑虑。 公摊面积费的收取,关乎每一位业主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在此,希望房管部门的同志能够站出来,对以上疑问作出详细、合理的解释。同时,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对这一收费行为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其在合法、合规、透明的框架内进行,给民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