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川北大地,骄阳炙烤着龟裂的农田。南充市高坪区会龙镇的万亩花椒基地里,干渴的枝条在热风中簌簌作响。当久违的雨滴终于噼啪落下,62岁的椒农张德富仰起脸庞,任由雨水冲刷着晒得黝黑的面庞,皱纹里漾开的笑意比丰收时还要灿烂。这场不期而至的夏雨,不仅滋润了干渴的土地,更折射出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那些动人的故事。
大地的欢歌与农人的笑颜
"这雨比香油还金贵!"在嘉陵区李渡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粮大户王建国蹲在田埂上,看着雨水渗入裂缝的泥土。气象数据显示,这场降雨使当地土壤墒情从严重干旱转为适宜状态。农技专家算了一笔账:降雨为正值抽穗期的2.3万亩水稻"解了渴",预计可挽回产量损失约800吨。在仪陇县新政镇,柑橘种植户李秀英的手机响个不停——她拍摄的"雨打柑橘"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获得数万点赞,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开心农场'"。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瞬间,构成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雨前72小时,南充市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的大屏上,旱情预警已从黄色升级为橙色。现代科技为传统农业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气象卫星实时监测云系动向,物联网墒情传感器传输着土壤数据,无人机航拍精准评估受灾面积。在阆中市彭城镇,农技员张磊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滴灌系统,"这场人工增雨和我们的节水灌溉形成了'天地配合'"。从祖辈的祈雨仪式到今天的"云上种地",生产方式变革背后,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铿锵脚步。
政策甘霖:润物无声的制度保障
在这场自然降雨到来前,政策的"及时雨"早已悄然浸润。南充市启动的农业抗旱应急响应,为受灾农户发放生产救助金1200余万元;供销系统组织的200余台套移动灌溉设备驰援重灾乡镇;银保监分局推动农业保险快速理赔,首批325万元赔款已到账。在西充县古楼镇,刚领到抗旱补贴的桃农赵志明说:"政府比老天爷还晓得我们啥时候'口渴'!"这些带着温度的举措,编织成乡村振兴的安全网。
乡村振兴的集体叙事
雨幕中,驻村第一书记刘斌仍在田间查看排水情况,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需补种的农户名单;顺庆区菜农合作社的直播团队冒雨拍摄"雨后蔬菜"专题,订单量比平日激增三倍;南部县升钟湖边的民宿老板忙着擦拭观雨露台的桌椅,准备迎接周末的避暑游客。这些生动的剪影共同勾勒出这样一个图景: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具体而微的奋斗故事,就像这场夏雨,每一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辉。
雨过天晴,嘉陵江畔的田野重焕生机。张德富老汉的花椒林里,工人们正抓紧雨后墒情追施叶面肥;王建国的稻田中,植保无人机开始喷洒营养剂;李秀英的柑橘园迎来了首批采摘游客。这场夏雨像一支神奇的画笔,在川北大地上描绘出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当城市居民在朋友圈晒出雨后天晴的彩虹时,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广袤田野间续写新的篇章——那里有泥土的芬芳,有汗水的咸涩,更有像这场夏雨一样滋润心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