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为族事,笔墨写春秋
——记父亲续写家谱的赤忱之心
几水河畔,公山南麓,岁月长河奔涌不息,有人以生命为笔,以心血为墨,书写动人篇章。我的父亲就是一位用毕生精力守护家族根脉、点亮精忠文化星火的赓续者。
父亲出生于1934年10月6日,世居原水洞乡黄龙村。他的人生轨迹,自出生而来,便与供销合作事业和家族传承紧密相连,在时光的淬炼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少年时代,他命运多舛却志存高远。在桃红一家私塾处启蒙读书,空闲时下地驭犁耕种,夜晚点着松光照明苦读不辍。十五岁那年他拜过阴阳先生,学习玄门左道,艺名岳悟真。十八岁时参加了土改工作团。背着盒子枪减租退压,后来一直在南江县供销社系统工作至1993年12月退休。那些累积起来重逾千斤的荣誉证书,正是他人生成功的真实写照。
四十年来荣誉满载,功成身退。父亲又将目光投向更为宏大的事业——南江县岳氏家谱的编纂工作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族谱,是一个家族流淌在血脉中的历史,是镌刻在时光里的记忆。早在1999年《岳飞家史.南江首卷》启动之前,他就把南江县岳氏家族八大房的族谱样本校核完成,共用毛笔抄写258页,约94000余字,收集图片42幅。
1998年在续写全县岳氏族谱时,在族人的推荐下,他又承担起《岳飞家史.南江首卷》族谱编撰重任。他像一位执着的史官,穿梭于岁月的尘埃中,翻阅泛黄的古籍,遍访散居的族人,收集文字与口耳相传间,悉心钩沉每一个家庭,名字、每一段故事。只为追寻家族历史的足迹。在古老的祠堂里;在荆棘丛生的墓碑前;在泛黄的族谱中,他聆听着族人的故事,感受着岳氏文化的脉动。回家后,他将奔波所得残谱断章、口述史料一一铺陈梳理,“清发祥、明世系”的脉络终在笔尖清晰呈现,辨昭穆之序、彰文化之华,万千心血凝于墨迹,为岳氏文化的璀璨星河增添耀眼光芒。确保族谱准确详实,他常常伏案至深夜,与星辉作伴,与孤灯为友。同时,他带头捐款1000元,要知道,在当时月工资不足几百元,而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并不宽裕的父亲来说绝非小数目,这无疑为修谱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已是七十高龄的父亲,本可安享晚年,在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却又担任《岳飞家史.南江首卷》编修委员会副主编,在他心中,族谱是家族命脉,需扎得更深更牢。那时他已过了古稀之年,由于久坐少运动,肛肠流血,他自认为是痣疮发了,涂点药,又毅然府案抄写,一月之后发现身体突然消瘦,经检查是直肠癌晚期,他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直至编纂完成,并印刷成册,发放到各支系族人手中。2009年春天他溘然长逝!他的足迹遍及岳氏族人散居的每一寸山水。他以脚步丈量着家族版图,以真诚叩问着岳氏族人的历史脉络。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在他的努力下,重新焕发生机,那些濒临失传的家族记忆,在他的挖掘下,得以延续传承。
《岳飞家史.南江首卷》的编写,更是父亲献给家族的一份厚礼。如今,当我们走到沙溪坝岳氏家族碑文墙,抚触青砖古韵;翻阅厚重的族谱,品读字里行间,捧起珍贵的《岳飞家史.南江首卷》,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深情……点点滴滴无不凝聚着父亲一生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大爱。他心系家族事业的身影,是岳氏家族的荣耀,是南江大地岳氏后裔的楷模。其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着岳氏族人不断砥砺前行,指引着我们在传承与发展的征程中续写南江岳氏家族新的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