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磴子河河源村段污染事件:环保责任不容缺位
6月30日,一场大雨过后,平昌县磴子河河源村段的景象让人心头一沉。数公里的河面被绿色浮漂与各类垃圾完全覆盖,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物连绵成片,触目所及皆是污秽,这般景象不仅令人感官不适,更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强烈反差。“这条河伴我成长,五十年来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污染,如今却成了这副模样,实在让人痛心!”
河源村段的河道作为磴子河的重要河道,既是我们河源村2000多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托,也是区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此次污染事件中,河源村段几公里河道的“全面失守”,绝非偶然现象。从绿色浮漂的大范围滋生来看,水体可能已出现富营养化倾向;而大量生活垃圾、杂物的堆积,则直接暴露了沿岸环保治理的薄弱环节。这种污染不仅破坏了河道的自然景观,更可能威胁到水体质量与周边生态平衡,影响村民的生活环境与健康安全。
我们民众想问问平昌县各级政府:“家门口的河变得如此脏兮兮,垃圾成片,到底是谁之过?”我们这不仅是对污染现状的忧虑,更是对生态保护责任落实的追问。
结合河源村河道河面现场情况与特征,污染缘因或可从两方面追问:
上游源头管控的疏漏
磴子河上游的平昌县响滩镇是人口大镇,五万多常住人口的日常生产生活必然产生大量垃圾。若当地政府未能将河道环境保护纳入常态化治理体系,对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环节监管不力,对向河道倾倒垃圾的行为惩戒不严,极易导致垃圾随雨水冲刷汇入河道,最终向下游蔓延。人口规模带来的环境压力,本应通过更精细的管理加以化解,而非成为污染扩散的源头。
中游养鱼拦河网的拦截设施
平昌磴子河段江陵奄两河口附近的拦河网,其初衷或许是为了让养殖的鱼不往上游跑,但现在看来反而成为垃圾堆积的“助推器”。水流携带的垃圾被拦河网阻隔后,无法自然流走,在特定河段越积越多,最终形成大面积污染。
在这里我不禁要问各位平昌县各位主管环保的领导:我们的环保政策理念如何落地生根
面对触目惊心的污染现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环境污染怎样才能治理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生态准则;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环保政策法规,为河道保护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依据;环境保护问责程序的建立,更是为责任落实装上了“紧箍咒”。然而,这些理念、政策与制度在磴子河河源村段为何未能有效落地?
在本人了解了很多环保政策细节后,不禁让人反思:地方主政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是否足够?基层治理中对环保问题的敏感性是否缺失?
治理污染,绝非一句口号,我们需实打实的行动。
磴子河的污染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生态保护工作中的很多短板与漏洞。唯有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将政策规定落实为治理效能,才能让河道回归清澈,让村民重新拥抱“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家园。这不仅是对当地百姓的交代,更是对国家生态战略的践行。
这是7日4日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