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陈烨报道:
温馨的儿童康复中心,孩子们在康复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抓握动作……
几公里外的企业生产车间流水线旁,残障人士张女士戴着白色手套,指尖沿着口袋边缘游走。这双手重复这项查验工作已经16年……
在更远的双凤镇,村民刘永树推开新改造的厨房门。他弯着腰翻找锅碗瓢盆的日子一去不返,如今只需打开橱柜,就能取出需要的炊(餐)具……
这些城市或者乡村的日常瞬间,串联起特殊群体迈向美好生活的轨迹。他们在隆昌市残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扶关爱下,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关于希望和未来的新篇章。
特教少女的破茧时刻
今年5月27日—28日,2025年内江市“体育复健进校园”运动会暨首届川渝片区邀请赛在隆昌举行。来自重庆荣昌、内江隆昌等7所特教校的200多名师生怀着对运动的热爱,参加了这场特别的赛事。
赛场上,特奥轮滑比赛格外引人注目。发令枪响,隆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唐思韩迅速压低身体,双臂有力地前后摆动,脚下轮滑鞋飞速转动。在众人的呐喊助威声中,她率先冲过终点线。那一刻,她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时间回到2024年6月11日,四川省特奥轮滑比赛现场,在300米速滑赛道上,唐思韩凭借闪电般的速度和顽强的毅力,逐渐超过对手,第一个撞线,最终获得全省第一名。
唐思韩出色的表现,激励着身边的同学。校友韩公瑞、张波在四川省速滑项目中努力拼搏,取得优异成绩。
这些特殊孩子能在赛场上绽放光彩,得益于隆昌市残联落实的“体育复健进校园”项目和隆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积极配合。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运动条件,隆昌市残联和特教校的老师们付出很多努力。
走进特教校,整洁的轮滑训练赛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教室里,羽毛球、旱地冰壶等体育康复器材应有尽有,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需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隆昌市残联与隆昌市特教校协商,相继开设了特奥轮滑、旱地冰壶、听力障碍羽毛球等特色体育课程。每门课都充分考虑了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特点。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提升师资力量也很关键。隆昌市残联、市特教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体育复健培训,并邀请行业专家到校指导。
在隆昌市残联、市特教校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特殊孩子走出教室,来到运动场找到自信与快乐。唐思韩就是受益者之一。
“加入轮滑队后,她变得勤奋好学、自信阳光,还会把自己成功的轮滑经验分享给队友。”隆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轮滑老师杨柏坤说。
免费的成长课
隆昌市界市镇的安秀(化名)7年前带着有智力缺陷的孩子从成都回到家乡隆昌,开启儿子的康复之路。一直以来,孩子积极配合治疗。如今,孩子点滴的进步,承载着安秀的坚守,凝聚着隆昌对特殊儿童的深情守护。安秀说,这些年孩子的康复训练,没花过一分钱。
在隆昌,每一个特殊孩子都不会被遗忘。隆昌市残联投入数百万元建设现代化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不断扩大场地、更新设备;携手专业机构,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康复方案。“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690余人次残疾儿童及孤独症儿童在这里得到精心照护,1000余万元救助资金为他们撑起康复的蓝天,兑现“应救尽救”的承诺。
善意还体现在康复政策的温度上。隆昌市残联放宽救助门槛,让更多孩子受益——只要是0—14周岁的隆昌籍残疾儿童,都能获得每年最高2万元的救助金;同时,延长康复训练时长、减免费用,让孩子们不因经济压力中断康复训练,能安心成长。
焕然一新的康复中心,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全息投影康复系统、PEP3评估系统等先进设备有序运转,宽敞明亮的训练室充满生机。在这里,像罗梦洋这样的康复老师,每天陪伴孩子们进行口肌训练、感知训练,还手把手地教他们穿衣、识字,用专业和耐心点亮希望。
关爱从未停止。集体生日会上,孩子们围着蛋糕欢笑;儿童节时,书包、水彩笔等礼物传递温暖。
隆昌市残联将继续以爱为舟,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等救助项目,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车间里的“铁饭碗”
位于隆昌市的内江金方格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50岁的张德芬专心检查即将出厂的袋子,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瑕疵。这位工作认真细致的品检工有着肢体残疾。
多年前,张德芬来到这里成为一名制袋品检工。公司人事干部沈祥琴对她赞不绝口:“她工作踏实,特别能吃苦。”凭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张德芬被推荐并荣获“内江市优秀务工人员”称号。
张德芬满怀感激地表示,她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既然做了,就要做得最好。如今,她每月能领到三四千元工资,公司还按时为她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保险,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内江金方格工业有限公司对残疾员工的关怀远不止于此。据沈祥琴介绍,公司现有133名员工,其中33名是残疾人。公司每年支付给残疾员工的工资约190万元,购买保险费用近80万元。公司始终秉持对残疾员工负责的态度,一般不会轻易解聘他们,同等岗位招聘人员时,还会优先录用残疾人。
企业暖心的助残举措,换来有力的支持。沈祥琴透露,凭借积极安置残疾人就业,公司每年能享受200万元税收减免。
在政策红利的助力下,企业持续发展,也有能力为更多残疾人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实现企业发展与助残事业双赢。
据了解,隆昌市残联积极落实助残就业政策,今年1—5月,为200名残疾人发放居家灵活就业补贴共计10万元。推进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目前已完成全市100余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经济组织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安置审核。
老屋子的新希望
在庵堂村12组,86岁的陈泽容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双目失明的她,日常生活全靠两个听障儿子悉心照料。谈及近况,老人难掩内心的激动:“幸好有大家的帮助!”
在隆昌市残联的援助下,陈泽容家破损的水塔完成更换,杂乱的厨房焕然一新——墙面重新抹上水泥并贴上瓷砖,还添置了橱柜和洗菜盆。
隆昌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春靖介绍,陈泽容每月领取12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长子为特困人员,享受特困供养待遇,次子同时享有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通过上述政策帮扶,家庭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有效保障。
近日,庵堂村党总支副书记黄勇在村民刘某家里了解其最近一段时间的生产生活情况。黄勇说,患有精神障碍的刘某丧失劳动能力,此前一家人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墙体风化、电线老化,安全隐患突出。
“我们将无障碍改造与农村面貌改善相结合,为残疾人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隆昌市残联理事长尹刚说。
如今,刘某家的改造成效明显:厕所装上铝合金门,配置了蹲便器和冲水箱;橱柜、门窗全是新的,屋顶也铺上了耐用的塑脂瓦,近3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完成挂网抹灰处理。目前,刘某和儿子每人每月可领取10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90元重残护理补贴,加上低保补助金和妻子的务工收入,日子还算过得去。
隆昌市残联加强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在全市6个镇(街道)为300名残疾人开展家禽养殖培训,面对面解决残疾人家庭养殖难题,并发放鸡苗和饲料。
花菜地的爱心接力
今年2月19日,隆昌市金喇叭志愿服务队队长周莲了解到隆昌一名残障人士种的20亩花菜遭遇滞销,立即在志愿服务队微信群中发布消息,并号召大家帮忙收割和销售。
次日下午,20余名志愿者来到花菜地,齐心协力收割、搬运花菜。周莲将直播设备搬到花菜地里,开启现场直播。借助直播平台,她呼吁更多人伸出援手。直播间里,网友反响热烈,纷纷询问购买渠道。与此同时,十余家有采购意向的单位、工厂和餐馆负责人也来到现场购买。
“当天,共卖了5000多公斤花菜。”周莲说,尽管鞋子和袜子沾满泥土、被雨水浸湿,但她心里是畅快的。
舒春就是周莲和队友帮忙卖花菜的那位残障人士。“当时很多人来帮忙收割、售卖,我很感动。”舒春说,他在古湖街道金星村流转了40亩鱼塘和160亩土地,执意干出一番事业。
隆昌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市检察院等为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和康复手术提供帮助支持;不少企业向困难残疾人献爱心;私立医院组织医务人员节日慰问残疾人并开展免费体检……社会各界以爱的名义给予残疾人最温暖的拥抱。
助残之路没有终点,唯有步履不停。隆昌市残联将继续带着温暖与责任,在助残服务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更多特殊群体的梦想在关怀中生长,在希望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