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两则通知,禁止两项手术,涉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治疗。
这两则通知分别为关于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通知,以及关于禁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通知。
通知称:我委近期获悉有个别医疗机构开展“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我委组织专家对该技术进行评估,评估认为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 第1号)有关规定,决定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停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并做好有关患者的随访服务等工作。同时,在该技术具备充分相关临床前研究证据后,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研究设计,在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规范开展临床研究。我委将根据临床研究情况,适时对该技术临床应用再次组织论证。在本通知印发后仍使用该技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构和人员,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依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其予以严肃处理。
什么是“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
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淋巴水肿等;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
为什么禁止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坚持审慎、科学、严谨的原则,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评估论证工作,围绕该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等进行评估。
综合评估认为:该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其实,有关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一直以来争议都很大。
所谓LVA手术,其实就是颈深部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它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理论依据是:将大脑中的淋巴回流通路分流,改道至颈深静脉出颅,从而促进脑内导致 AD 的有毒物质排出。
LVA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手术。1979年,我国医生就开始将其应用于少量病例的淋巴水肿治疗。它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修路”——在显微镜下,将堵塞的淋巴管截断,接入静脉血管,让淋巴液改道汇入通畅的静脉,重建人体代谢废物的通道。
LVA手术早已有之,但使用LVA手术治疗阿尔兹海默症这一创新疗法,则是我国学者操作淋巴静脉吻合术后的偶然发现。
该学者团队在为病人进行了LVA手术,解决其颈部的淋巴系统问题。术后,一位伴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却反馈称自己的“头脑清楚”了一些。
患者的反馈如果在2012年之前,可能并不会引起医生的重视,但在2018年,科学家已经发现大脑也有淋巴管系统。
早在2012年,美国学者就发现脑脊液(CSF)可通过脑内血管周围间隙(paravascular spaces)进入脑实质的路径,形成连续脑内液体循环系统;并证实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AQP4在促进脑脊液流动及脑间质液(ISF)清除中起重要作用,缺失AQP4显著减缓脑内液体流动及可溶性淀粉样蛋白β(Aβ)的清除;由此而提出“胶质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概念,一举打破了传统认知中脑无淋巴系统的认知。
2015年更是首次证实存在连接脑脊液与外周的功能性脑膜淋巴管,不仅物质可沿此路转运,还伴随免疫细胞通行,构成CNS的淋巴系统,对于免疫细胞监视、代谢废物及脑脊液组分转运,以及神经炎症的发病机制具有深远意义。
彼时,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过度聚集沉积,导致阿尔茨海默症,是主流学说,于是医生们开始设想:将大脑中的有毒蛋白,通过淋巴转运至静脉排出去,是不是就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了?
后来,该团队便正式为一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了颈深部LVA手术。术前患者卧床,不能正确对答,不能自主进食和控制大小便。术后9个月,团队评估其恢复基本认知和生活自理功能。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创新方法”。
但这真的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创新办法吗?
没有专家共识,没有指南推荐
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效果有限
在过去的50年,针对阿尔茨海默症,国内外学者尝试了各种外科疗法,包括脑脊液分流、组织移植、脑室内输注、神经电刺激、干细胞治疗,但均无明显疗效或无法长期改善。
目前,LVA手术很火,太多人也对其抱有厚望,但LVA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是不是真的有效,没有临床证据,它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随着阿尔茨海默症多种疾病成因的学说被打假推翻,有关针对性的治疗也一下子掉进了黑洞。
事实上,针对LVA手术,不同医生都有不同看法。
2022年,LVA手术被《中华医学信息导报》评为2022年中国显微外科七大进展之一。但和阿尔茨海默病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神经内科专家始终对此持保守态度。部分神内专家认为:“从来没有诊断过AD的一群人在治疗AD,一群从来没有操过刀的人在谈论操刀效果。”
对于LVA手术的效果,山东某三甲神内专家始终持有疑虑,他认为:“通过一个手术能使神经退行性疾病逆转,这个可能性应该是微乎其微的。但我们确实又看到一些患者家属声称病人手术后安静了,不吵不闹了,能短暂认识人了,我们不否认这存在安慰效应。尽管医院从不保证效果,但为了不被患有AD的父母折磨自己,一些家属还是会想尽办法去做这个手术。”
没有专家共识,没有指南推荐,没有高等级的医学证据,家属们怀揣着一线希望,能够参考的只有医生的经验和病例数。对于这种啥都没有的三无手术,仅凭着家属求解脱的心态,就这样被推广了,或许它的叫停,是注定的事。
多位神内医生发声:没有理论支持、效果模糊不清
早该叫停了
“关于叫停LVA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很多医生朋友们都发表了看法。
7月4日,山东一名医生认为:“早就该叫停了!没有病理生理学的理论依据,只有极个别患者含糊不清地说有效,就在病人身上做实验,还搞什么全国推广学习班,这能推广吗?简直就是在开国际玩笑。我很高兴终于有人管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患者和医生都是一种保护,其实还有好多标新立异的手术和治疗方法,都是针对病因不明的,只有病因不明,才有操作的空间,完全就是在戏弄患者。”
广东一名神内医生则表示:“发病机制都没搞清楚就在那里瞎搞,我们医院做了几例还大肆报道说术后就清醒了,其实术后三天反而更严重了。这种手术确实没有必要开展试验了,患者术后还会恢复到术前的样子,难以保证稳定的治疗效果,这根本不能成为一种规范的疗法。可能术后一两天会有镇静的效果(应该有麻醉的作用),患者表现出沉默寡言、十分安静,这让家属以为有效了。”
尽管医生普遍不认同这种治疗手段,但网上却有不少认为LVA手术有效的家属。
四川一名网友表示:“应该是有效的,我妈妈75岁,阿尔兹海默症确诊5年,今年过年前出现随地小便,情绪变化大。春节后,在医院做了这个手术,术后开始能认人,2天后就不认识人了,但是情绪比较稳定,比较听劝,回家后大小便自理,吃饭自理,睡眠正常,能帮助家人做比较简单的家务,如:扫地、剥菜皮、剥花生,现在差不多术后半年了,希望能保持住这种状态。”
7月4日,湖北一名麻醉科医生则表示:“我一个同事的母亲,就是这项技术的受益者,该患者几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记忆力下降,睡眠不佳,后来逐渐加重,1年前出现幻听、幻觉,说话词不达意,时空概念模糊,甚至连生活也不能自理了,一家人苦不堪言。在得知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后,一家人仿佛看到了希望,于是入院术前评估检查并顺利完成手术。据同事讲,术后第二天其母亲的痴呆情况就大有好转,出院后至今生活可以自理,并且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总之,目前大多数专家的意见是:LVA手术远期效果(差不多半年)几乎为零,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患者能通过LVA手术真正治愈阿尔茨海默症,对于这样的治疗方法,作为医生你有什么看法呢?
什么是“空肠回肠吻合术”
空肠回肠吻合术是将空肠与回肠进行吻合的一种手术,主要用于肠道梗阻、肿瘤切除后重建或先天畸形修复等,通过吻合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为什么禁止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审慎、科学、严谨的原则,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了“空肠回肠吻合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评估论证工作,围绕该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等进行评估。
综合评估认为:该技术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单独实施该技术治疗糖尿病可能会导致肝衰竭、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该技术曾应用于减重代谢领域,同样因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已被临床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