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名老师因三名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未填报清华北大,选择其他名校愤而解散班级群聊,聊天记录曝光后迅速引发热议。 据报道,该老师在名为“清北团队合作群”的微信群中发表长文,指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称其行为让学校“100万的付出、老师的倾情陪伴化为乌有”,并宣布“以失望解散此群”,自认“班主任教育的失职、职业教育的失败。 舆论普遍认为,该老师的愤怒实则是 “清北录取率”与个人利益绑定后的情绪爆发。“用他人人生赌自己业绩,算盘震天响”,“满眼利益的‘教育者’不配为师”等评论获得高赞。多数声音力挺学生自主权:“教育的温度在于尊重差异化选择”“百万投入成了情感勒索的筹码,教育初心何在?” 媒体认为,该老师的失态“撕开了基础教育领域一道早已存在的伤疤——部分地区对高中学校及教师的评价,正深陷‘唯清北论’的功利误区”。这种将教育成果简单量化为“清北录取数”的逻辑,已异化为一场追逐数字的锦标赛。 专家表示,《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已明确要求,不得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晋升挂钩,但基层执行仍存差距。要根治顽疾,需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地方教育部门应弱化“清北率”考核,引入学生长期发展指标(如就业质量、专业满意度);高校则需强化转专业机制,减少“一选定终身”的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