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口古镇位于四川江油市东部二郎庙镇青林口村,地处梓潼、剑阁、江油三县(市)交界处,潼江从小镇旁缓缓流过。青林口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兴盛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也算悠久。
青林口处在山地和丘陵过渡地带,王爷山与人字山相汇处形成山谷,有小溪水流出汇入潼江。临河靠山多青七树和黄连树,镇内梧桐成荫,白鹤、鹭鸶栖息,场镇掩映在茂林深处,只见青山不见场,只闻其声不见人,故而得名青林口。明清时代便是著名的旱码头和商品集散地,有“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是当时江油三个重镇之一,周边物产丰富,商店、客栈、手工作坊林立。
青林口最出名的是豆腐宴,还有脆桃和溏心皮蛋。这里有非常著名的高台戏(发源于江浙苏杭一带),于2006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烧火龙,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或大型传统节庆时表演,十分壮观。高抬戏、烧火龙、豆腐宴、白花桃被誉为“古镇四绝”。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里的两株大菩提树,还有他们结出的菩提子。用菩提子结手串,据说可以辟邪。
停好车,准备进古镇。
停车场有许多画像,都是很有名的红色将领。看来有很多的红色故事和遗迹。据说,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此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留下众多革命遗址和石刻标语,如红军桥,原名“合益桥”,因一位女红军在此就义而改名,此外还有黄公祠外“红军是中国民族和劳苦民众的救星”等标语。
青林口古镇古镇依山傍水临河而建,街道全长约1000米,分新、老二街,由红军桥相连。
离开停车场下行,就进入了古镇。七月的古镇,街道冷清,游客很少。
沿着街道前行,古镇临街铺面基本都是木结构建筑,栏柱窗格雕工精美,馆驿庙宇画栋雕梁,屋面为小青瓦覆盖。新街有一段“凉亭子”,临河建筑多为悬梁、悬挑吊脚式。
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几乎每栋木结构建筑的屋檐下,都吊着一团植物。
这是名为“虎蕨”的植物,当地人把它叫做“犟遭瘟”。因为它生命力特别顽强,不需要土壤,只要有雨水,在空中就能继续存活。
主街道有闽越会馆。其楹联非常形象的反映了青林口过往的繁荣,还有一丝对古镇如今凋敝的惆怅:
“货经两码头,上秦陇下蓉渝,舟车自便成往事;
场占三乡地,集货财聚商贾,买卖从人忆当年。”
来到红军桥。
的确有很多的遗迹。
过桥向左,是我们今天的主要目标。去买菩提子手串。
在左面的街道,有一栋木结构建筑,让我刷新了对古建筑的认知,这建筑和上面的木雕诠释了什么叫古建筑的精美。
继续前行,左手边是一个名为“德馨居”的私人小院。门上对联很朴实也很真实:德厚人长寿,心善福缘来。
门大开着,于是好奇的进去探望。小院有鱼池,有花台,有树有蔬菜。
女主人很热情,介绍了这小院的情况。她是攀枝花的,夏天来这里避暑,冬季还是回攀枝花。看得出来,她还是有些感觉寂寞,希望有人参观她的居所,聊聊闲话。当然,毫无疑问,她的孩子是有能力也很孝顺的,但她的寂寞也体现在大开的院门和热情的闲聊中。
这女主人的小院隔壁,也有一栋木建筑。它的对联我喜欢: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买完菩提子手串,开始回头下行。刚才游览的是过红军桥向左的街道,现在开始向红军桥右面去游玩。这里有名的是道教的一个宫殿遗址:火神庙和文昌宫。
这里也有红色遗迹,看着“武装拥护苏联”的石刻,心里很不是滋味。
走穿这条街道,来到潼江边。水很浅也很污浊,原先下河踩水的兴致荡然无存。
潼江上有座桥号称“潼江忆渡”。很漂亮。
过这“潼江忆渡”桥,就是著名的黄家大院。当年红四方面军的著名将领曾在此入住。
走累了,在这里吃饭吧。点一个平安豆腐、再一个怀胎豆腐,来个油炸小麻鱼(可惜不能喝酒),凉拌马齿菡,干饭。
买点脆桃,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