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一直被当成民族良心企业家的模范人设。在其辞世之际,民众自发献祭的花圈堆满了哇哈哈的大门口,网上更是弥漫一片失落与遗憾之情。
然而,当最近被爆出其在美国有好几个私生子的消息后,尽管尚未证实,但已有数不清的人感到曾经的“模范人设”瞬间崩塌,谴责讨伐之声不绝于耳。
这是人们第一次遭遇的“人设骗局”吗?肯定不是,只不过大家的公共记忆很短,有人说只有三天,比鱼类的七秒记忆稍强。三天之后,热点消失,人们开始寻找下一个热点,树立下一个新的“模范人设”,然后再开启一个从热血沸腾到内心冰凉的冰与火的二元循环。
那么,这个症结的根本原因,究竟是在于名人的堕落和欺骗、还是在于民众自发的一厢情愿?
从表面上看,二者都有。但是,以上两方面都不是症结的根本所在,它的根本却是在于两方面:一是缘于没有正对人性,二是缘于内心信仰的缺失。
一、再谈“性本善”与“性本恶”的老生常谈。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或者性本恶的争论,在争了不下几千年之后,最后争议的声音却莫名其妙地销声匿迹,不争了。是得出了结论吗?非也,而是因为最后发觉这样的争论既抽象又无聊,一点也不实用,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争它何用?所以,实用主义就悄无声息地占据了很多人内心的道德高地。不展开,不细说,省略一万字。
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的内心,还是希望“性本善”是成立的,愿意相信“善”是人类的初心,一是缘于自己内心的体会,二是源于社会和平的必要。所以,他们会乐此不疲地寻找“模范人设”:慈善爱民、洁身自好、礼贤下士、勇于开拓、坐怀不乱、视金钱如粪土,等等等等。而且一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模范人设,就会不遗余力地加以渲染、涂金、口耳相传,直到那个人设崩塌。
那么,人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相信只要人们敢于直面人性、独立思考,就会发现,人性是善与恶的两面一体,善与恶都同时深植于人性的最深处。
同一个人,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他会向弱者和陷入困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但在危及自身利益和安全的时候,他又会明哲保身甚至损人利己;在环境艰难的时候,他会洁身自好、奋发图强,但在富裕有余的时候,他又会慢慢屈服于内心的欲望、滑向骄奢淫欲。扪心自问,这是不是很多人人性的真实写照?世间有多少人能够在自认为“安全”的环境下抵抗各种欲望的诱惑?
所以,善与恶的相互交织和倾扎,才是人性的常态。
如果在你熟悉的人中,你讨厌的人、你敬佩的人、你看不起的人、你羡慕的人、包括你自己在内,都找不出一个“模范人设”,你凭什么相信一个远在天边、素昧平生的人会刚好就是那个“模范人设”?
二、那么,人性的希望在哪里?答案是,低级的健康人设在于法制,高级的健康人设在于信仰。
新加坡为什么没有人高空抛物、为什么街上干净如初、为什么没有人因为小事打架斗殴?因为它的处罚重到让你怀疑人生。当然并不是说新加坡的处罚尺度就没有瑕 疵,只是打个方向性的比方。
法制会预防和惩罚人们把“人性之恶”释放出来,完成人性强制性的“去恶”。但总有漏网之鱼,也总有侥幸之徒,更何况,很多属于私德的问题,法制也望“恶”兴叹。比如奢靡浪费,比如婚外情和私生子,只要当事人不是体制内的,奈他何?
所以,如果要从内心逐渐根除恶性,还得靠真诚的信仰。真诚的信仰让人心存敬畏,敬天地、畏因果、戒恶习,让人忏悔、改过,让人行善、积德。
而反之,信仰的缺失,让人性之恶如同荒原的饿狼,一旦瞅准机会,随时随地都准备撕裂人间所有一切的美好。
一说到缺乏信仰,有的人就不服气:六月十九观音生日一到,你看名山大寺下面络绎不绝的滚滚车流和拜倒在佛主菩萨脚下的芸芸众生,再看熏得睁不开眼的密密麻麻的袅袅香火,谁说没有信仰了?
在那滚滚红尘之中,确实有真诚的信徒和信仰者,但敢说,假信仰真迷信的势利之徒,也多如过江之鲫。
有多少人爬山涉水烧香拜佛,不问己过只求升官发财、福延子孙?又有多少人明明心怀一肚子坏水却在佛主菩萨面前跪求平安顺遂?还有多少人面对佛主菩萨满心虔诚,却在后脚刚刚跨出寺院山门的那一刻,厚黑学就立马上线如万马奔腾?
他们只是把佛主菩萨当成了世间贪官一样的存在,把寺庙当成了神佛与人间利益交换的包厢!
这就是某种所谓“信仰”的悲哀。
在如此的“信仰”之下,模范人设不是没有,而是真的稀缺!早知如此,还有那么丰富的情感对某个偶像敬佩得五体投地、为某个人设感动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