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加索地区的硝烟在赞格祖尔走廊重新燃起,当阿塞拜疆敢对俄罗斯公然叫板,当亚美尼亚这个传统盟友转身投入西方怀抱,人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曾经横跨欧亚的俄罗斯帝国,如今是否正滑向全面崩溃的边缘?从苏联解体后的一蹶不振,到普京时代的短暂挣扎,再到俄乌冲突引发的连锁崩塌,俄罗斯的衰退轨迹早已写满历史的注脚,和苏联解体一样,成为世界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谈资。
一、从“强国梦”到“一夜返贫”:武力维系的盟友体系终成泡影
俄罗斯帝国的成功,靠的是武力和暴力的支撑。所以当俄罗斯武德不再充沛,其帝国大厦的崩塌也就在顷刻之间。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1991年苏联解体,给俄罗斯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崩溃、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地缘影响力大幅缩水,这个继承了苏联主要遗产的国家,在休克疗法的阵痛中沦为“二流国家”。普京2000年上台时那句“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曾让无数俄罗斯人高潮迭起。此后,2008年南奥塞梯冲突中击退格鲁吉亚、2012年叙利亚内战中保住阿萨德政权、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中闪电收回失地,一系列“强硬操作”确实让俄罗斯短暂找回了“大国自信”。
但俄罗斯深知,这种自信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沙滩之上。众所周知,俄罗斯的盟友体系从来不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平等合作,而是靠武力威慑和暴力压制维系的“附庸关系”。亚美尼亚依赖俄罗斯的军事保护,阿塞拜疆忌惮俄罗斯的能源影响力,中亚国家则在俄罗斯的经济控制下忍气吞声。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在俄罗斯国力尚可时能勉强维持,可当俄乌冲突这根“大棒”被死死卡在乌克兰战场时,所有被压制的矛盾瞬间爆发。
可以说,俄乌冲突对俄罗斯的消耗堪称“国家级灾难”。前线每天数以千计的兵力损耗、西方累计超过万亿的制裁、国内经济的畸形军事化,让俄罗斯的国力一夜回到20年前。更致命的是,这场战争彻底暴露了俄罗斯的外强中干——曾经引以为傲的军事体系在北约援助下的乌克兰面前漏洞百出,所谓的“能源武器”在欧洲能源转型中威力大减,连苏联时代留下的工业底蕴都因制裁而支离破碎。
于是,当俄罗斯深陷泥潭,被长期压制的周边国家自然不会错过翻身机会。阿塞拜疆敢因“侨民问题”与俄罗斯撕破脸,本质上是看穿了俄罗斯无力两线作战;亚美尼亚转向西方,是因为意识到俄罗斯的安全承诺早已不值一文;中亚国家加速推进去俄罗斯化,更是对这个“前宗主国”的彻底失望。从克里米亚的“高光时刻”到高加索的“失控边缘”,俄罗斯用一场战争证明:靠武力堆砌的强国幻象,终究抵不过现实的重击。
二、扩张基因埋下的“死局”:从“邻国皆敌”到“众叛亲离”
从15世纪异军突起以来,俄罗斯的领土在400多年时间里猛增400多倍,从东欧平原一隅的小国一跃成为地跨亚欧美三大洲的大帝国。在俄罗斯野蛮的扩张中,周边国家深受其害,几乎所有国家都是非死即伤,因此这些国家对俄罗斯的痛恨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扩张史。从莫斯科公国到横跨欧亚的帝国,这个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沾满了征服的鲜血。为了争夺出海口,它与瑞典、土耳其厮杀数百年;为了控制中亚,它对当地部落进行残酷镇压;为了向西渗透,它三次瓜分波兰,两次入侵匈牙利。这种“噬土成性”的本能,让俄罗斯几乎与所有邻国都结下了血海深仇。
再加上“大俄罗斯主义”的毒瘤,更是让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孤立无援。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俄罗斯人被自视为“优等民族”,其他民族要么被强制同化,要么被当作扩张工具。车臣战争中的焦土政策、对波罗的海国家的长期占领、对中亚文化的刻意压制,都是这种主义的直接体现。即便是对非邻国,俄罗斯也因“征服世界”的野心树敌无数——与英国在全球殖民地的争夺、与德国的两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的冷战对抗,本质上都是俄罗斯扩张野心与其他大国利益的碰撞。
于是,当这样一个国家陷入俄乌冲突的进退两难,其宿敌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美国借着支持乌克兰,不仅削弱了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更趁机在高加索扶持亲美势力,试图将北约影响力推进到里海沿岸;土耳其则打着“泛突厥主义”的旗号,通过阿塞拜疆向中亚渗透,一步步瓦解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欧洲国家一边加码对俄制裁,一边拉拢亚美尼亚等国加入西方体系,从经济和安全两方面切断俄罗斯的复苏可能。
可以说这些操作绝非偶然,而是对俄罗斯“历史欠账”的集中清算。阿塞拜疆允许土耳其建立北约空军基地,本质上是对俄罗斯长期控制高加索的反弹;巴基斯坦与阿塞拜疆的军事合作,暗含着对俄罗斯支持印度的制衡;就连伊朗对赞格祖尔走廊的警惕,也源于对俄罗斯纵容以色列渗透的不满。当所有被俄罗斯伤害过的国家和势力联合起来,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正在品尝“众叛亲离”的苦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