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助力区域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7月17日下午,四川工商学院与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校区隆重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此举标志着双方在共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旨在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标杆。 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军,副总裁杨世宏,副总经理甘新伟等企业代表;四川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阎开印,校长助理李志、闫鹏,智能建造与制造学院院长张伟及院长助理刘毅,产教融合部部长助理王星宇及相关院系负责人出席活动。仪式由闫鹏主持。
阎开印代表学校对金星集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核心发展方向。他强调,四川工商学院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办学定位,近年来聚焦区域产业转型需求,重点发展工科优势学科,尤其在新能源、智能建造等领域加大布局,构建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设在生产线上”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懂技术、能实践、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他表示,金星集团作为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业布局前瞻,“此次合作既是学校对接行业前沿的战略选择,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扎根产业土壤’的关键一步。” 随后,吴军介绍了企业核心业务与发展规划。他指出,金星集团深耕清洁能源装备研发制造数十年,累计服务国内外千余个清洁能源项目,在天然气净化、氢能装备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与市场优势,当前正面临技术迭代与人才升级的双重需求。“高校是人才与创新的重要源头,期待通过与工商学院的合作,打通‘产学研用’全链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与技术动能。” 交流环节中,双方围绕合作细节展开务实探讨,明确了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张伟在发言中表示,智能建造与制造学院将依托企业产业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训内容,推动“教室与车间、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李志提出将探索“订单班”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入学即入岗”的精准育人,同时通过学分置换、实习考核等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高度匹配。 闫鹏从产教融合生态构建角度提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一是共建科研创新平台,聚焦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关键技术与产业难点,联合组建研发团队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形成“教学促科研、科研带产业、产业反哺教学”的闭环生态;二是双向打造“双师型”团队,企业专家进校授课指导,教师赴企实践锻炼;三是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共建实训基地、联合举办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服务一方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全体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阎开印与吴军代表校企双方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协议明确双方将在人才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面开展长期深度合作。 随后,阎开印与吴军共同为“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工商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揭牌。这一基地的落成,标志着四川工商学院的智创力量与金星集团的行业龙头资源正式开启战略协同、共生共赢的新篇章,为后续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仪式结束后,企业代表在学校领导陪同下参观了智能建造与制造学院实验实训室,实地考察了工程图学、BIM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多个实验实训场地,对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给予高度评价。 此次校企携手,是双方服务区域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的务实举措。四川工商学院将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和科研基础,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储备。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发力,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力与创新活力。 未来,双方将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持续推进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力争将合作打造成四川省清洁能源装备领域产教融合的示范项目,为区域产业升级与高等教育发展贡献“校企协同”的创新力量。(王俊 通讯员 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