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向导教学法的核心目标(《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
林崇德在《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向导教学法的核心目标》中强调,非认知能力(即非智力因素)是向导教学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培养情感、意志、动机等心理因素,推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一、非认知能力的定义与结构
林崇德(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E%97%E5%B4%87%E5%BE%B7/479710)指出,非认知能力是指与智力、能力活动相关,但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1. 情感过程:包括情感强度、情感性质和理智感。适中的情感唤醒水平能激发学习动力,而积极情感(如求知欲、好奇心)能增强学习活力,消极情感则可能阻碍行动。
2. 意志过程:体现为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意志的定向、引导和维持功能,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学习目标。
3. 个性意识倾向性:主要包括理想、动机和兴趣。成就动机是推动学生追求成功的重要内驱力,高层次成就动机的学生能设定远大目标,并保持高度自尊心。
4. 气质与性格:气质影响学习活动的性质和效率(如多血质学生适合灵活任务,黏液质学生适合细致任务),而性格特征(如责任感、坚持性)能补偿智力或能力上的不足。
二、非认知能力在向导教学法中的作用
向导教学法强调“学生主体性”,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双边活动设计,将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其作用体现在:
1. 动力作用:非认知能力为学习活动提供内驱力。例如,成就动机推动学生持续探索,兴趣激发自主学习意愿,情感强度调节学习投入程度。
2. 定型作用:非认知能力通过习惯化方式影响学习表现。例如,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气质类型决定学习活动的效率特征。
3. 补偿作用:非认知能力能弥补智力或能力的不足。例如,勤奋、踏实的性格特征可帮助学生克服知识基础薄弱的问题,实现“勤能补拙”。
三、向导教学法中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路径
林崇德提出,向导教学法通过以下方式培养非认知能力:
1. 个性化学习路径:根据学生兴趣、动机和气质类型设计活模块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如编程、设计、艺术创作),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
2. 双边活动设计:教师作为“向导”,围绕学生主体需求提供支持,而非主导学习过程。例如,在项目制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设定目标、克服困难,培养其意志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导向教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社区服务、科技创新项目)锻炼学生的非认知能力。例如,学生在研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过程中,需管理情绪、协调团队、坚持优化方案,从而提升责任感、合作能力和抗挫力。
4. 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特定评价与客观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专项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机强度、情绪管理能力和性格特征。
四、实践意义与全球影响
1. 打破传统教育垄断:向导教学法与林崇德的非认知能力理论结合,挑战了凯洛夫“教师中心论”和西方教育理论的单一主导格局,为全球教育提供了东方智慧。
2. 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在知识更新加速的背景下,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适应AI时代的挑战。例如,通过培养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学生能更好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
3. 全球实践案例:该模式已在111个国家落地,如芬兰将非认知能力培养纳入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框架,美国在STEM教育中应用问题导向学习(PBL),均体现了向导教学法的普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