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ili

[四川教育] 从“向导教学法实验”到“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思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13:4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崇德: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向导教学法的核心目标(《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

林崇德在《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向导教学法的核心目标》中强调,非认知能力(即非智力因素)是向导教学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培养情感、意志、动机等心理因素,推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一、非认知能力的定义与结构

林崇德(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E%97%E5%B4%87%E5%BE%B7/479710)指出,非认知能力是指与智力、能力活动相关,但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1. 情感过程:包括情感强度、情感性质和理智感。适中的情感唤醒水平能激发学习动力,而积极情感(如求知欲、好奇心)能增强学习活力,消极情感则可能阻碍行动。

  2. 意志过程:体现为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意志的定向、引导和维持功能,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学习目标。

  3. 个性意识倾向性:主要包括理想、动机和兴趣。成就动机是推动学生追求成功的重要内驱力,高层次成就动机的学生能设定远大目标,并保持高度自尊心。

  4. 气质与性格:气质影响学习活动的性质和效率(如多血质学生适合灵活任务,黏液质学生适合细致任务),而性格特征(如责任感、坚持性)能补偿智力或能力上的不足。

二、非认知能力在向导教学法中的作用

向导教学法强调“学生主体性”,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双边活动设计,将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其作用体现在:

  1. 动力作用:非认知能力为学习活动提供内驱力。例如,成就动机推动学生持续探索,兴趣激发自主学习意愿,情感强度调节学习投入程度。

  2. 定型作用:非认知能力通过习惯化方式影响学习表现。例如,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气质类型决定学习活动的效率特征。

  3. 补偿作用:非认知能力能弥补智力或能力的不足。例如,勤奋、踏实的性格特征可帮助学生克服知识基础薄弱的问题,实现“勤能补拙”。

三、向导教学法中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路径

林崇德提出,向导教学法通过以下方式培养非认知能力:

  1. 个性化学习路径:根据学生兴趣、动机和气质类型设计活模块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如编程、设计、艺术创作),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

  2. 双边活动设计:教师作为“向导”,围绕学生主体需求提供支持,而非主导学习过程。例如,在项目制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设定目标、克服困难,培养其意志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导向教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社区服务、科技创新项目)锻炼学生的非认知能力。例如,学生在研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过程中,需管理情绪、协调团队、坚持优化方案,从而提升责任感、合作能力和抗挫力。

  4. 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特定评价与客观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专项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机强度、情绪管理能力和性格特征。

四、实践意义与全球影响

  1. 打破传统教育垄断:向导教学法与林崇德的非认知能力理论结合,挑战了凯洛夫“教师中心论”和西方教育理论的单一主导格局,为全球教育提供了东方智慧。

  2. 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在知识更新加速的背景下,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适应AI时代的挑战。例如,通过培养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学生能更好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

  3. 全球实践案例:该模式已在111个国家落地,如芬兰将非认知能力培养纳入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框架,美国在STEM教育中应用问题导向学习(PBL),均体现了向导教学法的普适性。

 楼主| 发表于 2025-9-11 14:3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学森世纪之问的乐观展望

中国科技研究管理体制阻碍原始科研创新
https://mp.weixin.qq.com/s/U1zXUY1t6bu31AGhif9q2Q

   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是流行的科研方式——跟班式科研,说的恶心一点,是奴才式科研。

   那些课题时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那些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的人反而成了孤独的异类,甚至被打入冷宫。

   跟班式科研不仅冲乱了现有的学科体系,还使得新的重大突破与我们越来越远。

  凡是原创的东西就会冲击大家现有的观念,甚至会冲击到某一派人——他们过去已经靠这个获取过利益。

   原始创新理论和技术,必然具有对传统观念的突破甚至颠覆,因此具有传统观念的权威怎会发现和认同呢?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更不可越雷池一步,因而只有经典的阐释和阿谀奉承的曲解。

   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声: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中科院教授:举国上下身陷功利漩涡,“核心技术”何来?创新何来!http://xinsheng.huawei.com/cn/h5/detail/#/index?tid=5029287

    卢嘉锡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地辩说,我们进了主战场,但是,不是你说的主战场。中科院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寻求科学规律,撰写科学论文;我们不是产业部门,不生产产品。

   反观此前三十年的历史,中科院一直在上级“急功近利”的主导下,帮助产业部门解决一些零碎的技术问题。《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都不了了之。

钱学森世纪之问的回答: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万物的认识,是多维度多层面多方向的。因此,人们不可用已有观念,来限定认识世界的方式的多样性,只有思想和科学研究探索的自由自主的环境,才有可能发现和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出现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和推动认识的新的发现。

    同样,人的潜在能力,也是多维度多层面多方向的。家长、教师和管理者,凭个人印象、观察不可能了解他人多样的潜在素质,甚至被了解个人也不能在没有接触某种事物前明白自己所特有的潜在素质。

   因此,只有让青少年在广泛浏览和批判继承丰富间接知识同时,提供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多种多样的联系实际的自主选择的社会实践和观察思考,学校教师热心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向导服务,导而不主办而不包启而不发,鼓励学生多方向观察、体验、思考和探索,才能在认识世界自主选择和探索过程中显露青少年特有的潜在素质,闪耀出无法预知的潜在素质在科研创新中耀眼的奇光异彩。

   这就是现代教育指导思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在1988-1992我国教育研究实践中产生的客观现实依据。

   安徽亳州市蒙城县双涧镇卖牛肉汤的青年村妇李莉天赋歌喉才露尖尖角,可见普及教育发现特长青少年潜在优异素质的新教育体制的迫切需要。https://ydapi.heywoodsminiprogram.com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