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成都摩托车管理通告即将到期。这项措施自推出起就伴随争议,作为一项自实施以来颇具争议的交通治理措施,其走向如何,牵动着政府部门、市民群体与特定行业从业者的多方关注。
“摩托车”这个议题之所以卷土重来,争议背后是现实中不同利益群体诉求的对立与交叉: 从当下看,"禁摩"政策确实改善了部分区域的交通秩序,然而通勤拥堵持续加剧、物流配送效率下降、部分依赖摩托车的行业被迫转入地下经营,叠加了管理难度。 于成都县市区居民而言,摩托车解禁可能意味着噪音回潮和安全隐患,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行管理政策。而另一面,上班族尤其是依赖摩托车通勤的人群则主张分类管理,在保障合规车辆路权的同时严打非法改装。
图源:车主指南
数据显示,成都核心区早晚高峰平均车速不足25公里/小时,摩托车通过非禁行区域可节省30%通勤时间。真正引发矛盾的,其实是少数改装排气管的"炸街党"而非合规车辆。 而对于外卖骑手、快递从业者等群体,摩托车则是维持生计的重要工具。他们普遍支持“分类管理”模式,保障合规摩托车的通行权益。目前,成都主城区外卖订单日均超百万单,其中大部分由摩托车或电瓶车配送完成。如何在保障民生需求与维护居住环境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政策调整的关键所在。 从管理者角度看,摩托车治理需要在城市秩序、民生需求和社会公平之间寻找动态平衡。一方面,全面禁摩虽便于管理,但可能影响部分群体的出行权益;另一方面,若放开限制,又需投入更多执法资源来管控改装、超速等违规行为。
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其交通治理思路正从"简单禁止"向"精准管理"转型。 事实上,面对类似的治理困境,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展了不同方向的探索。这些经验不但显示出摩托车治理可以因地制宜地分类施策,也验证了政策设计中“精度”与“弹性”并存的可行性。 ▍深圳:(自2021年起),在坚持管控高压线下,通过征集公众意见,在部分高架道路试点放宽摩托车通行,同时借助噪音监控设备与智能识别系统,对违法“炸街”行为进行定点治理,提升执法精准度,避免误伤合规用户。 ▍广州:(2022年后)延续中心城区全面禁摩政策,但对外卖、快递等从业群体设立“绿色通行证”机制,将治理措施与民生需求有效区分开来,增强政策的社会接受度与执行弹性。 ▍重庆:(未限摩)因地形复杂,该市未实施限摩政策,但通过噪音限制、改装监管等方式维持秩序,实现了“宽容通行+高压监管”的治理格局。 上述三种模式,分别体现了技术治理路径、分类管理理念和权责协同策略,这些做法表明:摩托车治理不应停留在行政禁限的工具层面,摩托车治理可以在“安全有序”与“合法合理”之间找到平衡点,关键在于精细化分类与制度弹性设计。
小编认为成都市《通告》的到期,应被视为一个制度再造的契机,而非惯性续期的节点。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市民出行结构的演变,以及公共服务业态的重构,均要求摩托车治理方案与时俱进。 随着通告到期,成都是选择“续签”、调整细则,还是要走出一条创新的管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