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话剧编导兼演员况余烋(音xiu)在达城颇负盛名。
况余烋出生于1921年,其父母均以教书为业。小时候,父母就要求况背诵三字经、唐宋诗词。长大后,况导演主演的话剧总有中国古诗词的意蕴。
九一八事变后,学校举办抗日诗歌朗诵,况余烋自告奋勇报名朗诵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10来岁的小学生,犹如大人,一字一顿,气势磅礴。
图为20世纪20年代新剧,系网络图片
况余烋小时候生活的年代正是达城话剧发展时期。话剧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1920年,达城青年周介福、李春海等从北京、上海求学归来,在自家庭院里排演话剧《波兰亡国恨》《总统竞选》,让达城观者耳目一新。
1922年,达县新文化运动先驱戴志安、张鲤庭等首先改古典戏《孔雀东南飞》、《犹似春闺梦里人》《血悲泪》为时装幕表剧(早期话剧的一种表演形式,其核心特征是以剧情提纲为基础,演员根据提纲即兴编创台词与表演动作)。
20世纪20年代《葡萄仙子》剧照,系网络图片
1925年正俗新剧社成立,为达州境内第一个演出话剧的业余团体,有取材于社会生活的话剧《虎口行》,揭露军阀的专横与社会的黑暗,幕间穿插《葡萄仙子》《三蝴蝶》等儿童歌舞。才四五岁的况余烋不时受邀登台表演。
网络图片
“五卅”惨案发生后,正俗新剧社编演大幕话剧《五卅惨案》,揭露和鞭挞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
1928年后,话剧作品渐多,打破清末民初川剧一统天下的局面。
《放下你的鞭子》剧照,系网络图片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达县大众话剧社等相继成立,在城乡巡回演出《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古城在怒吼》等经典抗战剧。16岁的况余烋扮演青年学生,虽是跑龙套,却热情满满。
1938年,大众话剧社因政府当局强令,被迫停演。爱好表演艺术的况余烋身背行囊,手携油纸雨伞,在南门口辞别家人,登上木船经三汇去重庆报考国立戏剧学校。
国立戏剧学校于1935年秋创建于南京,是中国第一所戏剧专科学校,被誉为“中国戏剧摇篮”。1938年春,学校迁至重庆上清寺,成为重庆文化抗战的重要力量。1939年4月为避战火迁四川江安文庙,1940年6月升格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简称国立剧专)。国立剧专大师云集:曹禺(教务长)、焦菊隐、洪深、吴祖光、陈白尘等戏剧名家任教;有谢晋、凌子风、张瑞芳、耿震、项堃、温锡莹、张雁等学生影剧精英。深入川南城乡宣传抗日,通过街头剧、茶馆剧激发民众抗战热情,成为文化抗战的先锋。
1941年,况余烋毕业后,相继参加“实验剧队”“国立剧专校友剧团”演出。在重庆大轰炸的背景下,校友剧团利用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雾季(日机无法空袭)开展演出,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提振民族士气。在抗战时期及后续发展中,校友剧团创作演出了大量经典话剧,涵盖救亡主题、社会批判等多类题材。况余烋参演了《岳飞》《凤凰城》《正气歌》《雷雨》《日出》等剧,并与剧专师生集体创作街头剧深入乡村巡演。
校友剧团在抗战时期演出的节目虽以救亡题材为主,但也孕育了部分喜剧创作。曹禺的《正在想》改编自墨西哥作家尼格里的讽刺剧《红丝绒的山羊》,通过马戏团班主的荒诞行为,讽刺小市民的虚荣与投机心理,台词幽默,情节夸张,成为当时少有的喜剧。况余烋饰演马戏团班主,依靠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川渝方言制造喜剧效果。曹禺对况余烋印象深刻,在1985年国立剧专师生重聚时说:“况余烋应该是一个天才的喜剧演员”。
1945年春,7年没回家的况余烋收到父母的家信,随即携同新婚不久的爱人张焕秀回到达城。他俩都毕业于国立剧专,在达城一学校教音乐课。同时,况兼任“巴山剧团”负责人兼导演。不久,况导演主演的话剧《岳飞》,以精忠报国为核心,强调抵御外敌的爱国情怀。《岳飞》热在达城持续了近两年,成为达城抗战胜利前后的主要话剧之一。
《棠棣之花》剧照,系网络图片
同时期的达城,学校和社会上一些戏剧爱好者组成“艺声剧团”,崇德小学国文教师贾芝惠负责并担任导演,邀请况余烋指导,排演郭沫若创作的《棠棣之花》,剧中借聂政姐弟的牺牲精神,影射抗战时期全民御侮的时代呼声。剧中插曲《去吧,兄弟呀》唱得很悲壮,许多观众都听得流泪。扮演春姑的演员是崇德小学高年级学生蒲心玉,她精准演绎平民英雄酒家女春姑的形象,赋予角色时代生命力。况对蒲很欣赏,1951年调蒲参加“县委宣传队”。
20世纪40年代后期,有私人职业演出团体来到达城,在黄龙寺庙台演出。该团组建于自贡市,共有30余名演员,由秋秉衡担任导演。1951年,该团改名为达县社教剧团,不时请况余烋与秋秉衡合作编导话剧。1954年,该团赴开江演出时,经开江县政府报请地委批准拨归开江,更名为“开江话剧团”。1956年,该团赴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演出时,合川县多次表示需要这个演出团体,经省文化局协调,于同年9月被调配至合川县。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况余烋、贾芝惠、秋秉衡被尊崇为“三大导演”。
1950年3月,达县人民文化馆成立“人民文化俱乐部”,下设“话剧队”,况余烋担任副队长兼导演。
1951年3月,达县县委将达县人民文化馆“人民文化俱乐部话剧队”改名为“县委宣传队”;10月,改名为“地委文艺工作队”;1953年3月,改名为“达县专区文艺工作队”;1956年11月,更名为达县专区文艺工作团。况余烋任副队长(团长)兼导演。
1951年,况余烋主持招收10多名学生演员进行培训。达一中13岁的学生杨先国报名考试,况说“假如我手中握了一支手枪”,然后伸直食指:“现在对准了你,抠动扳机,你中弹了,该怎么表演?”说毕伸出手指,口中“砰”了一声。杨先国没回过神来,不知所措,怵在那儿。况见此状,打算让杨先国退出,让另一名学生参加考试。杨镇定下来,鼓足勇气争辩说:“因为你枪法太糟,没有打中”。况感到诧异,笑了笑说:“重来一次,警告你,我的枪法可是百发百中。”接着,况又举手“砰”了一声。这时,杨已有了充分准备,听见“枪”响后,双眉紧锁,紧咬牙关,双手捂着胸口,做出很痛苦的样子,慢慢地倒了下去。况对杨的表现较为满意,同意录取。
后来,杨与况成为忘年交。杨先国曾任达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副研究馆员,2007年被达州市委宣传部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
《白毛女》系网络图片
文工队相继排演《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等大型歌剧,均由况余烋执导,已具舞台经验的蒲心玉扮演刘胡兰、喜儿,况饰演穆仁智等,受到观众一致叫好,场场爆满。1956年,蒲心玉与诗人梁上泉结为伉俪。
1952年,况余烋和黄遇忠合编四幕话剧《路》,反映“三反”“五反”斗争。文工队不断外出巡回交流演出。1955年1月,赴渝演出。其后,多次上京演出,闻名全国。
1957年,况余烋被下放。1978年,平反落实政策。达县领导请况到达县文工团任业务团长兼导演,还说“可以提出任何要求”。况回答说:“感谢你们,只要是话剧演出工作,地区与县上的工作都一样,我没有要求”。
原达县文工团演出剧场(人民大礼堂)
达县文工团的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达县文艺宣传队,1971年改名为文工团,有不少文艺知青参工。后来,有曲艺队与川剧训练班的演员加入,但话剧人才较少。
20世纪80年代拍摄:第一排左二是中国戏剧学院的严老师,左一是况余烋的女儿况玲玲。第二排左一是况余烋,左二是原国立剧专冯维及家人
况余烋邀请国内的一些知名演员来团授课,以此提高演员的业务水平。应邀来授课的上海电影制片厂表演艺术家温锡莹与况余烋相互拥抱,回忆国立剧专的岁月,唏嘘不已。
况余烋导演的话剧《升官图》《抓壮丁》《七十二房客》等,达城及周边县巡回演出,让不少人刮目相看。
2000年,卧病在床的况余烋,自知将不久于人世,遂把儿孙叫到身边,让女儿况玲玲朗诵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女儿一声一泣的朗诵声中,况余烋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况余烋的女儿况玲玲第一排右一,曾参加铁道兵宣传队,现为群众文艺团体活跃人物。图为原铁道兵宣传队今年在江西聚会联欢演出
2016年,蔡小玲、况玲玲等人发起组织在成都生活的达州人组建雅韵艺术团。被武侯区文化馆确定为馆办团队,多次代表武侯区文化馆到社区、乡村、学校开展公益惠民演出,为成都市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