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评论=====
33年的脊背与时代的褶皱,广安棒棒的背妻苦难不该被镀上“正能量”的金边
[color=var(--weui-FG-2)]
谢歌说事
昨天在微信群里,微友分享了一篇题为“背上妻子当棒棒33年”的文章。说的是60岁的一位山城棒棒、广安人李元,他的妻子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手脚不便,基本失去劳动能力,连走路都靠人背。为了治好妻子的病,李元于1992年就背着妻子到了重庆,靠当棒棒筹集医药费给妻子治病,至今,李元给妻子治病33年,也背了她33年。李元的家庭现状令人感动。
这个棒棒一家的遭遇令人感觉扎心般疼痛。这位同样善良且一直关注底层的作者讲述说:“那天晚上9点,按照和李元的约定,他在重庆大学门口找到了李元和其妻陶大姐。李元手里拿着凳子,说是找附近公厕工作人员借的,拿来给他妻子坐,妻子腿脚不好,平常都靠轮椅、拐杖,上坡则全靠他背着走。”
截图来源:底层手记
平时我也常关注作为小人物的个体命运,读了“底层手记”讲述的这个故事,李元一家的苦难着实令人心酸。我钦佩这位作者,在今天这个时代,还能把视觉放在底层百姓身上,这一刻,李元、作者和我都通了悲欢。这个棒棒的崇高品质令人肃然起敬,他是一个好人,他的遭遇和挣扎令人动容。这个悲剧是底层苦难的一个缩影,把苦难的伤口撕给人们看,这是底层百姓的无奈。因为,在我看来,尘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不值得去赞美。
当“背上妻子当棒棒33年”的故事在网络上流转,许多人被李元佝偻的脊背与温暖的眼神打动。这个60岁的广安汉子,用33年的时间将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妻子陶大姐背在肩上,从广安农村背到重庆的坡坎,从青春壮年背到两鬓染霜。他洗衣做饭、当棒棒挣钱、按时喂药、定期复诊,把一个残疾妻子的生活照料得妥帖,将一份患难与共的婚姻守得扎实。这份对承诺的坚守、对伴侣的深情,是人性深处最动人的光,值得所有人肃然起敬。
但倘若将这份坚守称为“正能量范本”时,我们不得不停下赞叹的脚步。李元这33年的脊背,驮起的不仅是爱情与责任,更是一个底层家庭在社会保障缺席下的沉重挣扎。这不是什么值得歌颂的正能量,而是一道被生活磨出的血痕,是底层百姓在命运碾压下的无奈喘息。
李元的故事里藏着太多“不得不”的心酸。他本可以不背这33年,前提是。若陶大姐能享受到完善的残疾人保障,或许就不必依赖丈夫的脊背才能出门;若农村医疗资源充足,或许他们就不必背井离乡到重庆求医;若慢性病医保报销比例能覆盖日常用药,那柜子上的几十种药,或许就不会成为压垮家庭的重担;若棒棒这个职业能有基本的劳动保障与退休机制,他也不必在60岁的年纪,还为“活儿越来越少、钱越来越难赚”而发愁。
可现实是,这些“假若”都成了泡影。于是,一个普通男人就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填补制度缝隙里的空白。他背的不是简单的爱情,而是一个底层家庭对抗疾病、贫穷与生存压力的全部赌注;他守的也不是抽象的责任,而是在社会保障网未能完全覆盖时,一个个体命运被迫扛起的生存重担。
现实生活中,像李元这样的故事其实并不陌生。几年前刷屏的“快递员每天工作16小时救白血病女儿”,两代人的父亲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用透支健康的方式筹集医药费;还有更早之前媒体披露的“环卫工母亲捡垃圾供重病儿子上学”,母亲凌晨三点起床扫街,深夜在垃圾桶里翻找可回收物,只为让儿子能吃得起靶向药;还有那个说出“我一生善良,从没做过坏事,但人间疾苦,却没有一件放过我”的吴花燕。她一天就吃一个馒头,然后花一块钱去买份大米,这就是一天的伙食,为了给弟弟治病省钱,五年来一直只买两元钱的饭,然后拌着辣椒吃。这些故事都曾被冠以“伟大”“正能量”的标签,可剥开那层温情的外衣,内里全是底层在生存线上的苦苦攀爬,他们不是天生愿意伟大和正能,而是没有其他选择。
将这样的苦难称为正能,本质上是对结构性困境的回避。真正的正能量,不该是个体在绝境中的“超常发挥”,而应是制度托底后普通人不必“超常”也能安稳生活的常态。当无障碍设施覆盖城市的每一个坡坎,陶大姐就不必靠丈夫的脊背也能出门;当慢性病医保实现应保尽保,李元柜子上的药盒或许就能少一半;当灵活就业者有了基本的养老与医疗保障,60岁的棒棒就不必再为“干不动了怎么办”而失眠,这才是这个社会值得追求的正能量。
媒体在报道这类故事时,更该警惕“苦难浪漫化”的倾向。我们可以赞美李元的坚守,但不能止步于赞美,我们可以共情他的挣扎,但更该追问,如何让更多“李元”不必如此挣扎?如何让个体的坚韧不再成为社会保障缺失的遮羞布?
“走一步看一步了”,李元这6个字里藏着太多无奈。但社会的进步,恰恰在于,让每个走一步看一步的普通人,都能看到更稳的前路。我们致敬李元33年的脊背,但更该期待一个不需要用脊背丈量苦难的时代。那时,爱情不必用透支生命来证明,责任也不必用牺牲自我来承载,而每个普通人的安稳生活,本身就是最坚实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起向“李元们”的脊背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