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天府南来笫一州”
李旭葵
具有两千三百多年建城史的邛崃,被列入巴蜀四大历史古城之一。邛崃古为邛州,素有 “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笫一州”的美誉。
“天府南来笫一州”,出自于清末时期邛州临邛著各人诗人吴江为邛州临邛城南外修建的南桥撰联,成为临邛古城对外格外亮丽的代名词。
临邛城,自古以来西临芦山古称青衣的獠夷侵扰之患,南有雅安诸多蛮夷的威胁。因此,临邛成为巴蜀腹心成都与西南夷的天然壕沟屏障,还是通往云南、、西藏西南的咽喉要地,也是成都的前沿重要军事重镇。
古代时期,由于邛州城的南外是250多米左右宽的古称布仆水的南河,水面宽阔而且水流急湍,其势浩瀚,终年不断,古代时候,人们来往过南河,夏用船筏,冬用浮桥以渡,主要靠的是木船或在沽水季节用竹木临时搭建的便桥。
直到了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邛州牧宣瑛主持,州地方绅士罗泗龙等人倡议,捐银用20个月,修建了高五丈,宽三丈的石桥。
南桥为弧形圆拱桥,中间桥孔最高,南北诸孔依次递减。桥顶平长约20米,各连十六步阶梯和八十米长的引道。南桥状似长虹飞跨南河,造形优美壮观,气势宏伟。
在南河北岸桥头一侧,同时修筑了高大的石砌纪念桥碑。桥碑中间,镌刻着由邛州牧宣瑛的手书 “川南第一桥”。
在南桥北面石坊柱上,镌刻有著名诗人吴江为桥的题联:
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
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
吴江,是邛州临邛南街下段人,字春帆,号过海神仙,清嘉道年间著名诗人、书法家。二十八岁时入庠,拔恩贡,逝于京,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世。曾遍历燕、豫、吴、楚的江南北国,南游南方两粤,渡海往海南琼州。留有《草亭存草》、《航海归来集》诗文于世。
“天府南来第一州”联句,是吴江,对故乡邛州临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青水秀,物产富饶,众多文物古迹,浓郁的民俗风情,风光如画的山水,有感而发,挥毫题咏,是对邛崃美丽山川风光的真实赞誉。
吴江题的“天府南来第一州”联句,是一幅赞美家乡河山,对仗工整的对联。经考证,全联四句分别集唐刘禹锡,宋苏轼、朱熹,明高得易诗文而成。依照对联的文字次序,分别抄录出原文出处。
上联“风月无边”,出自宋代朱熹《六先生画像赘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长安北望三千里”,出自唐代刘禹锡《采菱行》:“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下联:“江山加画”,出自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天府南来第一州”,出自明代高得易《杭州镇海楼》:“天府南来第一州,胥丘东起最高楼。”
天府,原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是为朝廷“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这个官职,在周朝时期设立过。那时生产力落后,天府这个官掌管的东西都比较稀奇、珍贵,如钱财米。后来,天府指地理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的地方。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敬叔孙通列传”中记载:“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在晋代《晋书》“袁乔传”载:“蜀土富实号称天府,昔诸葛武侯 欲以抗衡中国。”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昴 写的《土蜀川军事》中载:“伏以国家富有巴蜀 ,是天府之藏。”
天府形容土壤肥沃物质富饶的土地。最早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是指秦国统治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平原。后来,在《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天府指为成都平原。即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
在古代时期,双流和新津县都属于成都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因为临邛地处在出成都南外经双流,过新津的第一个州县。由于古临邛唯一没有建都称帝,但却与成都、郫城和重庆这些帝王之都在公元前311年同时建城,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年的悠久历史而为巴蜀四大历史古城之一,有“临邛自古称繁庶”的辉煌历史的临邛,这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底蕴。
吴江把历史上四位著名诗人的原作诗词,经过自己精心剪裁加工后,重新巧妙地组合成联而不露丝毫痕迹,因此称得上是集联句中的上品,从中足见了作者的博学多闻,才华横溢,也凝聚着诗人对家乡深厚的故乡情,还有那难以忘却的古城记亿,留下了无法形容的游子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