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四
——张若城周边古地名考
凡丁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张若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
按:秦制1尺相当于今制23.1cm。
张若城始建于公元前315年的秦惠文王时期,南北及附近分别有尖山子、文昌宮、王墩子、王沱及五墩子等古地名。经过两千三百余年的沧桑巨变和近现代的农田改造及修筑公路原因,原先的张若城除一道黄泥巴墩墩有迹可寻外,东面黄泥城墙基址全部淹没于水底。
其中
尖山子:古地名。已知为南北朝时期邛窑的一处遗迹,上世纪八十年代按文化遗址命名原则,被邛崃文物局命名为:尖山子邛窑遗址。2013年6月,笔者调查张若城时到过现场,但见陶瓷碎片密集处有一土堆。
分析,尖山子原先是一道山,古人修筑张若城时,将尖山子的泥土用于修筑张若城的城墙,剩余部分在南北朝时成为一处窑场。
笔者2013年6月调查时,在黄泥巴墩墩内的河边捡抬到一块烧结过的“陶团”,此“陶团”原本完整,重约5斤,疑似人造擂石。分析尖山子邛窑遗址的前身,是为张若城生产护城用的陶制擂石窑场。
擂石:从高处推下撞压敌人的石头。
可能有人早于我发现了这块外表奇特长有青苔的“石头”,检起它研究过没有结论便随手一丢以致摔成两块,笔者奇怪于它的外表似石头内部却是低温烧结的陶团,故特意将它捡回,不料自行车倾倒被摔成数块,现存家中。
《疑似冷兵器的擂石—陶团》(拍摄:唐文栋)
笔者统计,邛崃及蒲江计有同名的“尖山子”地名数个,其中一处“尖山子”在葫芦湾,1958年未通公路以前,经葫芦湾的尖山子分别到平乐、夹关、名山、雅安以南 和 油榨(古火井县)、高何(唐代长松县)、镇西山、芦山县、宝兴县以远。所以,民国《邛崃县志》说:“葫芦湾尖山子犹为赴县要路。”
以上举例,是想说明古代临邛地区人烟稀少,没有现今那么多地名和路名,许多原始地名是人们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命名的,比如尖山子、王山墩、老木地、葫芦湾等。
分述于下
文昌宮:邛州文昌宮早年间在张若城北的:喻坎。约乾隆二十九年(1765)“喻坎的文昌宮”改称:梓桐庵。今存。但当地人仍按旧习称其为:文昌宮。
2016年春,笔者兴致勃勃到喻坎找寻文昌宫,但见《梓桐庵》门紧闭,庵门外一通石碑,大意说乾隆十四年(1749)喻坎的文昌宫更名为:梓桐庵。
查1984版《邛崃县地名录.西河公社》21p:“文昌宮,清康熙三十五年所修之庙,供奉文昌菩萨。”
清嘉庆《邛州志》214p:“文昌宮,在州东一里,康熙三十五年知州戚延裔重修。乾隆三十年,知州王采珍增修拜庭。”
分析
1、清代的邛州治所,在瓮亭之北三十步,而文庙在邛州治所东边一里的文庙街。
2、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了喻坎的文昌宮 同时新修 文庙旁的文昌宮。此前,文庙旁边是:梓橦帝君庙。
3、乾隆甲申年(1764),知州王采珍在小南门上建《聚奎楼》。
清嘉庆《邛州志》263p:“嘉庆六年(1801)诏 列入祀典。岁春秋仲月致祭,春二月三日,秋诹(音周 商议)吉日。祭品仪注均如祭武庙(祭祀关羽)之礼。”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087~1090p载:王采珍 《邛州捐修城垣记》“郡城围长一干六百三十八丈,计九里一分。城开五门,城内身土筑,外石砌。水洞五,其一通学宮(文庙)泮池,名文脉堰……文笔倚天,云烟苍霭……是役也,起于乾隆甲申年(1764)仲冬,竣乙酉年(1765)之嘉平月(二月)……东西南北四门楼櫓俱二起。以巺门关文明形胜,起三层,依八角式,肖奎神像于其上。栋梁檐楹,巍然煥然,复命匠饰之,颜其楼。
东曰《涌泉》曰《环江沃野》;西曰《鉴湖》曰《瑞靄云吟》;南曰《挹翠》曰《崃山拥秀》:北曰《跨鹤》曰《灵绵雾岭》;东南曰《聚奎》曰《文笔擎天》。”
以上,记的是明清临邛城,即今邛崃市政府所在地。
王采珍:(?-1777年)字献廷,号昆岩,山东滨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次年任四川南溪知县。后任成都县知县,合州知州,湖南衡州府知府,湖北郧阳府知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邛州,所任之地皆有高度评价。
当《聚奎楼》落成后,王采珍题《聚奎楼落成》诗:
百尺城楼结构新,擎天彩笔丽重闉。山中鹤迹苹中鹿,台上书声阁上麟。
拂槛飞霞低翠岭,当轩落日拱丹宸。储才为奏凌云赋,拔地书词代有人。
〔笔者按〕
1984版《邛崃县地名录.西河公社》21p载:“文昌宮,清康熙三十五年所修之庙,供奉文昌菩萨。”
其中的“清康熙三十五年所修之庙”,应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之庙。”
因为唐贞观四年(630),唐太宗李世明便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
当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知州王采珍在小南门修建《聚奎楼》后,文庙街的文昌宮完全取代了喻坎文昌宫作用,于是喻坎文昌宫更名为:梓橦庵。
又由于明正德年间从金龟山迁建于学道街北的《鹤山书院》于乾隆年间迁到南街——前南街小学处,于是南街中段至文庙街便连成一片临邛文脉荟萃的向学之地。
〔注〕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唐太宗规定,天下文庙的形制统一为“左庙右学”。即文庙坐北向南,建制规格如皇宫。文庙居于东,敬祀周代的孔子。文庙西边是官办的学校—即读书人习学的:学宮。康熙时将学宮旁的“梓橦帝君庙”改建为文昌宮,形成为定制。
周孔:即孔子(前551~前479),鲁国人,因生活的年代属于东周时期(前770-前256),故称周孔。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
按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星、文昌星、文曲星、魁星、奎星,即北斗七星中斗形的四颗星,一说距离斗形顶端最远的一颗星。总之,古人认为是主宰文运功名的星宿。
相传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名张亚子,张亚子本名张育,出生于西晋末年原先为“禹贡梁州之域,其地为蜀国”之越巂金马山下观音泉边的芦林沟。东晋宁康二年(374),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于川北梓潼县,当地人于七曲山建“七曲大庙”,尊张亚子为梓潼神,在民间一直被视为:文昌祖庭。东晋时期便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法。
〔注〕
北孔子、南文昌:是说,中国东周时期北方的山东鲁国出了儒家始祖——孔子;而东晋时期“邛为古蜀国”的越巂地方出了一个著名道家人物——文昌帝君的张亚子。
张亚子名张育,一身倡导义举、劝进学,重礼仪、守德行,行善事、尽忠孝。并有《文昌大洞仙经》、《文昌警世宝诰》、《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蕉窗圣训》、《文昌劝学文》、《文昌帝君功过格》等;医药上有《文昌千金方》、《医方辩难大成》、《文昌大洞治瘟宝录》等著述。
读书人学的是孔子的四书五经,而张亚子则主管读书人的功名利禄。所以文昌宮备受全国读书人的青睐,因而宋元以后,文昌宮和文庙一样遍布于长江南北诸省,南至海南岛(海南文昌宮位于文城镇文东路79号,蔚文书院右侧。)北至黑龙江(哈尔滨文昌宮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2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
与文庙一墙之隔 通高两层的山西浑源县文昌宫
2024年8月5日,笔者便游览过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市浑源县文庙中的文昌宮。
又
今绵阳市梓橦县祭祀张亚子的七曲山大庙,始建于东晋太元15年(390),西昌文昌宫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
由于唐代的邛州军镇为边关,管辖今西昌乃至云南全境,临邛又位于南丝路中转节点,及至唐贞观四年(630),当唐太宗下诏:“天下学(宫)皆各立周孔庙”时,因为“喻坎以南”的张若城为军事城堡,况且规模仅为秦制长两里、宽一里;而“喻坎东面”的公孙城为邛州军镇的首脑机关,故而将文昌宮建在临邛段南丝路起点的喻坎,亦是为方便读书人从此北上长安赶考时拜谒文昌帝君,希望掌管人间功名利禄的魁星点斗,从而皇榜高中。
正所谓
“不怕文章高北斗,只怕朱笔不点头。”
而
从喻坎经金龟山、唐沟、花置寺、水口、油榨至大川、宝兴北上陕西,即后来红军北上抗日之路,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的连接段!
按
唐代开科取士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说明临邛学宮始建于唐高祖(李渊)初年(818);而临邛文庙则始建于唐太宗(李世明)贞观四年(630)是肯定的。
当清乾隆乾隆二十九年(1765)将塑有“魁星点斗”像的《聚奎楼》建于小南门城楼上正对文笔山上的文筆塔,同时引西河之水为文脉堰,穿城入沟后出小南门排入南河,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独有邛崃文脉荟萃现象!
再说
单独看不同时期古临邛的三座城市——张若城、公孙城和明清临邛城时,似乎都不大,比如秦筑张若城仅周回秦制六里;明清临邛城如民谚所谓:“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三;而被朱元璋“夷其城堡”的西汉公孙述所筑公孙城面积介于两城之间。
但是
秦始皇始建临邛县时,将河北赵地的富户——卓王孙之先祖卓氏迁到岷山脚下的临邛县,传至卓王孙冶铁致富后,《史记》载:“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而且说“卓王孙宅基方十里。”所以,曾经有前人考证并且发文于早期的《邛崃经纬》上,大意说,西汉时由国家设置的“都亭驿站”在今离城五里的“五板桥”不无道理!
而
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处,除南河码头外,还有多处陶窑和冶铁之处,从而留下“铁屎坝”等历史地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时有汉唐至宋的冶铁和陶器生产遗迹发现。
因此史记还载:“卓王孙宅家僮(工人)八百。”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今“文君井”对面修建东街菜市场时,发掘到汉唐至明清各朝代的地层并地下排水设施,说明汉代时,“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已然形成城市的雏形而成为史载的“临邛旧县”,以至明初朱元璋将公孙城“夷其城堡”后,在原先“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处修筑:明清临邛城。
关于先秦所筑张若城
虽然张若城周回仅有秦制六里,但是这座军事城堡的外围,除军事操练场地(唐代时称为:建昌营坝)和阅兵场地外,还有宽广的军事屯田,所占据的白鹤山麓土地,远远不止基方十里!
关于西汉所筑公孙城
公孙城 虽然城址不大,却是西汉导江卒正——公孙述欲称帝时所建的离宮。因为公孙城选址西靠䢺江,北依东河为天堑,而东河分水处的枢纽设施——王沱,却在现今的桑园镇境内。从公孙城北的王沱,南到今石灰垉处(黄坝大桥)的南河边,古称“皇坝”现称黄坝,这片区域也应当有基方十里!
上述两处城市用地,加上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三处“基方十里”应是秦制约30平方里(秦制1尺等于今制23.1cm)。
基方十里:即10x10里(秦制)
如此之大的城市规模在唐代应该少有,所以笔者大胆地说,唐代的邛州,无论从城市的悠久历史、形胜、人文、规模和天华物宝等各方面看,不妨说当时的临邛堪称:“扬一益二三邛州。”
再说
唐代的邛州不属于益州管辖,而是与益州平起平坐。何况唐玄宗时邛州的一部分——今南河以南的临溪县还设置过“行巂州”安置越巂郡的难民,总计四十三年。
此外,唐代的邛州边关除了拱卫成都安全外,更重要的是拱卫大唐边彊,防止西戎南蛮入侵中原!
参见北宋.范镇《䣢罂古渡》诗:
䣢罂古渡水西头,东面一亭无限幽。
火井江潮盘附郭,浮屠天际表吾州。
䣢:旧志皆为䢺,水名,音出。即䢺江。
范镇:(1007~1088)字景仁,华阳县(今双流)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举进士第一(状元),翰林学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与范祖禹、范冲(均为华阳县人)修编《新唐书》,成为中国史学界“三范修史”佳话。宋哲宗元祐二年(1088年)卒,谥号忠文,赠:右金紫光禄大夫。
(详见该诗考释)
《现代临邛城.局部》“半亚子”拍摄于2025年7月11日
〔照片概述〕
西边为䢺江下段,今称西河。西河以西至白鹤山脚为张若城军事区域;西河东边的王沱以南,石灰垉以北,为西汉公孙城的区域;公孙城以东至五板桥,南止邛江(南河)即史载“铜官山麓基方十里的”的卓王孙宅——今称临邛镇。
䢺江汇入邛江处今称:石灰垉。在黄坝大桥位置。
石灰垉以西为火井江和白木江于齐口汇流后始称的邛江(今南河)上段。
黄坝大桥以南至迴龙镇一段即史称的:铜官山麓。除邛窑遗址外还有金牛庵古庙和蒲江汉代冶铁遗址,以及祭祀卓王孙之:铁祖祠等等。
(将在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五、之六中述及)
按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载:“铜官山在州治东南二里。”是指唐宋时期的州城——公孙城区域之南。今黄坝大桥收以南的山即是。
清道光时,罗衡斋所绘《川南第一桥图》将铜官山标注在《云居寺塔》旁,此时的铜官山在明清临邛城南五里!
关于喻坎及王沱
喻坎:原西河公社一大队名。喻坎 又叫王山墪 和 王墩子,是一个非常霸气的古老地名!
1984版《邛崃县地名录》20p对“王山墩”有载,但在备注栏中未作任何解释。
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9p载:“喻坎,古地名。”
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专家陈剑说:“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样的,常常能发现先秦时期乃至史前的古城旧址。”
——引自杨刚祥《蜀地印迹|高山古城:成都史上第一城》文
首先排除“喻坎”处因有姓喻的人居住而命名!
笔者问过当地人现在有无姓喻人家?答案是否定的!其次是排除“王墩子”或“王山墩”因王姓人居住而名。即便古代因有王姓人在此居住而名,也与现在的喻坎村王姓人无关!
比如,“建昌营坝”的张姓和高姓人皆清初从五面山迁至,与后来人一道逐渐将白鹤山下的“建昌营坝”开发成农田,连路也是1951年以后因华姓人开窑烧砖烧瓦,为解决运输问题自己走出来的!
笔者考释古人诗得知:从宋代至民国时期游白鹤山的诗人,都从喻坎经过金龟山、盘陀寺到鹤林寺,或者行船到鹤林寺山门之下。因为张若城是军事城堡,城西的“建昌营坝”则是阅兵之军事禁区,即便清初渐有移民迁入垦种也没有路桥直达!
再查:“喻”的本义是告知,意同谕。即宣谕。
宣谕:多指帝王、天子或皇族发布命令、晓谕天下,常见于历史文献。
这位王是谁呢?分析是:禹。虽然治水的李冰也称川王,但那是后世所封,他死前的身份是:蜀郡太守。
禹: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相传,禹 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即位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后人称为夏禹。
禹 最卓著的功绩就是治理全国的洪水,同时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浙江会稽山,今存禹庙、禹陵、禹祠。而邛崃许多地方过去皆有:禹王庙 或 禹王宮。特别是靠水的村镇。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晋.陈寿《三国志》载:“禹生石纽,今之汶川郡是也。”
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3p:“自禹平水土,则曰‘华阳(华山之南)黑水(怒江、澜沧江)惟粱州(最大)’……故后辨广轮(东西为广,南北为轮),独邛最悉,而于邛最真。”
又
宋.计有功《大禹庙记》明确记载: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太守赵雍字元勋,在西汉筑的公孙城之左䢺江东拐处择地约400平方米。建了一座《大禹庙》,计开十八间,中间为通道,左右各九间。
此庙今无,应是毁于明末清初的特大洪水。
水利专家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曾经考证:“历史上的䢺江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经泉水河,在灌溪堰处注入南河,别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
民间相传
明天启乙丒(1624)进士杨伸官吏部文选司主事,世人称为“杨天官”。明崇祯末年,䢺江发生特大水灾,杨天官为地方官出谋划策:向朝廷上奏急需五万人夫用于“封东河、开西河。”该工程包括建一道有“三百洞”桥孔的“十里长桥”,实则在地方府库中列支款项用于赈灾。
赵雍:清《嘉庆邛州志.职官》466p:“赵雍,淳熙中(1174~1189)知邛州。”
计有功:字敏夫,大邑安仁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五年(1135)以右承议郎知简州,后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有《唐诗纪事》传世。
〔摘录〕
清康熙《邛州志.艺文志》228p:宋.计有功(郡人)《大禹庙记》:“太守赵公元勋世以笑谈坐镇,披牒考古,将庙祀禹而疑论未释,郡士某某、版曹尹商彦多闻博雅,释究数千年事,灿如目击,庙议遂决。
卜 郡左四百余武,北倚层峰,江自西来,似箭駐发,汇于庙下,如反本念德,奫洄翔舞,迤逦绕出,始朝宗于庙。以门记,一十有八,形丽势胜,神明拥会。涓刚落成,乃烹乃奏,芬芳璀璨,礼荐乐彻。缙绅耆老,手抃情激。劝九德之歌,叹明德之远。贤哉,禹功于是乎大,乃以图以书,以学宮李繁 暨 尹君之文 嘱记于有功……”
〔注〕
披牒考古:即查阅史册,进行室内文字考古。
披牒:指用竹木简札编连成的文书,涵盖政务公文(如通牒、度牒)、户籍记录(家牒、谱牒)及诉讼凭证等。其使用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左传》《汉书》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卜郡左四百余武:在公孙城西北的喻坎择地约400平方米。一武,即一步,成人一步间距约一米。
奫洄:古汉语词汇。奫同纡,意为水流回旋之态。此处指西河拐弯处的王沱。
关于王沱和五墩子
王沱周边并无王姓人居住,根据计有功《大禹庙记》记载:“太守赵公元勋披牒考古”后,将大禹庙建在“宋代的喻坎区域内”之王沱边上,分析“王沱”是自古即有的地名,即以禹王的名义命名开凿之东河工程名称。
譬如后世蜀郡太守李冰,在玉垒山开凿宝瓶口将湔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后,内江和外江皆在今彭山江口汇入岷江。当这项巨大水利工程完工后,李冰将其工程命名为“湔堋”一样。而今称的“都江堰”始于南宋时期。
好比邛崃云居寺下的古拦江堰,在民国时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大南河第一堰。
【按】
湔江的治理应是从大禹开始,因为大禹出生于汶川石纽,湔江的发源地在汶川。历代的古蜀王都在治理,譬如蜀王——杜宇 和 开明王——鱉灵。但是湔江水利工程完善于李冰时期;而古蜀邛地的东河工程——王沱,一次性结朿后造福后代子孙到明末战乱时期,到如今仅留下一个“王沱”的古老地名!
所谓“王沱”,应是大禹兴修东河水利工程时,为调节东、西两条河流不同季节不同用途水量所筑水坝形成的库区。
而水坝上安装四道闸门的五个巨大石墩即古人称的“五墩子”。
2016年春,笔者访问过万河坝的一位万大姐,她当时正负责管理王沱边上《镇江王爷庙》的香火,亲自给我指点了“五墩子”位置,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引自凡丁民间调查下集《镇江王爷庙》文)
【总结】
笔者通过对“喻坎”周边的文昌宮和大禹庙、王沱等古地名进行的文字考古,串并证实了秦筑张若城 和 西汉筑公孙城,以及“基方十里的王孙宅”历史上的存在以及古临邛之宏伟城市规模。
而计有功之《大禹庙记》又把邛崃历史溯源到夏禹时期,将清康熙《邛州志.沿革》中“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的记载印证得天衣无缝!
说明:总结部分不是自夸,而是对家乡悠久历史的自信和自豪!
2025/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