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q工作必备的法律知识
一、不签订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的法律后果
1 支付双倍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最多支付11个月。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 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 面临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及罚款: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改正,若逾期不改正,可按每人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4 其他不利影响:难以约定试用期,增加用人成本与风险;员工可随时离职,不利于稳定员工和技术人员;难以保护商业秘密和进行竞业限制;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因缺乏关键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
二、对劳动者的法律后果
1 难以证明劳动关系:在主张工伤赔偿、工资支付等权益时可能遇到阻碍,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 可能无法获得经济补偿:若因劳动者自身原因故意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履行法定通知、催告等程序后,可依法解除劳动关系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三、公司不缴纳社会保险费会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1 行政责任: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2 对劳动者的赔偿责任:劳动者有权无条件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并请求经济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此外,用人单位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劳动者无法享受相关社会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有权请求民事赔偿。同时,如果员工发生工伤,但没有缴纳社保,社保经办机构不予理赔和补助,这部分损失将由企业承担。
四、公司不缴住房公积金的法律后果
1 被责令限期办理与罚款: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单位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者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2 被申请强制执行:单位逾期不缴或者少缴住房公积金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仍不缴存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 影响企业征信:部分地区建立了不缴、欠缴住房公积金负面清单制度,未按规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或拖欠住房公积金的企业会被曝光,人民银行省内各分支机构会把企业是否依法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纳入企业征信系统,这会直接影响企业上市和社会声誉。
此外,公司不买住房公积金还可能导致员工流失,因为这一福利的缺失会降低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随着员工法治意识的增强,可能引发劳动纠纷,增加企业的涉诉风险,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五、公司有没有罚款追偿权
一般情况下,公司没有对员工的罚款追偿权,因为公司不是行政执法机构,不具备罚款的权力。但在特定情形下,公司对员工有一定的经济追偿权。
1 员工故意或重大过失致公司损失:如果员工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公司有权要求员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例如,员工在操作机器设备时,违反操作规程,导致设备损坏,给公司造成了维修费用和生产停滞的损失,公司可依法向该员工追偿。
2 员工违反合同约定致公司损失:如员工违反劳动合同中的保密义务、竞业限制约定或其他相关条款,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不过,公司在行使追偿权时,也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如每月扣除员工工资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六、公司有没有权扣月绩效
1 有明确约定且符合规定情形: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员工手册等文件中,对绩效工资的考核标准、发放条件等有明确约定,且扣减绩效工资是基于劳动者未能达到约定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或出现违反工作纪律等符合约定扣减情形的,这种扣减一般是合法的。
2 员工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公司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扣罚工资的情形,且该规章制度经民主程序制定并向员工公示,员工出现相关违规行为时,公司可按规定扣罚绩效工资。
但如果公司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制度,或者扣减绩效工资缺乏合理依据,如随意设定考核标准、无正当理由扣减等,则属于违法行为。